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海无涯,开心作舟           
           ——浅议孩童学棋参赛的文化价值追求
                     作者:蒋毅
    提示:笔者之子蒋双骏,现年11岁,就读小学6年级。此子痴迷象棋约九年,从四岁参加全国青少年棋院比赛以来,几十次出现在全国、多省、数市等各级比赛场地,二十余次夺取前八以上名次。个中全程,孩子与家长的付出、收获、体会,信笔即可成书。本文,仅借其中素材,品味孩童学棋参赛之甘苦,浅析象棋文化对青少年成人成才之影响。
      在诸多国粹瑰宝、文化遗产的名录中,象棋是否排上号,有号又是位列何等名次,这,不会有多少同胞知晓答案。但是,观我中华民众,无论男女,不分老少,曾拥有、曾使用、曾耳闻或者目睹象棋者,谁说不应该以数亿计?象棋这个玩艺,32棵木头陀陀(当然也包括塑料的、牛角的、玛瑙的、翡翠的、钻石的、贵重金属或普通金属等非木头材料制作的),买它不过数斤菜钱,玩它只占半坪方圆,学它三五日半月足够,然而,一旦学会,你若上瘾多摸它几次,进而无所顾忌痴迷于它,那么,它那博大精深的无穷奥秘,它那娱乐功能、文化功能、教化功能、竞技功能悄然融和的莫大魅力,只恐怕、最可能,会悄无声息地拖你下水,让你终日不思茶饭,终月不爱肉味,终年不修边幅,再而后,它甚至会让你终生别无它爱。
      笔者奔六。幼时,常当爷爷的“跟屁虫”出入酒店茶楼,如同而今常去酒吧、咖啡厅的啃老一族、追星粉丝。耳濡目染,天长地久,川北某地某茶馆,悄悄然冒出了一个小棋迷。数年后,我已经多次在县上的、地区的象棋赛场出现,且有意外成绩。那时,我痴迷白日打谱、通宵鏖战,偶尔睡觉也是常做竞当川北棋王的梦。可叹可憾可喜的是,适逢改革开放,人心思变思进,我也被动卷入,不多时,混入文坛、政坛。在其位,谋其政,我无奈遥别了楚河,远离了汉界……倘若不是20年以后、新世纪之初,天纵棋才,让年仅两岁的幼子表现出了超常棋趣与惊人天赋,那么,今天的我,未必还留恋象棋这个乐园。
     孩子出生于1998年深秋。当时,文艺界、新闻界的几个朋友,常到我家下围棋。孩子学步以后,老是靠近纹枰观战,且时不时抓黑摸白。怕他误吞云子,我将一副缺子大象棋洗净,专门供他把玩。从此,象棋成了孩子的积木类玩具。2000年初冬,年仅2岁多一点的他,在他姑妈、姥姥的无意指导下,用了不到一周时间,便认识了那一盒棋子的简体、繁体汉字。再以后,他就纠缠我教他对局。偷闲,我便教他马走斜日象飞田,又给他买回徐家亮、张强和阎文清大师的讲棋光碟。不几月,孩子成为睡必抱棋、行必携棋,幼儿园放学路上看人对弈、餐桌之上喊“照将”、卫生间里嚷“兑车”的稚童棋痴。
    2001年6月,借行政机构改革鼓励提前退休的机会,有31年工龄的我,高高兴兴离开了机关,做了相妻教子的专职家庭保姆,孩子的象棋兴趣更获满足,未久,人民公园、南河坝街头,经常有三龄棋童的观棋下棋的亮相或者口碑。次年1月,孩子到少年宫学棋,第一周,就学会了看棋书、打棋谱。一度时期,他把家里的冰箱门做了磁盘,用磁铁做“钉”挂了塑料棋盘,用一副磁铁象棋,随时随地演练他的学棋打谱心得,还强迫年过6旬的姥姥、尚未断奶的表妹、来家的客人当听众,而且不允许任何听众在他讲棋时开小差。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2002年2月28日,带三岁多的儿子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棋书,交费的队列很长,孩子就在队伍后面翻看棋谱,嘴里念念有词。一位老年顾客好奇,问这个小不点:“小朋友,你是看着好玩,还是真正在读?”孩子说:“是看谱啊!炮二平五,马8进7,中炮对屏风马。。。。。。”老人对照书页,一阵惊讶,提议让我的孩子优先结帐,竟然得到队列里一致赞同。 
     2002年5月,全国第二届体育大会在我市举行,包括许银川、胡荣华、吕钦等中国象棋顶尖人物,都将聚会在这里。此前,见孩子爱棋之兴有增无减,我动了念头,申请到体育大会象棋竞委会做了工作人员,给小棋童见识重大比赛、拜见象棋精英,提供了条件。6月3日,孩子还荣幸成为在文化广场与象棋特级大师、大师进行公开车轮战表演赛的20名代表之一。骄阳下面与陶汉明特级大师对抗90分钟,第32着认输,写下了三龄棋童讨教特大的弈林佳话,新华社、央视体育频道、地方媒体,都为此发了消息。这次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讲,无疑是最难得的兴趣强化剂。
     从此,孩子经常出入在省、全国青少年棋类比赛甚至成人比赛的场地。更感有幸的是,他在成长道路上,先后得到了许银川、吕钦、柳大华、徐天红等特级大师和张强、李艾东、刘星、汤卓光等10多位大师的零距离指导。
