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峰会嘉宾访谈:在黑白世界中体验快乐(何云波)
      ——中国棋文化广州峰会嘉宾访谈:何云波。采访:施绍宗
今年46岁的何云波教授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围棋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因撰写博士论文《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围棋博士”。
由于何云波教授在围棋文化研究与推广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由本报与中国棋院、广东棋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棋文化广州峰会特邀请何教授担任峰会组委会顾问和棋文化网络征文的评委,在峰会举行之前,何云波数次前来广州为峰会的筹办建言献策,施绍宗亦得此良机向何教授请教棋艺与棋文化理论,并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访谈。
红尘中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遣此有生之涯,有的负重累累活得辛苦,有的却游刃有余自在逍遥,以学术研究安身立命的何云波教授,应算是后者了。在闲聊中,何教授给施绍宗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自己在围棋文化的研究中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做学问有时候就是这样,找准了一个入口,你一旦进入,突然之间你会发现前方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谈生存方式
  “一卷书,一局棋,一杯酒,一盏茶,这就是我理想的生存方式。”
   施绍宗:围棋是一种竞技性游戏,何教授却从中做出了许多学问,而您原本研究的是俄罗斯文学,你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你33岁被破格评为教授也和它有关。你从俄苏文学、比较文学转向围棋文化的研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什么?
 何云波: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围棋代表了人生的两种状态,就是刘小枫的书名《拯救与逍遥》,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的是人生的拯救,他的小说提供的是一种苦难的世界,让你不得不去面对人生中的苦难,所以他的文化很能代表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中一种宗教拯救的精神。而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审美式的人生追求,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研究外国的文学文化,心里总是有隔阂。而围棋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对审美式人生的追求,中国古人往往是把人生和艺术联系在一起,所谓审美人生化,人生艺术化,中国的人生是一种逍遥的人生。我自己骨子里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一卷书,一局棋,一杯酒,一盏茶”,这就是我理想的生存方式。
“拯救与逍遥”,我更倾向于逍遥,更能从中获得共鸣,于是我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何处着手呢?研究中国文化如果再从经典入手,很难再有大的作为,而我发现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中,棋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偏弱,可供人大展身手,围棋也特别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之前没有人对此进行过真正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再加上我本人又是一个围棋迷,于是我就将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回归围棋,其实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林间扫石安棋局,岩下分泉递酒杯”,真的有一种挡不住的魅力。
                 谈做学问和游戏
“把做学问当作游戏的境界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就是玩也能玩出学问来。”
施绍宗:何教授把学问当作游戏的境界很高啊,您如何看待做学问和游戏之间的关系?
何云波:我读书的时候就不太功利,做研究也是如此。我们常常把人生分成3个层面,所谓功利人生、求道人生、游戏人生。功利人生是说我们为了种种现实的利益去做事情,求道人生是为了一种价值和信念,为追求终极的真理而活着,而游戏人生更多的是追求人生的一种快乐,一种精神的享受。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经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快乐围棋》,在里面我打了一个比方,“文学是妻子,围棋便是情人。文学是朝朝暮暮里一蔬一饭的厮守,围棋是在水一方中海枯石烂的诉说”。也就是说,文学是我的饭碗,每天要和它相守,围棋属于日常生活之外可以提供很多快乐的东西。
游戏有时候也是做学问的一种境界。游戏的本质可以概括为3点:第一,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第二,它可以让你全身心投入;第三,自得其乐且其乐无穷。当一个人游戏的时候,他便进入了一个完全自由的境界。而把做学问当作游戏的境界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就是玩也能玩出学问来。我更看重的是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如果是为了评教授去做学问,那你得到了之后还会做下去吗?只有把做学问当作了你的乐趣,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才会长久地做下去。
人一方面要依托于现实,另一方面又感到现实关系的种种束缚与桎梏,有着种种痛苦和烦恼。围棋作为精神游戏和艺术,为人提供了一个由凡俗走向人生自由之境的途径。黑白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又是一个可以供你自由挥洒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如神仙一般的快乐。
                   谈隐逸精神
“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和欲望后,不妨有时间让心灵得到片刻安静的时刻。”
施绍宗:围棋精神内核的其中一个方面是隐逸精神,这在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么,在当代生活中围棋也能体现隐逸精神吗?
