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象棋文章 >> 棋谈棋文 >> 浏览正文

在棋枰之中领悟人生-人生如棋系列(9)

时间:2006/9/10 13:44:00

在棋枰之中领悟人生

    纹枰对弈,在无声的手谈中,双方棋手表现的是智慧、力量和品性,反映着棋手对复杂局面的洞察力。我过去对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纯技术的层面上,现在进入知天命之年,棋下得多了,谱打得多了,人看得多了,事亦经历得多了,几者结合起来,终于悟出棋理与人理一脉相通,棋理就是人理。
    下棋作为竞技,当然有胜负之分,但是,棋战这玩意儿偏生有点儿古怪,你越是想赢,就越是要输,只有置胜负得失于一边,以平常心去下棋,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才能增加取胜的概率。常见弊病有两种:一种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加深思,随手落子,犯了轻率之病;一种是心中别扭,借棋出气,轻妄冒进,拼命搏杀,犯了浮躁之病。二者表现形式虽然不同,病根都是涵养不足,心态失常,粗看是棋的问题,实质是人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譬如:棋室下棋,人多嘴杂。观棋时三缄其口,下棋时落子生根,自是大家高手,但为数不多。边哼小调,边用手指夹着棋子敲桌面,这是悠闲的人;棋子刚放下,看对方脸色又马上拿起来,这是胆小慎微的人;自我感觉太好,赢得输不得,这是专下顺风棋的人;和这些人下棋,赢不快,输不爽,简直活受罪。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生活中的对手,岂能由你自行选择?    
    又如,纹枰之上,风云变幻,一着失先,处处被动,只能招架,无力还击。因此,高手下棋,“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稳扎稳打,不犯错误,等在与对方的相持中发现破绽;二是能发现和抓住战机,一锤定音。试看生活中的成功者,哪个不是如此?    
    再如,人生难得占上风,占了上风又能保持清醒的人委实不多。下棋者中,占了上风,得意忘形,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者有之;赢了还想赢,想把对方杀得片甲不留者有之,也许他们窝囊了一辈子,难得有一次露脸的机会,于是借棋发挥,狠狠表现一番。其实,棋局从先手到优势,从优势到胜势,从小胜到大胜,每个环节中间还有一段极其漫长的过程,一个疏忽,立刻翻盘。许多人就因为违背了“不得贪胜”的棋诀,不注意从量变到质变的区别,结果功亏一篑,后悔莫及。
    这些道理貌如棋理,实为人理,已经不必再加解释,但真正使我对棋道本质有所认识,却是偶然翻书读到的一段话。近读《天圆地方——棋语文化》(谢国芳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在“解读起源篇”中说:西晋张华《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子。”《博物志》之前,战国时的文献《世本》也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后来,我查了许多资料,也查不出尧和舜的儿子究竟“愚”到什么程度,但他们费尽心机,发明围棋来“教子”,其目的难道是为了培养一个国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尧舜之意也不在棋,而在乎人生利益得失的表现;而包围、侵削、腾挪、弃子……也是彼此争斗的常用手段;至于把握虚与实、厚与薄、攻与守、实地与外势……的辨证关系,更是双方较量的高级谋略。因此,尧舜造棋“教子”,就是以围棋作教具,让他们通过棋理,认识人理,从而学会排除杂念,控制局面,解决矛盾,取得胜利的本领,以便将来继承帝位。尧舜作为父辈,其用心之良苦,令人感叹,但也使我由此认识棋道之真谛。    
    现在,有的人陶醉于棋局的变化无穷,整天埋首其中,研究尺寸得失,锱铢盈亏,而对于社会大势却懵懵无知,成为棋坛上的强者,生活中的弱者,即使这不是因小失大,至少也违背了尧舜造棋的本意。有的人迷惑于棋手的频频上镜见报,获得高额奖金,把下棋当作一条出路,争着送子女去学棋,我不知道在这功利心的氛围中,小孩还能学好棋否?总之,这两种态度都有失偏颇,需要纠正。将来我若有了第三代,第一要他学会下棋,第二决不去做职业棋手。

作者:张展 编辑:免费教学 手机版
  • Powered by laoy8! V3.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