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象棋资讯 >> 棋坛动态 >> 浏览正文

彭述圣传奇(17):更上一层境界,留下两省棋话

时间:2009/10/5 17:13:00

       彭述圣传奇(17):更上一层境界,留下两省棋话
第十七回 :陈彭切磋,更上一层境界;
           邵赵碰撞,留下两省棋话。

     彭述圣有心与凉州陈印证棋艺,却苦于说不出口,多亏王和生能说会道,极力游说,凉州陈方始应允。五十年后,年逾古稀的王和生每当谈起当时情景,依然眉飞色舞,津津乐道。
    只记得凉州陈长叹一声,说道:“贫道早已与红尘无缘,与世无争,自师父当年赐我‘一鸣子’道号时,大概就注定了我的命运。多年来,我悟出了师父用意,一鸣者,逸名也,就是要我隐去真名,过闲云野鹤生活,清净无为。当然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如今我们相见相识,也属有缘,就与你印证一次吧,不过……” 
     凉州陈(即一鸣道长)顿了顿又道:“弈棋,举凡都具争强斗胜之念,却不知更具修身养性之能,故有‘大裨圣教’之说。你我印证一局为限,择曰不如撞曰,我们顺其自然,就在我这儿开始吧!”说完,转身回房,彭述圣与王和生随之跟进。
     李掌柜命儿子李士林立马捧来棋具,送入屋内。李掌柜不懂象棋,却知此战非同小可,命李士林端茶续水,小心侍候。王和生眼见两大高手对弈,心中又惊又喜,一颗心怦怦乱跳,大气也不敢出,只默默盯着棋盘。 
     此时彭述圣虽然雄霸一方,成名已久,但由于刚出道时即闻凉州陈威名,不敢分先,恭请授二先对弈,凉州陈也不推辞。于是,一场期待几十年并具传奇色彩的比赛就在万福脚行的一间小屋内展开了……
     据王和生回忆,那盘棋整整下了半天,他与李士林的腿都站麻了,结果以和棋告终。局后,一鸣道长郑重交待:此局不可传,贫道名都不留,棋局就更无必要了。
     玲珑剔透的王和生当然明白,凉州陈此举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维护彭述圣名头,这种只可意会的表达方式无疑又是一步高招。前人重诺守信,故王和生在《传彭集》中仅略提此事,却不敢录其局。
     从此,彭述圣每隔十天半月,总要去脚行走走,而且是单身一人,其中内情,连有“鞋脚之情”的王和生也无从知晓,更不便过问。但彭述圣对凉州陈的推崇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陈彭之战,鲜为人知,除当事人外,仅李掌柜之子李士林与王和生清楚,但恪于守诺,他二人生前未能披露,死后此棋局已成为永久之谜。故凉州陈深居简出,彭述圣纵横捭阉,世人只知彭高棋,哪还晓得凉州陈!凉州陈淡泊名利,看破红尘,隐姓埋名,可敬可叹也!
    自结识凉州陈后,彭述圣棋艺似乎又有精进,一时间,饶马饶炮得心应手。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十多年间,饶二显贿寥若晨星,彭高棋大名,从此远播遐迩。 
     俗语道: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1929年,三秦大地的一位棋王终于慕名而来,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陕甘棋王大战。欲知原委,先得从陕西棋坛说起。
     话说古城西安,乃中华历史名城,秦汉唐建都宝地,端的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撇开别的不谈,单说咱象坛中事,据已故名宿刘道平兄遗父披露,光绪年间,一位名叫马玉刚的回民老人在西安棋坛独领风骚达四十年之久。他生于咸丰六年,成名于光绪三年(即1877年),较之凉州陈、彭述圣还要年长。传说他曾屡次击败东来西往的邻省名将,可惜未与陈彭交手,难料孰弱孰强。
     到民国初期,年过花甲的马玉刚老人已“金盆洗手”,不再与人争锋。代之而起的佼佼者有三人:白老四、薛寿娃、马志贤。
    白老四大名白云峰,因排行第四,棋坛上都习惯叫他白老四,本名反而不彰。他下棋善于运子取势、弃子夺先,素以攻势凌厉、敢杀敢拼著称。薛寿娃名叫薛景山,家住芦进士巷,寿娃是其乳名,大家叫起来显得亲切,结果一呼到老。他的棋着法细密,以稳健见长,守势如铜墙铁壁,残棋功夫尤为老练。马志贤乃山东人,是当时古城惟一外省籍高手,也是高手中惟一穿长衫的人。马氏的棋风刚柔相济、攻守兼备,集白薛二人之长于一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白薛马三人常在民众教育馆游艺室循环对垒,互有胜负,反复争雄,三足鼎立。 
     二十年代末,马志贤早已离开西安,白老四与薛寿娃渐退二线,西安棋坛又涌现出一大批新手。其中最为抢眼的要数棋迷推崇的“五虎上将”与“四大金刚”,三足鼎立发展为群雄割据。
    所谓五虎上将,自然代表棋坛上五位响当当的人物,哪“五虎”? 
