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圣传奇(31):魏长林自食苦果,贾玄非再会知音
第三十一回:群雄争锋,魏长林自食苦果;
            金城访友,贾玄非再会知音。
    彭述圣与陈毅元帅在兴隆山上的三盘对弈与枰外谈话,都给彭老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位大人物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而且诗文并茂,两棋皆精,更难得的是他的平易、风趣和爽朗笑声,更想不到他居然体察下情,建议将王和生调来身边。
    真是棋界贵人呵!与贵人相逢相识又蒙相助,真乃三生有幸,有此一遇,夫复何求! 
    陈老总的棋艺才华与战场上的运筹帷幄,相互辉映,举凡各界,无不叹服。 
    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为陈老总填了一首《清平乐》——
    纹枰坐对, 
    谁究棋中味?
    胜固欣然输可喜,
    落子古松流水。
    将军偶试豪情,
    当年百战风云。
    多少天人学业,
    从容席上谈兵。
     正当彭老沉浸在与陈老总相逢的回忆中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又从北京传来。
     什么好消息?原来是全国象棋锦标赛将在年底举行,全国三十个城市各派一名棋手参赛,兰州名列其中
     千百年来,各地象棋活动风风火火,艺高者坐地称王。各地棋王互不服气又苦无机会较量,抑或有点机会也非常局限。
     这次全国三十个城市派好手参赛,这对各地棋王来说,恰似久旱而盼甘露,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按下别处不表,单说兰州一个名额,该由谁去?彭述圣耄耋高龄,难以再战沙场,倘时间倒回三十年,以彭老雄心,舍我其谁!
    兰州市体委为迎接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特地举办了兰州市象棋冠军选拔赛,地点就设在市工人俱乐部(原城隍庙),全权委托彭述圣、王和生负责。八十三岁的彭老任裁判长。 
     比赛从10月21日开始,为不影响棋手和棋迷上班,每逢星期天进行比赛。故一到星期天,逛庙者熙熙攘攘、摩肩擦背,老隍庙又焕发青春。
凡兰州市优秀棋手几乎都参加了这次选拔赛,结果,“尕高棋”魏长林技高一筹,夺得冠军,马骏、管必仲、柴树祯、沈赞永分列二至五名
人们奇怪,魏长林不是去酒泉、玉门学开车了吗?何时又回到兰州?
     原来,魏长林父亲为让他学得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特送他去外地学车,怎奈他撇不下“杯中物”,几乎天天醉酒,领导当然不会叫他摸方向盘,一直充任助手打杂。时间一长,他也索然无味,无颜再呆下去,便又卷铺盖返兰。
    返兰之后,一改昔日“摘牌”狂态,对彭述圣必恭必敬,填充最小“护法金刚”。
     他从这次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参加全国赛的资格,而彭述圣也被大会聘为副裁判长,届时一同赴京。消息传开,兰州棋界翘首企盼。 
    1956年12月15日,在朔风长号中,北京体育馆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象棋大赛,来自三十个城市的30位“棋王”会聚一堂,最年轻者为19岁,最年长者61岁。大家互不知底,但都在暗暗蓄势。
    由于是首届大赛,国家体委非常重视,裁判阵容也非常强大,除王又庸裁判长系政府官员外,其余几位副裁判长皆为声名赫赫的棋坛名宿——彭述圣、谢侠逊、林弈仙、庞霭庭、张雄飞等。此外,还有贾题韬、陈松顺等名家也应邀担任了本次大赛的裁判工作。
     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阶段进行。预赛又分六小组进行,每小组五人,取前二名,共十二人参加复赛。
    兰州魏长林顺利取得复赛资格,取得资格的尚有上海何顺安、广州杨官璘、北京侯玉山、杭州刘忆慈、武汉李义庭、哈尔滨王嘉良、成都刘剑青、天津薛占金、沈阳薛家语、南宁周寿阶、长春赵震寰十一位好手。
     初次胜利冲昏了魏长林的头脑,他的“狂病”又犯了。赛前他借点酒意,公开对大他十多岁的侯玉山叫阵:“你什么棋?也能打进复赛?想当年彭老能给你让马,却只能给我让单双先,你的棋差远了,看复赛我怎么收拾你……”
    头脑热昏的魏长林,他就不想想“彭老让马”已是二十多年前的陈年老账,侯玉山也早非昔日“阿蒙”,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锋芒早就盖过了那健庭、张德魁。
    魏长林的无知与狂态不仅引起诸棋手的侧目与关注,也引起了另一位局外高人的注意,从而为以后对魏长林“取病”埋下了伏笔。
     骄兵必败!目中无人的魏长林终于吞下了复赛中的苦果而无缘决赛。这对性情本就偏激的魏长林来说,几乎是雷霆一击。 
    赛前说大话,赛后被淘汰,由眼高于顶变自惭形秽,赛前赛后判若二人。彭述圣心中暗暗嗟叹:这娃脑子里的游丝乱了!
