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圣传奇(26):书场受益赖半僧,枰间寄情盼和平
第二十六回:妙语连珠,书场受益赖半僧;
            手谈运智,枰间寄情盼和平。 
     也许是年岁渐老的缘故,几近古稀的彭述圣变得健谈起来,与人对弈,常常或因人或因棋而借题发挥,妙语连珠,以至许多人赶来不是赏棋,而是听彭老说话。
    幽默时,风趣诙谐,回味无穷;尖刻时,如芒在背,入木三分,以致得罪了一些人,挑起不少风波,此乃后话。
    实际上,彭老之所以变得健谈、风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因,那就是他结识了一位令他开心投缘的枰外朋友——崔半僧。
    提起崔半僧,兰州市民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说书人,虽属文人落魄,但在兰州市民眼里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名人。
    他在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的一段时日,曾做过报社副刊编辑,并发表过很多文章,因其思想浪漫、生活风流,遭到同行排挤及世俗观念的激烈反对。
     愤世嫉俗又血气方刚的崔半僧(当时不叫此名,真名已无人知)一气之下辞去报社工作,离开兰州,西去武威(凉州)出家当了和尚。虽然剃了光头,心却不安分,不得不再返兰州,又在五泉山寺院挂单,晃来晃去,已逾不惑。
     因生活窘迫,不得不找点事情挣钱,好在他有文化,文学底子厚,又善表达,便试着在兰州几家茶园里说书,不料一炮打响。
    在那文化贫瘠的年代,崔半僧演绎古今中外故事绘声绘色,深受群众欢迎。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三侠剑》、《十二金钱镖》、《七剑十三侠》、《七侠五义》、《小五义》等等。 
     他与彭述圣结识,还是在隍庙茶园,当时茶园掌柜为填补彭述圣应众后的空缺,特请来一位说书人,时间安排在彭述圣应众结束之时。此人半百年岁,不修边幅,却口齿伶俐,一张嘴如吐莲花,能把人听得如痴如醉,茶客听众骤增。
     如此一来,彭述圣乐得品茗听书,优哉游哉;再看那说书人,虽为和尚,却经常不剃头,请问,谁见过穿僧袍留几寸头发的和尚?如此非僧非俗,自称“半僧”,倒也贴切。 
     崔半僧上午必去逛山,不是城南五泉山,就是城北白塔山。因此,他又自称“崔二山”。 
     彭述圣与崔半僧都是茶园掌柜请来的贵人,故两人很快就混熟了,加之二人性情洒脱,脾气相投,都是江湖中人,彼此敬重,相识恨晚。 
    更巧的是,两人住地又在同一小巷——距隍庙不远的木塔巷(彭早已从庙前街搬出)。晚上没事,两位老光棍还能促膝长谈,天南地北,无所忌讳,少了多少寂寞,添了无穷乐趣。 
     时间一长,彭述圣的谈锋与棋俱长,与时俱进,甚至一些骂人的话在他嘴里也变了味,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时髦词。
     如在茶园里下棋,通常把水平低的下棋者骂做“臭棋”、“屎棋”,往往叫人下不来台。但彭述圣却别出心裁,他叫“米棋”,起初很多人不理解,久而久之,人们才明白那就是“臭棋”、“屎棋”的代名词。
     有人问彭述圣,何以称“米棋?”