     2003年初,不到4岁半的孩子,第一次远行,去冰城哈尔滨的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少年棋院比赛,写下了中国最小象棋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的历史。在6岁组,与27个哥哥姐姐战斗9轮,4胜1和4负,得个拼搏奖,获得四级棋士、三级运动员证书,有哭有笑地飞回来了。
     同年7月,孩子去成都,夺取了四川棋类比赛象棋F组(6岁)亚军。
     后来,参加在北京、徐州、乐山、深圳、眉山(2次)、乐山、银川、青岛、烟台 、广州(3次)、深圳、惠东、东莞、武汉(2次)、长沙、海口、温江(5次)、双流(3次)、新都、江油、三台、本市…….举行的少年比赛、成人比赛,获得四川、湖北的省级冠军9次,全国的希望杯、夏令营、冬令营冠军2次、亚军2次;2006年办理了二级棋士证书,2008年取得一级棋士申办资格。
     据粗略统计,在这9年时光,孩子下棋约6000小时(含网络对弈),参加各级比赛60余次,比赛下棋近600盘,家庭花在象棋上面的学费、比赛费用远远超过60000元…… 
     写出上述数字,马上引申出了不少朋友关心的话题:孩子学棋,影响文化课学习吗?孩子将来是要走专业道路吗?孩子参加比赛的奖金高吗?获奖证书有什么作用?……就在几天前,孩子出征清明节举办的四川省2010年棋类锦标赛,参加象棋男子12岁组(32人),7轮全胜,积7分,提前1轮卫冕。第7轮的对阵表刚刚上墙,就有许多低龄儿童的家长对我祝贺,并且相互交流了陪学陪赛情况与体会。
     余以为,现代社会,望孩子成龙做凤,乃家长普遍心理。于是孩子特长早挖,是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的共性取向。尊重、引导、满足、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开心成长,许多家庭是舍得付出的。培养孩子离不开目标,可千万要淡化功利!较之林林总总的儿童特长发展期望,学棋是做智慧体操,是练磨刀工夫。文体方面特长成才终归是金字塔,上去的人少,中途半端者多,早早遗憾的为众;不一定把下棋作为终身追求,不幻想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国家大师,甚至不刻意在乎孩子每次参赛的名次。
     下棋是培养孩子定力、专心、勤思、分析等良好习惯与特殊能力的最佳方式,比赛是让孩子经历竞争、拼搏、成就、挫折的陶冶与磨练,品格、素质、潜能等方面的收获,才是我们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财富,才是我们花钱学棋、花钱参赛的价值体现!于是,孩子学棋、参赛,形成了城市里校外教育、社会体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棋校楼前门庭若市,比赛场外摩肩接踵,陪学陪赛的队伍日愈壮大,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辛苦其实也不亚于孩子,孩子收获一纸奖状或者一枚奖牌,没有一文出场费,没有半毛奖金,一家人也会幸福好一阵子;孩子比赛成绩不理想,陪赛家长抱着某种遗憾,还要给予安慰、施加鼓励,回去以后,继续送孩子栽进棋校开心学习、愉快训练、积极备战下一次比赛。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传承弘扬象棋文化精神的痴心不改、不倦不悔!这,就是广大棋童与家长同心的、千家万户接力的价值追求。
     借此机会,我还想以一个棋童家长、真正棋迷的名义,提及一些看似题外、其实相关的一些发人深省的、日渐彰显的棋文化现象:
     一、棋童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棋校棋班如同雨后春笋;青少年比赛活动频繁举办,规模愈来愈大。可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在学校开展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到今天,它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学校,早就是几页废纸!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把素质教育变成口号;许多体育行政部门及社会组织,对非奥项目多有遗忘!