首虎为戏园门口摆瓜子摊的赵栓柱,二虎为收旧货的薛惠成,三虎为开小饭馆的周老二,四虎则为经营毛家茶馆的老板毛振海,至于五虎,则传闻不详,争者颇多,难得定论,但赵栓柱为五虎上将之首却是大家公认的不争人物。
    后来,广大棋迷根据棋力高低又排出了西安象坛的“四大金刚”——赵栓柱、王新民、秘洞和尚、严六。栓柱依然名列首座。 
     栓柱棋好,人缘也好,只是生活境况不太好。他的大名叫赵鹏程,是一家骡马店掌柜的独子,虽不是大户人家,却也吃喝不愁。他从小酷爱象棋,成天约几个小伙伴去附近的毛家茶馆看棋学棋。小伙伴虽不好棋,却乐得打秋风,因为茶资瓜子钱都是栓柱掏腰包。 
     谁知好景不长,栓柱父亲突然去世,栓柱失去依靠,自个儿又不善经营,不到半年,骡马店就易主了,可怜栓柱衣食无靠,只好在易俗社(著名秦腔戏园)门外摆瓜子摊维持生计。 
    栓柱去不了毛家茶馆,下不了棋,心痒难耐,为了解闷,干脆在瓜子摊旁边又摆了一盘棋。不料棋一摆上,就有人光顾,而且一天比一天人多,比瓜子生意还红火。由于易俗社是三教九流、土著外来者必到之地,故爱看戏者去易俗社里面看戏,爱看棋者则去易俗社门外观棋。
     栓柱轻易不上场,一是卖瓜子顾不上,二是嫌对方棋臭看不上。但凡有外地高手下场,必有熟人帮他照料瓜子,撺掇他对阵,他也乐得一举两得。
    由于他天天有机会与南来北往的棋手切磋,棋艺日进自不消说,而且练成了剽悍强劲之棋风,与人对弈,攻势咄咄逼人。他经常弃子争先、强攻入局,令人防不胜防,久而久之,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瞎肠子”,意思是着法毒辣、攻势太猛。栓柱的出现,使看惯稳守棋的古城棋迷耳目一新,但栓柱的豪爽,又一次让他尝到了生活窘迫的滋味。
     西安是古城,古城人大都爱面子,宁肯自己吃亏,也不愿让别人笑话,用古城人自己的话讲,就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此遗风现在依然。
     栓柱不愿别人看到他的窘迫潦倒,索性一走了之,上哪去呢?他早就听说兰州有位彭高棋,东来让马、西来让炮,心里也早就痒痒的,不如去兰州逛逛,会会彭高棋,先了却这桩心事再说。至于生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喽!时为 1929年夏。
     栓柱闯江湖讨生活与众不同,他身背简单行囊,手拎一副象棋,凡到县镇繁华之处,必先摆出象棋,邀人对弈,彩金多少随意。因他棋艺高超,自然只赚不亏,等攒够下站盘缠,再起身上路。如此走走停停,不知不觉间,已然过了咸阳、宝鸡,进人甘肃地界。当时出门远行,若无钱雇车马,就全靠两条腿,栓柱无钱,这一路艰辛可想而知。
    这一天,栓柱来到一个名叫马跑泉镇的地方,只见这儿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原来此日正逢大集,所以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栓柱见天色尚早,便捡个空地,坐在行囊上,顺便将象棋摆在地上,他想来个边休息边等候,偌大集市,总有人见猎心喜吧!果不其然,象棋一摆,就有人来,很快就围上来五六个人,可就是你推我,我瞅你的不敢上场。眼看金乌西坠,集市将散,栓柱也打算收棋找店打尖,正在此时,一位五十左右岁的老汉来到面前:“先别收棋,我与你下盘咋样?”