     彭笑日:“米者,乃屎字一半,尚未成屎,成屎后才有臭味。故称米棋,也表示对方水平尚不太差,何况说的人不别扭,听的人也不难堪。”
     彭老性格开朗、喜开玩笑,于此可见一斑。 
     再说好友崔半僧由于知名度的提高,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回族群众的崇拜,后来便转移到回民聚居地的桥门茶园(黄河铁桥南)说书,收入非常可观,一个段子有时竟有数块光洋。解放后,他又还俗结了婚,安度晚年,六十年代病逝。此乃闲话,还是少说为佳。
    崔半僧转移阵地后,彭述圣又成了隍庙茶园惟一的招财菩萨,茶园掌柜特地请人制作了一副木质大象棋,直径约10公分、厚约6公分,并请当地书法家胡铁笔书写刻制,此大棋供彭老专用。
     由于棋子特大,落子时啪啪直响,吃子时双手并用,不少棋迷出于对彭的推崇,都想摸摸这副大棋子,过一把瘾,纷纷以下大棋为荣。这副大棋一直陪伴彭述圣度过晚年。后来,兰州好几家茶园也仿而效之,纷纷制作了一批大棋子,以满足棋迷需求。不过这些棋子较彭老专用的那副都小了一号,直径一般在8公分左右,这些大棋一直延用至六十年代。
    二十二年前(1983年),笔者和“华南神龙”陈松顺先生结伴游云南“金殿”(据说乃平西王吴三桂所建),一路上陈老兴致勃勃,畅谈棋坛掌故。其中也说到兰州茶园的大棋子乃全国一绝,可惜未能亲见,深以为憾。足见兰州的大棋子闻名遐迩。此大棋现在几近绝迹,笔者曾亲手制作一副,留存至今,未尝轻动,以作纪念而已。
     岁月如流,已到了1943年,这一年对彭述圣来说,有两桩事情让他萦萦于怀。一桩是他所敬仰的“凉州陈”客死兰州,终年七十九岁,他的死,带走了无数遗憾。
     凉州陈的存在,使彭老心里从不敢有半点自大;凉州陈的故去,使彭老产生一种莫名的寂寞神伤。
    他率弟子前往祭奠,并闭门三日,手不摸棋,这对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讲,或多或少有种夕阳西下的苍凉之感。
     要不是另一桩事情的出现,彭述圣的伤感还不知要延续到何时。 
     1943年,正值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其时,蒋介石碍于社会舆论,不得不做出姿态,但担任谈判的国民党全权代表张治中将军却是真心实意,从而赢得“和平将军”的美誉。 
    当时张治中将军驻西北长官分署,闻知彭高棋大名,不免技痒,遂派人请彭老至其寓所手谈。彭不敢怠慢,便在王和生的陪同下前往。
    途中王和生暗示彭述圣“以和为贵”,彭深谙此意,遂与张治中将军对弈两局,不显山、不露水,平分秋色,皆大欢喜而别。
     次日,《西北日报》报道了题为“和平将军与彭高棋下和棋”的消息,上海等地报纸也相继转发了这条新闻。彼时彼人以棋为媒,表达国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普遍愿望,意味深长。 
     由此可以看出,彭述圣深明时事如棋局的大义。面对国运,他和谢侠逊“象棋爱国”的思想几乎异曲同工。棋人有此境界,不亦悦乎!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已到1947年,彭述圣整满七十三周岁,诸弟子为老师在隍庙象棋研究室举办了一次既简朴又别致的贺寿庆典。
    为什么往年不搞,而单单选在这一年庆贺呢?因为民间有个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普遍认为这是人生路上的两大门槛,轻易迈不过去,一旦过去,便可长寿。 
     其实此说毫无科学依据,仅仅是讨个吉利。从中足见弟子对老师的尊爱之情。 
    贺寿之日,宾客纷至,虽仅有茶水瓜子招待,却一片喜气洋洋,不少社会贤达亦作书作画,以示祝贺。悬挂四壁,斗室生辉。名家如江苏王义辅、重庆陈问时、浙江吴馨一、秦安王健庵等。
    皋兰才子王和生不甘人后,亦为师友书赠一首“五言长风”,现节录如下:
    “羡君逾七旬,康健异常人。须发才斑白,齿牙无缺痕。胸有喜平气,面无愁皱纹。远行不须杖,健步逐飞云……自与君相识,了然知所因。黎明君即起,静坐养天真。默运过人智,百般计在晨……雅士朝朝集,幽居日日新。勤恒心泰和,应是寿之门……”