     二、孩子们学棋,家长们投入,是家庭为社会、为国家的未来买单,是可贵的奉献追求。即使,在国家政策将青少年在棋类项目的发展终点不断降格,将他们攀缘专业道路、获得高考优待的途径愈变愈窄的现在,棋童与家长们,照旧在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功利价值的道路上艰辛跋涉!可惜,教棋完全是市场经济操作,而且学费日渐走高!这,有利于象棋事业发展、象棋人才培养建设吗?
     三、更为恶劣的是,所有青少年象棋比赛,均由官方及半官方主办,却大多是商业化运作。报名费居高不下,食宿费抽头留尾,有的主办、承办者,是赤裸裸地把组织比赛当成赢利工具!
     四、成人的象棋活动愈来愈少,社会的象棋事业日渐衰退!今年,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五羊杯,适逢第30届,就因为资金问题而痛心流产!难道,广州市政府,就真正不在乎中外有名、备受天下棋迷喜爱的传统大赛,在你们这届行政长官的眼皮底下悄然夭折?难道,国家、地方政府,铁了心肝或者说麻木心肠,要让象棋事业、象棋文化自然的、逐步地消亡?(今注:近日,喜见五羊杯起死回生,感叹再三!但是,毕竟夭折的危机依然存在,故此,保留原文)
     五、问题还有许多,短文无法包罗。我,将依然带领孩子开心地、永远地钟情象棋,痴爱象棋文化。
      (此乃笔者2010年4月在青岛参加全国第十届老干部象棋比赛暨第二届象棋文化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其中部分内容,早前曾被笔者与家人在纸质媒体、网络论坛发表)
           ——浅议孩童学棋参赛的文化价值追求
                     作者:蒋毅
    提示:笔者之子蒋双骏,现年11岁,就读小学6年级。此子痴迷象棋约九年,从四岁参加全国青少年棋院比赛以来,几十次出现在全国、多省、数市等各级比赛场地,二十余次夺取前八以上名次。个中全程,孩子与家长的付出、收获、体会,信笔即可成书。本文,仅借其中素材,品味孩童学棋参赛之甘苦,浅析象棋文化对青少年成人成才之影响。
      在诸多国粹瑰宝、文化遗产的名录中,象棋是否排上号,有号又是位列何等名次,这,不会有多少同胞知晓答案。但是,观我中华民众,无论男女,不分老少,曾拥有、曾使用、曾耳闻或者目睹象棋者,谁说不应该以数亿计?象棋这个玩艺,32棵木头陀陀(当然也包括塑料的、牛角的、玛瑙的、翡翠的、钻石的、贵重金属或普通金属等非木头材料制作的),买它不过数斤菜钱,玩它只占半坪方圆,学它三五日半月足够,然而,一旦学会,你若上瘾多摸它几次,进而无所顾忌痴迷于它,那么,它那博大精深的无穷奥秘,它那娱乐功能、文化功能、教化功能、竞技功能悄然融和的莫大魅力,只恐怕、最可能,会悄无声息地拖你下水,让你终日不思茶饭,终月不爱肉味,终年不修边幅,再而后,它甚至会让你终生别无它爱。
      笔者奔六。幼时,常当爷爷的“跟屁虫”出入酒店茶楼,如同而今常去酒吧、咖啡厅的啃老一族、追星粉丝。耳濡目染,天长地久,川北某地某茶馆,悄悄然冒出了一个小棋迷。数年后,我已经多次在县上的、地区的象棋赛场出现,且有意外成绩。那时,我痴迷白日打谱、通宵鏖战,偶尔睡觉也是常做竞当川北棋王的梦。可叹可憾可喜的是,适逢改革开放,人心思变思进,我也被动卷入,不多时,混入文坛、政坛。在其位,谋其政,我无奈遥别了楚河,远离了汉界……倘若不是20年以后、新世纪之初,天纵棋才,让年仅两岁的幼子表现出了超常棋趣与惊人天赋,那么,今天的我,未必还留恋象棋这个乐园。
     孩子出生于1998年深秋。当时,文艺界、新闻界的几个朋友,常到我家下围棋。孩子学步以后,老是靠近纹枰观战,且时不时抓黑摸白。怕他误吞云子,我将一副缺子大象棋洗净,专门供他把玩。从此,象棋成了孩子的积木类玩具。2000年初冬,年仅2岁多一点的他,在他姑妈、姥姥的无意指导下,用了不到一周时间,便认识了那一盒棋子的简体、繁体汉字。再以后,他就纠缠我教他对局。偷闲,我便教他马走斜日象飞田,又给他买回徐家亮、张强和阎文清大师的讲棋光碟。不几月,孩子成为睡必抱棋、行必携棋,幼儿园放学路上看人对弈、餐桌之上喊“照将”、卫生间里嚷“兑车”的稚童棋痴。