     栓柱见有人下棋,当然高兴,见来人岁数较大且其貌不扬,便轻描淡写地讲好规矩,不料却为谁先走棋发生争执。栓柱讲:“我是主,你是客,当然是你先走。”
    老汉说:“我年长,你年轻,自然该你先走。”
    栓柱从西安到此地,大约有二十多天,沿途与人交手几十盘,从来都是后走,而且盘盘赢,谁知到此小镇遇上这么个倔老汉。也罢,你倚老卖老,我就给你点厉害瞧瞧。于是不再争执,拿棋走子,步步迅快麻利,想先声夺人。不料那老汉也不示弱,居然见招拆招,毫不逊色,十几个回合过去,双方才知对方棘手,行棋速度渐渐慢了下来。
    栓柱好生奇怪,没想到在这小不点的镇子里会遇上如此强劲的对手,我得小心点,可不能在这儿栽跟斗,否则还有何颜面去找彭高棋。其实,那老汉比栓柱还要吃惊,他原以为这位陕西小伙儿只是一般跑江湖混饭吃的,他下场只是看在象棋的份上应应景,顺便帮他一下。没想到这小伙子真不含糊,手底下攻势猛烈不说,还常常伏有杀机,若非我老汉久经沙场,料敌机先,说不定一世英名要毁在这位不知名的毛头小伙儿手里。一老一少,互存顾忌,结果这盘棋不了了之,以和棋告终。
    局后,老汉非常热情地带栓柱找到一位熟人家住下。寒暄之中,栓柱才知这老汉非常人也。
     原来老汉姓邵,名丰义,乃陇南地区的棋王,家居西和县,威名震慑礼县、成县、武都、康县等地,几十年未遇对手。这次去天水访友,无意中结识栓柱,当得知栓柱乃西安棋坛“四大金刚”之首时,十分欣慰,于是留下栓柱多住几天。旅途中得遇知音,栓柱心里也高兴无比。
     邵高棋敬重栓柱还有另一原因。一年前,西安棋坛的另一“金刚”秘洞和尚云游陇南曾与邵高棋结识,其时已提到赵栓柱,故闻名在先、见面在后,相互敬重也顺理成章。 
     秘洞和尚乃开元寺僧人,年岁与邵丰义差不多,在医药界很有名望,俗名王静月。因他学佛、学医,还要学棋,故出道较晚。和尚的行棋特点是喜用担子炮,他命之为“龙眼炮”,无论先后手,擅长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他在棋坛露面纯属游戏风尘。
     再说邵丰义与赵栓柱以棋会友,好不开心,虽说萍水相逢,却相见恨晚。二人的年龄差别在象艺氛围中已显得不重要了,至于切磋棋艺之胜负细情就更不得而知了。 
     邵丰义虽为陇南棋王,对彭述圣也仅为闻名而未能谋面,故早就心仪得很。如今听说栓柱要去兰州,非常羡慕,同时也为栓柱千里访贤的精神所感动,更为自己不能同行而遗憾。三曰后,栓柱辞别邵丰义,离开这个令他难忘的小镇,直向兰州方向走去……
     提起邵丰义,还需交待一点,就在他与栓柱相遇的那一年,一位未来的棋王在邵的老家西和县诞生了,在邵的悉心指导下,这位新星在二十六年后(1956年)的全省比赛中一举夺得冠军。在他身上还有一段捐赠北宋铜象棋的真实故事,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来源:作者:韩宽 编辑:小猴子 手机版
  • Powered by laoy8! V3.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