     君虽少读书,洽事多经纶。凡经君手理,乱丝条不紊。或排人之难,或解人之纷。怒者使其喜,屈者使之伸……君固善辞令,益之以殷勤;君具强记忆,益之以专能……天生非常材,彰这必至臻。必使有所传,万世不湮沦。象棋我国粹,钟君作凤麟。二十初名高,赫赫震四邻。三十方豪壮,卓卓黄河滨。四十五十间,蒸蒸驾昆仑。六十益豪迈,北上游平津。平津诸名手,当之莫与伦…… 
     “及归主象坛,局阵就雅驯。智囊齐奋发,邀余佐翻振。弱者让一车,出奇舍双炮。或让全仕相,空城镇九垠。稍强能让炮,恃马若麒麟。兑炮必多兵,连环八面巡。惟此三让法,匠心独运斤。不见于古谱,今说始氤氲。尤强亦让马,炮威靖塞氛。双车横胁肋,心腹骇翻翁。静如处女待,动若脱兔奔。进攻视密援,退守思严阵。绝技近乎道,应是寿之魂……”
    以王和生与彭述圣长达几十年的“鞋脚关系”,由衷唱出了心中之歌,同时也展现了彭述圣的高尚情操与棋艺水平。
     彭述圣活了七十多岁,还是第一次当寿星,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他没有辜负亲朋好友的期望,毅然在弈海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第二十六回:妙语连珠,书场受益赖半僧;
            手谈运智,枰间寄情盼和平。 
     也许是年岁渐老的缘故,几近古稀的彭述圣变得健谈起来,与人对弈,常常或因人或因棋而借题发挥,妙语连珠,以至许多人赶来不是赏棋,而是听彭老说话。
    幽默时,风趣诙谐,回味无穷;尖刻时,如芒在背,入木三分,以致得罪了一些人,挑起不少风波,此乃后话。
    实际上,彭老之所以变得健谈、风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因,那就是他结识了一位令他开心投缘的枰外朋友——崔半僧。
    提起崔半僧,兰州市民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说书人,虽属文人落魄,但在兰州市民眼里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名人。
    他在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的一段时日,曾做过报社副刊编辑,并发表过很多文章,因其思想浪漫、生活风流,遭到同行排挤及世俗观念的激烈反对。
     愤世嫉俗又血气方刚的崔半僧(当时不叫此名,真名已无人知)一气之下辞去报社工作,离开兰州,西去武威(凉州)出家当了和尚。虽然剃了光头,心却不安分,不得不再返兰州,又在五泉山寺院挂单,晃来晃去,已逾不惑。
     因生活窘迫,不得不找点事情挣钱,好在他有文化,文学底子厚,又善表达,便试着在兰州几家茶园里说书,不料一炮打响。
    在那文化贫瘠的年代,崔半僧演绎古今中外故事绘声绘色,深受群众欢迎。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三侠剑》、《十二金钱镖》、《七剑十三侠》、《七侠五义》、《小五义》等等。 
     他与彭述圣结识,还是在隍庙茶园,当时茶园掌柜为填补彭述圣应众后的空缺,特请来一位说书人,时间安排在彭述圣应众结束之时。此人半百年岁,不修边幅,却口齿伶俐,一张嘴如吐莲花,能把人听得如痴如醉,茶客听众骤增。
     如此一来,彭述圣乐得品茗听书,优哉游哉;再看那说书人,虽为和尚,却经常不剃头,请问,谁见过穿僧袍留几寸头发的和尚?如此非僧非俗,自称“半僧”,倒也贴切。 
     崔半僧上午必去逛山,不是城南五泉山,就是城北白塔山。因此,他又自称“崔二山”。 
     彭述圣与崔半僧都是茶园掌柜请来的贵人,故两人很快就混熟了,加之二人性情洒脱,脾气相投,都是江湖中人,彼此敬重,相识恨晚。 
    更巧的是,两人住地又在同一小巷——距隍庙不远的木塔巷(彭早已从庙前街搬出)。晚上没事,两位老光棍还能促膝长谈,天南地北,无所忌讳,少了多少寂寞,添了无穷乐趣。 
     时间一长,彭述圣的谈锋与棋俱长,与时俱进,甚至一些骂人的话在他嘴里也变了味,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时髦词。
     如在茶园里下棋,通常把水平低的下棋者骂做“臭棋”、“屎棋”,往往叫人下不来台。但彭述圣却别出心裁,他叫“米棋”,起初很多人不理解,久而久之,人们才明白那就是“臭棋”、“屎棋”的代名词。
     有人问彭述圣,何以称“米棋?”