    2001年6月,借行政机构改革鼓励提前退休的机会,有31年工龄的我,高高兴兴离开了机关,做了相妻教子的专职家庭保姆,孩子的象棋兴趣更获满足,未久,人民公园、南河坝街头,经常有三龄棋童的观棋下棋的亮相或者口碑。次年1月,孩子到少年宫学棋,第一周,就学会了看棋书、打棋谱。一度时期,他把家里的冰箱门做了磁盘,用磁铁做“钉”挂了塑料棋盘,用一副磁铁象棋,随时随地演练他的学棋打谱心得,还强迫年过6旬的姥姥、尚未断奶的表妹、来家的客人当听众,而且不允许任何听众在他讲棋时开小差。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2002年2月28日,带三岁多的儿子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棋书,交费的队列很长,孩子就在队伍后面翻看棋谱,嘴里念念有词。一位老年顾客好奇,问这个小不点:“小朋友,你是看着好玩,还是真正在读?”孩子说:“是看谱啊!炮二平五,马8进7,中炮对屏风马。。。。。。”老人对照书页,一阵惊讶,提议让我的孩子优先结帐,竟然得到队列里一致赞同。 
     2002年5月,全国第二届体育大会在我市举行,包括许银川、胡荣华、吕钦等中国象棋顶尖人物,都将聚会在这里。此前,见孩子爱棋之兴有增无减,我动了念头,申请到体育大会象棋竞委会做了工作人员,给小棋童见识重大比赛、拜见象棋精英,提供了条件。6月3日,孩子还荣幸成为在文化广场与象棋特级大师、大师进行公开车轮战表演赛的20名代表之一。骄阳下面与陶汉明特级大师对抗90分钟,第32着认输,写下了三龄棋童讨教特大的弈林佳话,新华社、央视体育频道、地方媒体,都为此发了消息。这次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讲,无疑是最难得的兴趣强化剂。
     从此,孩子经常出入在省、全国青少年棋类比赛甚至成人比赛的场地。更感有幸的是,他在成长道路上,先后得到了许银川、吕钦、柳大华、徐天红等特级大师和张强、李艾东、刘星、汤卓光等10多位大师的零距离指导。
     2003年初,不到4岁半的孩子,第一次远行,去冰城哈尔滨的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少年棋院比赛,写下了中国最小象棋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的历史。在6岁组,与27个哥哥姐姐战斗9轮,4胜1和4负,得个拼搏奖,获得四级棋士、三级运动员证书,有哭有笑地飞回来了。
     同年7月,孩子去成都,夺取了四川棋类比赛象棋F组(6岁)亚军。
     后来,参加在北京、徐州、乐山、深圳、眉山(2次)、乐山、银川、青岛、烟台 、广州(3次)、深圳、惠东、东莞、武汉(2次)、长沙、海口、温江(5次)、双流(3次)、新都、江油、三台、本市…….举行的少年比赛、成人比赛,获得四川、湖北的省级冠军9次,全国的希望杯、夏令营、冬令营冠军2次、亚军2次;2006年办理了二级棋士证书,2008年取得一级棋士申办资格。
     据粗略统计,在这9年时光,孩子下棋约6000小时(含网络对弈),参加各级比赛60余次,比赛下棋近600盘,家庭花在象棋上面的学费、比赛费用远远超过60000元…… 
     写出上述数字,马上引申出了不少朋友关心的话题:孩子学棋,影响文化课学习吗?孩子将来是要走专业道路吗?孩子参加比赛的奖金高吗?获奖证书有什么作用?……就在几天前,孩子出征清明节举办的四川省2010年棋类锦标赛,参加象棋男子12岁组(32人),7轮全胜,积7分,提前1轮卫冕。第7轮的对阵表刚刚上墙,就有许多低龄儿童的家长对我祝贺,并且相互交流了陪学陪赛情况与体会。
     余以为,现代社会,望孩子成龙做凤,乃家长普遍心理。于是孩子特长早挖,是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的共性取向。尊重、引导、满足、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开心成长,许多家庭是舍得付出的。培养孩子离不开目标,可千万要淡化功利!较之林林总总的儿童特长发展期望,学棋是做智慧体操,是练磨刀工夫。文体方面特长成才终归是金字塔,上去的人少,中途半端者多,早早遗憾的为众;不一定把下棋作为终身追求,不幻想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国家大师,甚至不刻意在乎孩子每次参赛的名次。