    当时比赛安排得非常紧张,一天两盘甚至三盘,可大伙儿全不觉累,最后,广州杨官璘首获天下棋王,哈尔滨王嘉良居亚军。
比赛期间,曾有人鼓捣“三老”来一场赛外赛,年龄最大的彭老欣然同意,怎奈谢老、林老无意争锋,于是,人们期望已久的彭、谢、林之间的“对话”就成了永远的悬念。 
    在京期间,彭老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棋界朋友——贾题韬。
当时,贾君正巧到北京出差,适逢大会在即,便应邀担任了首次大赛的裁判员。他对彭老仰慕已久,彭对贾君也青睐有加,二人年龄悬殊,却情感融洽,只恨相见太晚。
    曲终人散,二人依依惜别,贾君答应返西藏时一定去兰州看望彭老。
就这样,兴致勃勃的彭老带着一蹶不振的魏长林离京返兰,结束了象棋历史不同寻常的北京之行。
    不足百日,堪称“知音”的贾题韬果然专程来兰看望彭老。一诺千金,真信人也!
    其时贾君年已半百,较王和生略小几岁,较之彭老要小三十多岁,但他们志趣相投,堪称忘年之交。
    贾君确非常人,否则以彭老法眼,如此惺惺相惜者几稀。
    那么,贾题韬到底是何来历?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贾君虽然没参加过一次正式比赛,但在棋界却是有口皆碑的一位宗师级人物。
     贾题韬,字玄非,山西赵城人。出生于书香之家,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幼少年时熟读诗赋礼乐,琴棋书画也是其业余爱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会成为国手和棋艺理论家。
     他一生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
    少年时在太原读书,从山西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
     他参加过青年党,做过少将参议,当过国大代表。抗战爆发后,携眷入川,先后授课于成都各大中学。
     解放初期,贾题韬又离川在金陵大学、光华大学任哲学、逻辑学教授。
    后来,他又被委派去西藏做佛教方面的工作,这次在北京临时被聘任象棋裁判,就是作为佛教工作者出差北京而偶然碰上的。
     晚年又回到成都,成为四川佛教协会的掌门人。
     综上所述,贾君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资深学者,怎么又可能成为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呢?
     说来你可能不信,贾君钟爱象棋完全是无意插柳。他棋艺棋品俱佳,同时在棋艺理论上精辟透析、立意新鲜,文笔也酣畅淋漓,简洁秀逸,堪称“敢为天下先”的典范人物。
     贾君在象棋活动方面与他的人生一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38年迁居成都后,与四川的一流棋手“成都五虎”对弈,通让二先。我国首批象棋大师蜀中名将刘剑青系贾君门下弟子。
    1940年,“棋坛总司令”谢侠逊从南洋回国后,挟技转战成渝各地,一路所向披靡,惟独遇到贾题韬,难占上风。他俩共下了十七局,贾君只说小胜,而谢司令拿走了所有对局记录,对外既不公开,也不谈胜负,其中内情不言而喻。
    1941年,贾君自费刊印了他撰写的《象棋指归》一书,面世后,即誉满众口,欲求不得。
    1943年至1945年间,他又编著《象棋论坛》多期,蕴理深厚,态度严谨,深受棋人称道。
    之后,他又编写了《象棋残局新论》……
    总之,贾题韬先生在象棋方面充分展现出他能文能武的多方才能,可惜他的大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佛学方面,以致给后人留下许多悬念。
     事实上,彭老与贾君的结识,也充满戏剧性,人生最难得的就是一个“缘”字。 
     缘由何起,下回再说。
第三十一回:群雄争锋,魏长林自食苦果;
            金城访友,贾玄非再会知音。
    彭述圣与陈毅元帅在兴隆山上的三盘对弈与枰外谈话,都给彭老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位大人物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而且诗文并茂,两棋皆精,更难得的是他的平易、风趣和爽朗笑声,更想不到他居然体察下情,建议将王和生调来身边。
    真是棋界贵人呵!与贵人相逢相识又蒙相助,真乃三生有幸,有此一遇,夫复何求! 