     彭笑日:“米者,乃屎字一半,尚未成屎,成屎后才有臭味。故称米棋,也表示对方水平尚不太差,何况说的人不别扭,听的人也不难堪。”
     彭老性格开朗、喜开玩笑,于此可见一斑。 
     再说好友崔半僧由于知名度的提高,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回族群众的崇拜,后来便转移到回民聚居地的桥门茶园(黄河铁桥南)说书,收入非常可观,一个段子有时竟有数块光洋。解放后,他又还俗结了婚,安度晚年,六十年代病逝。此乃闲话,还是少说为佳。
    崔半僧转移阵地后,彭述圣又成了隍庙茶园惟一的招财菩萨,茶园掌柜特地请人制作了一副木质大象棋,直径约10公分、厚约6公分,并请当地书法家胡铁笔书写刻制,此大棋供彭老专用。
     由于棋子特大,落子时啪啪直响,吃子时双手并用,不少棋迷出于对彭的推崇,都想摸摸这副大棋子,过一把瘾,纷纷以下大棋为荣。这副大棋一直陪伴彭述圣度过晚年。后来,兰州好几家茶园也仿而效之,纷纷制作了一批大棋子,以满足棋迷需求。不过这些棋子较彭老专用的那副都小了一号,直径一般在8公分左右,这些大棋一直延用至六十年代。
    二十二年前(1983年),笔者和“华南神龙”陈松顺先生结伴游云南“金殿”(据说乃平西王吴三桂所建),一路上陈老兴致勃勃,畅谈棋坛掌故。其中也说到兰州茶园的大棋子乃全国一绝,可惜未能亲见,深以为憾。足见兰州的大棋子闻名遐迩。此大棋现在几近绝迹,笔者曾亲手制作一副,留存至今,未尝轻动,以作纪念而已。
     岁月如流,已到了1943年,这一年对彭述圣来说,有两桩事情让他萦萦于怀。一桩是他所敬仰的“凉州陈”客死兰州,终年七十九岁,他的死,带走了无数遗憾。
     凉州陈的存在,使彭老心里从不敢有半点自大;凉州陈的故去,使彭老产生一种莫名的寂寞神伤。
    他率弟子前往祭奠,并闭门三日,手不摸棋,这对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讲,或多或少有种夕阳西下的苍凉之感。
     要不是另一桩事情的出现,彭述圣的伤感还不知要延续到何时。 
     1943年,正值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其时,蒋介石碍于社会舆论,不得不做出姿态,但担任谈判的国民党全权代表张治中将军却是真心实意,从而赢得“和平将军”的美誉。 
    当时张治中将军驻西北长官分署,闻知彭高棋大名,不免技痒,遂派人请彭老至其寓所手谈。彭不敢怠慢,便在王和生的陪同下前往。
    途中王和生暗示彭述圣“以和为贵”,彭深谙此意,遂与张治中将军对弈两局,不显山、不露水,平分秋色,皆大欢喜而别。
     次日,《西北日报》报道了题为“和平将军与彭高棋下和棋”的消息,上海等地报纸也相继转发了这条新闻。彼时彼人以棋为媒,表达国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普遍愿望,意味深长。 
     由此可以看出,彭述圣深明时事如棋局的大义。面对国运,他和谢侠逊“象棋爱国”的思想几乎异曲同工。棋人有此境界,不亦悦乎!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已到1947年,彭述圣整满七十三周岁,诸弟子为老师在隍庙象棋研究室举办了一次既简朴又别致的贺寿庆典。
    为什么往年不搞,而单单选在这一年庆贺呢?因为民间有个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普遍认为这是人生路上的两大门槛,轻易迈不过去,一旦过去,便可长寿。 
     其实此说毫无科学依据,仅仅是讨个吉利。从中足见弟子对老师的尊爱之情。 
    贺寿之日,宾客纷至,虽仅有茶水瓜子招待,却一片喜气洋洋,不少社会贤达亦作书作画,以示祝贺。悬挂四壁,斗室生辉。名家如江苏王义辅、重庆陈问时、浙江吴馨一、秦安王健庵等。
    皋兰才子王和生不甘人后,亦为师友书赠一首“五言长风”,现节录如下:
    “羡君逾七旬,康健异常人。须发才斑白,齿牙无缺痕。胸有喜平气,面无愁皱纹。远行不须杖,健步逐飞云……自与君相识,了然知所因。黎明君即起,静坐养天真。默运过人智,百般计在晨……雅士朝朝集,幽居日日新。勤恒心泰和,应是寿之门……”
     君虽少读书,洽事多经纶。凡经君手理,乱丝条不紊。或排人之难,或解人之纷。怒者使其喜,屈者使之伸……君固善辞令,益之以殷勤;君具强记忆,益之以专能……天生非常材,彰这必至臻。必使有所传,万世不湮沦。象棋我国粹,钟君作凤麟。二十初名高,赫赫震四邻。三十方豪壮,卓卓黄河滨。四十五十间,蒸蒸驾昆仑。六十益豪迈,北上游平津。平津诸名手,当之莫与伦…… 
     “及归主象坛,局阵就雅驯。智囊齐奋发,邀余佐翻振。弱者让一车,出奇舍双炮。或让全仕相,空城镇九垠。稍强能让炮,恃马若麒麟。兑炮必多兵,连环八面巡。惟此三让法,匠心独运斤。不见于古谱,今说始氤氲。尤强亦让马,炮威靖塞氛。双车横胁肋,心腹骇翻翁。静如处女待,动若脱兔奔。进攻视密援,退守思严阵。绝技近乎道,应是寿之魂……”
    以王和生与彭述圣长达几十年的“鞋脚关系”,由衷唱出了心中之歌,同时也展现了彭述圣的高尚情操与棋艺水平。
     彭述圣活了七十多岁,还是第一次当寿星,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他没有辜负亲朋好友的期望,毅然在弈海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