     下棋是培养孩子定力、专心、勤思、分析等良好习惯与特殊能力的最佳方式,比赛是让孩子经历竞争、拼搏、成就、挫折的陶冶与磨练,品格、素质、潜能等方面的收获,才是我们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财富,才是我们花钱学棋、花钱参赛的价值体现!于是,孩子学棋、参赛,形成了城市里校外教育、社会体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棋校楼前门庭若市,比赛场外摩肩接踵,陪学陪赛的队伍日愈壮大,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辛苦其实也不亚于孩子,孩子收获一纸奖状或者一枚奖牌,没有一文出场费,没有半毛奖金,一家人也会幸福好一阵子;孩子比赛成绩不理想,陪赛家长抱着某种遗憾,还要给予安慰、施加鼓励,回去以后,继续送孩子栽进棋校开心学习、愉快训练、积极备战下一次比赛。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传承弘扬象棋文化精神的痴心不改、不倦不悔!这,就是广大棋童与家长同心的、千家万户接力的价值追求。
     借此机会,我还想以一个棋童家长、真正棋迷的名义,提及一些看似题外、其实相关的一些发人深省的、日渐彰显的棋文化现象:
     一、棋童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棋校棋班如同雨后春笋;青少年比赛活动频繁举办,规模愈来愈大。可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在学校开展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到今天,它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学校,早就是几页废纸!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把素质教育变成口号;许多体育行政部门及社会组织,对非奥项目多有遗忘!
     二、孩子们学棋,家长们投入,是家庭为社会、为国家的未来买单,是可贵的奉献追求。即使,在国家政策将青少年在棋类项目的发展终点不断降格,将他们攀缘专业道路、获得高考优待的途径愈变愈窄的现在,棋童与家长们,照旧在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功利价值的道路上艰辛跋涉!可惜,教棋完全是市场经济操作,而且学费日渐走高!这,有利于象棋事业发展、象棋人才培养建设吗?
     三、更为恶劣的是,所有青少年象棋比赛,均由官方及半官方主办,却大多是商业化运作。报名费居高不下,食宿费抽头留尾,有的主办、承办者,是赤裸裸地把组织比赛当成赢利工具!
     四、成人的象棋活动愈来愈少,社会的象棋事业日渐衰退!今年,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五羊杯,适逢第30届,就因为资金问题而痛心流产!难道,广州市政府,就真正不在乎中外有名、备受天下棋迷喜爱的传统大赛,在你们这届行政长官的眼皮底下悄然夭折?难道,国家、地方政府,铁了心肝或者说麻木心肠,要让象棋事业、象棋文化自然的、逐步地消亡?(今注:近日,喜见五羊杯起死回生,感叹再三!但是,毕竟夭折的危机依然存在,故此,保留原文)
     五、问题还有许多,短文无法包罗。我,将依然带领孩子开心地、永远地钟情象棋,痴爱象棋文化。
      (此乃笔者2010年4月在青岛参加全国第十届老干部象棋比赛暨第二届象棋文化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其中部分内容,早前曾被笔者与家人在纸质媒体、网络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