    陈老总的棋艺才华与战场上的运筹帷幄,相互辉映,举凡各界,无不叹服。 
    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为陈老总填了一首《清平乐》——
    纹枰坐对, 
    谁究棋中味?
    胜固欣然输可喜,
    落子古松流水。
    将军偶试豪情,
    当年百战风云。
    多少天人学业,
    从容席上谈兵。
     正当彭老沉浸在与陈老总相逢的回忆中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又从北京传来。
     什么好消息?原来是全国象棋锦标赛将在年底举行,全国三十个城市各派一名棋手参赛,兰州名列其中
     千百年来,各地象棋活动风风火火,艺高者坐地称王。各地棋王互不服气又苦无机会较量,抑或有点机会也非常局限。
     这次全国三十个城市派好手参赛,这对各地棋王来说,恰似久旱而盼甘露,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按下别处不表,单说兰州一个名额,该由谁去?彭述圣耄耋高龄,难以再战沙场,倘时间倒回三十年,以彭老雄心,舍我其谁!
    兰州市体委为迎接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特地举办了兰州市象棋冠军选拔赛,地点就设在市工人俱乐部(原城隍庙),全权委托彭述圣、王和生负责。八十三岁的彭老任裁判长。 
     比赛从10月21日开始,为不影响棋手和棋迷上班,每逢星期天进行比赛。故一到星期天,逛庙者熙熙攘攘、摩肩擦背,老隍庙又焕发青春。
凡兰州市优秀棋手几乎都参加了这次选拔赛,结果,“尕高棋”魏长林技高一筹,夺得冠军,马骏、管必仲、柴树祯、沈赞永分列二至五名
人们奇怪,魏长林不是去酒泉、玉门学开车了吗?何时又回到兰州?
     原来,魏长林父亲为让他学得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特送他去外地学车,怎奈他撇不下“杯中物”,几乎天天醉酒,领导当然不会叫他摸方向盘,一直充任助手打杂。时间一长,他也索然无味,无颜再呆下去,便又卷铺盖返兰。
    返兰之后,一改昔日“摘牌”狂态,对彭述圣必恭必敬,填充最小“护法金刚”。
     他从这次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参加全国赛的资格,而彭述圣也被大会聘为副裁判长,届时一同赴京。消息传开,兰州棋界翘首企盼。 
    1956年12月15日,在朔风长号中,北京体育馆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象棋大赛,来自三十个城市的30位“棋王”会聚一堂,最年轻者为19岁,最年长者61岁。大家互不知底,但都在暗暗蓄势。
    由于是首届大赛,国家体委非常重视,裁判阵容也非常强大,除王又庸裁判长系政府官员外,其余几位副裁判长皆为声名赫赫的棋坛名宿——彭述圣、谢侠逊、林弈仙、庞霭庭、张雄飞等。此外,还有贾题韬、陈松顺等名家也应邀担任了本次大赛的裁判工作。
     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阶段进行。预赛又分六小组进行,每小组五人,取前二名,共十二人参加复赛。
    兰州魏长林顺利取得复赛资格,取得资格的尚有上海何顺安、广州杨官璘、北京侯玉山、杭州刘忆慈、武汉李义庭、哈尔滨王嘉良、成都刘剑青、天津薛占金、沈阳薛家语、南宁周寿阶、长春赵震寰十一位好手。
     初次胜利冲昏了魏长林的头脑,他的“狂病”又犯了。赛前他借点酒意,公开对大他十多岁的侯玉山叫阵:“你什么棋?也能打进复赛?想当年彭老能给你让马,却只能给我让单双先,你的棋差远了,看复赛我怎么收拾你……”
    头脑热昏的魏长林,他就不想想“彭老让马”已是二十多年前的陈年老账,侯玉山也早非昔日“阿蒙”,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锋芒早就盖过了那健庭、张德魁。
    魏长林的无知与狂态不仅引起诸棋手的侧目与关注,也引起了另一位局外高人的注意,从而为以后对魏长林“取病”埋下了伏笔。
     骄兵必败!目中无人的魏长林终于吞下了复赛中的苦果而无缘决赛。这对性情本就偏激的魏长林来说,几乎是雷霆一击。 
    赛前说大话,赛后被淘汰,由眼高于顶变自惭形秽,赛前赛后判若二人。彭述圣心中暗暗嗟叹:这娃脑子里的游丝乱了!
