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未来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是模拟了刀光剑影的战场,排兵布阵。这两种象棋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32枚棋子,规则走法也基本一致,都有王有兵,有马有车,如果拿掉“楚河汉界”,两个棋盘几乎完全一样。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国际象棋实行“一夫一妻”制,一王一后;中国象棋则“一夫多妻”,一帅两士。国际象棋的王有“易位”走法,到最后可以四处活动,亲自征战,且威力不小;中国象棋的帅却终日在“宫”里待着,闭门不出,被相士们严密地保护起来,但它的存在却决定战争的胜败,它一完蛋,全局便输了。
两种棋在形成并完善定型的过程中,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国际象棋的兵成功下底后,可以升格为除了王以外的任意一子,这叫论功行赏,体现了一种契约关系与平等参政的民主思想;而中国象棋的兵过河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是典型的炮灰,用它们的牺牲去为其他角色铺路,这反映了一种森严的封建等级制思想,在中国军队里从奴隶混到将军基本不可能,也有,但都发生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
中国象棋的“马”被设计成了“绊马脚”,体现了中国人钩心斗角的文化传承,而国际象棋里的“马”没有这种约束,在“马”的游戏规则上中西方的区别体现得非常充分。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偏爱,因为总觉得中国的棋盘上缺点什么,气势?气度?气场?比如唢呐VS小号、二胡VS提琴、扬琴VS钢琴、秧歌VS芭蕾、京戏VS歌剧、《三枪》VS《阿凡达》、陈凯歌VS卡梅隆……这无疑会被别人诟病,说观点偏激。但毫无办法,他们古老的中庸无法使我信服。
我敢打赌,中国象棋就和京剧等“国宝”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不被年轻一代看好。到最后,孩子们或许只能在历史课上和博物馆里才能够大体知道曾经有过这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