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报记者 张展
中国象棋文化节举办期间,世界象棋联合会学务委员会主任、新加坡象棋活动家陈团生先生特意赶到河南荥阳参加。参加会议的许多专家、棋手与陈团生很熟悉,谈话时非常亲热。据他们介绍,陈团生多才多艺,魔术、音乐等方面的造诣享誉海外华人世界,而对象棋的追求岁月久远,口碑更丰。
休会的时候,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陈先生,我刚才从中国象棋协会了解到,您热心于象棋公益事业,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象棋活动多年,在华人中享有很高声誉,您能谈谈您这方面的经历吗?
陈团生:我今年59岁,从小很喜欢下象棋,拿过新加坡乙组的冠军;从1980年亚洲象棋锦标赛之后,我去中国参加了许多比赛,结识了许多象棋人。搞行政工作之后,就不下棋了。1990年第一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在新加坡举行,我自己写了一个计算机编程,虽然有些不理想,但还是用在比赛上了。
我担任世界象棋联合会学务委员会主任已经两届了,一届4年。
新加坡象棋总会是一个民办团体,我在里面担任职务多年,担任过秘书长,但我现在是副秘书长,秘书长是一个年轻人。
此外,我还是新加坡北斗象棋俱乐部的副主席,出版过象棋期刊《北斗棋苑》30多期。工作之余,也写一些棋的报道,是用英文写的,对象是老外。
记者:您的祖籍在哪?您有其他职业吗?
陈团生:我的祖籍是福建漳州,我们来新加坡已经三代了;我以前从事房地产管理工作,现在已经退休,如果没有其他活动,每天下午都要去学校教棋。
记者:前不久台湾吴贵临接受采访时,谈到台湾象棋人口老化的问题,新加坡有这种趋势吗?
陈团生:我们这两年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对儿童、少年的象棋活动特别重视,新加坡象棋总会4年前开始开班教象棋,我编了一些分级的教程,有入门班和1、2、3级,学生们有兴趣,很爱学;象棋也能算体育分;有一些学校有象棋队,搞全国赛时,我们设有中学团体赛,去年还增设了小学团体赛。所以新加坡儿童、少年的象棋活动开展得还可以,但拔尖的难找。现在有一个师资问题,会下棋的老师有,但水平不高,也不大懂规则,我们的棋手都是业余的,白天得上班。为了提高他们的水平,我们请过徐天红特级大师、黄少龙教授、言穆江大师为他们开班授课。我们现在中小学的象棋活动可以说开展得相当蓬勃。新加坡不存在象棋人口老化问题,在国际比赛上,我们的棋手比别的国家、地区的棋手年轻。
比起我们来,泰国真有点麻烦了,他们自从谢盖州、刘伯良等老棋手退出棋坛之后,没什么新人出来,印尼也是这样。
记者:您刚才说到新加坡全国象棋赛,这种比赛有多少人参加?是政府出钱吗?
陈团生:今年的全国赛有600多人参加,是同场比赛。我们的全国赛是民办的,我们得自己找赞助。
记者:好找吗?
陈团生:也困难,也不困难。《海峡时报》报业集团赞助我们好些年,后来停了。我们现在是“划整为零”,多找几家赞助单位;此外,我们还有多名名誉会长,他们每人出一些钱…….
记者:您出资搞过比赛吗?
陈团生:没有,但我四处搞象棋活动都是自费。
记者:全国比赛有奖金吗?
陈团生:有,冠军奖金相当于人民币五六千元的样子。
记者:有等级称号吗?
陈团生:有,有甲级、乙级棋士称号,拿到全国冠军就是大师。
记者:新加坡有多少位大师?
陈团生:现在有七八位,都是业余棋手。
记者:这些大师与中国大师相比,水平如何?
陈团生:差了一大截。这从去年在北京的举行的亚洲赛上就能看得出来:中国的冠军,新加坡的第六名;在今年的在法国举行的世界赛上,中国还是冠军,新加坡也还是第六名。
记者:在华人聚集的地区或者国度都有名手出现,台湾有吴贵临,香港有赵汝权,澳门有李锦欢,他们都是特级大师,取得过不俗战绩,新加坡有这样的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