    当时比赛安排得非常紧张,一天两盘甚至三盘,可大伙儿全不觉累,最后,广州杨官璘首获天下棋王,哈尔滨王嘉良居亚军。
比赛期间,曾有人鼓捣“三老”来一场赛外赛,年龄最大的彭老欣然同意,怎奈谢老、林老无意争锋,于是,人们期望已久的彭、谢、林之间的“对话”就成了永远的悬念。 
    在京期间,彭老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棋界朋友——贾题韬。
当时,贾君正巧到北京出差,适逢大会在即,便应邀担任了首次大赛的裁判员。他对彭老仰慕已久,彭对贾君也青睐有加,二人年龄悬殊,却情感融洽,只恨相见太晚。
    曲终人散,二人依依惜别,贾君答应返西藏时一定去兰州看望彭老。
就这样,兴致勃勃的彭老带着一蹶不振的魏长林离京返兰,结束了象棋历史不同寻常的北京之行。
    不足百日,堪称“知音”的贾题韬果然专程来兰看望彭老。一诺千金,真信人也!
    其时贾君年已半百,较王和生略小几岁,较之彭老要小三十多岁,但他们志趣相投,堪称忘年之交。
    贾君确非常人,否则以彭老法眼,如此惺惺相惜者几稀。
    那么,贾题韬到底是何来历?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贾君虽然没参加过一次正式比赛,但在棋界却是有口皆碑的一位宗师级人物。
     贾题韬,字玄非,山西赵城人。出生于书香之家,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幼少年时熟读诗赋礼乐,琴棋书画也是其业余爱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会成为国手和棋艺理论家。
     他一生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
    少年时在太原读书,从山西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
     他参加过青年党,做过少将参议,当过国大代表。抗战爆发后,携眷入川,先后授课于成都各大中学。
     解放初期,贾题韬又离川在金陵大学、光华大学任哲学、逻辑学教授。
    后来,他又被委派去西藏做佛教方面的工作,这次在北京临时被聘任象棋裁判,就是作为佛教工作者出差北京而偶然碰上的。
     晚年又回到成都,成为四川佛教协会的掌门人。
     综上所述,贾君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资深学者,怎么又可能成为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呢?
     说来你可能不信,贾君钟爱象棋完全是无意插柳。他棋艺棋品俱佳,同时在棋艺理论上精辟透析、立意新鲜,文笔也酣畅淋漓,简洁秀逸,堪称“敢为天下先”的典范人物。
     贾君在象棋活动方面与他的人生一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38年迁居成都后,与四川的一流棋手“成都五虎”对弈,通让二先。我国首批象棋大师蜀中名将刘剑青系贾君门下弟子。
    1940年,“棋坛总司令”谢侠逊从南洋回国后,挟技转战成渝各地,一路所向披靡,惟独遇到贾题韬,难占上风。他俩共下了十七局,贾君只说小胜,而谢司令拿走了所有对局记录,对外既不公开,也不谈胜负,其中内情不言而喻。
    1941年,贾君自费刊印了他撰写的《象棋指归》一书,面世后,即誉满众口,欲求不得。
    1943年至1945年间,他又编著《象棋论坛》多期,蕴理深厚,态度严谨,深受棋人称道。
    之后,他又编写了《象棋残局新论》……
    总之,贾题韬先生在象棋方面充分展现出他能文能武的多方才能,可惜他的大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佛学方面,以致给后人留下许多悬念。
     事实上,彭老与贾君的结识,也充满戏剧性,人生最难得的就是一个“缘”字。 
     缘由何起,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