何云波:我们这个时代过于功利,当代的人活得太累了,一辈子为名利奔波。我认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和欲望后,有时间不妨让心灵得到片刻安静,围棋是能让你的心安宁下来的最好的方式。
施绍宗:但围棋现在也被功利化了。另外,人们赋予它太多的文化含义,倒是西方的爱好者更愿意将围棋当作是一种单纯的游戏,这好像更接近围棋的本质。
何云波:围棋是一种游戏,一种形而下的游戏,但是中国古人又不断地赋予它精神的、艺术的意义,这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生成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赋予一种道的意义,然后人们才能玩得名正言顺。
我的博士论文讨论的就是围棋作为一种游戏,是怎样成为艺术的,一种形而下之“技”如何成为形而上之“道”,它跟中国传统思维的关系,这背后隐含了怎样的知识生成机制。应该说,围棋的发展必然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围棋与人生、商道、管理等,围棋的意义不断被丰富、被发掘,这不就是我们将要举行的中国棋文化峰会的初衷吗?峰会通过各界人士对棋文化的探讨,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给围棋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这是好事,因为围棋的意义越丰富,就越能赢得大众。
图片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5699b010177j3.html
      ——中国棋文化广州峰会嘉宾访谈:何云波。采访:施绍宗
今年46岁的何云波教授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围棋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因撰写博士论文《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围棋博士”。
由于何云波教授在围棋文化研究与推广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由本报与中国棋院、广东棋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棋文化广州峰会特邀请何教授担任峰会组委会顾问和棋文化网络征文的评委,在峰会举行之前,何云波数次前来广州为峰会的筹办建言献策,施绍宗亦得此良机向何教授请教棋艺与棋文化理论,并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访谈。
红尘中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遣此有生之涯,有的负重累累活得辛苦,有的却游刃有余自在逍遥,以学术研究安身立命的何云波教授,应算是后者了。在闲聊中,何教授给施绍宗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自己在围棋文化的研究中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做学问有时候就是这样,找准了一个入口,你一旦进入,突然之间你会发现前方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谈生存方式
  “一卷书,一局棋,一杯酒,一盏茶,这就是我理想的生存方式。”
   施绍宗:围棋是一种竞技性游戏,何教授却从中做出了许多学问,而您原本研究的是俄罗斯文学,你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你33岁被破格评为教授也和它有关。你从俄苏文学、比较文学转向围棋文化的研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什么?
 何云波: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围棋代表了人生的两种状态,就是刘小枫的书名《拯救与逍遥》,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的是人生的拯救,他的小说提供的是一种苦难的世界,让你不得不去面对人生中的苦难,所以他的文化很能代表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中一种宗教拯救的精神。而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审美式的人生追求,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研究外国的文学文化,心里总是有隔阂。而围棋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对审美式人生的追求,中国古人往往是把人生和艺术联系在一起,所谓审美人生化,人生艺术化,中国的人生是一种逍遥的人生。我自己骨子里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一卷书,一局棋,一杯酒,一盏茶”,这就是我理想的生存方式。
“拯救与逍遥”,我更倾向于逍遥,更能从中获得共鸣,于是我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何处着手呢?研究中国文化如果再从经典入手,很难再有大的作为,而我发现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中,棋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偏弱,可供人大展身手,围棋也特别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之前没有人对此进行过真正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再加上我本人又是一个围棋迷,于是我就将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回归围棋,其实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林间扫石安棋局,岩下分泉递酒杯”,真的有一种挡不住的魅力。
                 谈做学问和游戏
“把做学问当作游戏的境界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就是玩也能玩出学问来。”
施绍宗:何教授把学问当作游戏的境界很高啊,您如何看待做学问和游戏之间的关系?
何云波:我读书的时候就不太功利,做研究也是如此。我们常常把人生分成3个层面,所谓功利人生、求道人生、游戏人生。功利人生是说我们为了种种现实的利益去做事情,求道人生是为了一种价值和信念,为追求终极的真理而活着,而游戏人生更多的是追求人生的一种快乐,一种精神的享受。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经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快乐围棋》,在里面我打了一个比方,“文学是妻子,围棋便是情人。文学是朝朝暮暮里一蔬一饭的厮守,围棋是在水一方中海枯石烂的诉说”。也就是说,文学是我的饭碗,每天要和它相守,围棋属于日常生活之外可以提供很多快乐的东西。
游戏有时候也是做学问的一种境界。游戏的本质可以概括为3点:第一,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第二,它可以让你全身心投入;第三,自得其乐且其乐无穷。当一个人游戏的时候,他便进入了一个完全自由的境界。而把做学问当作游戏的境界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就是玩也能玩出学问来。我更看重的是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如果是为了评教授去做学问,那你得到了之后还会做下去吗?只有把做学问当作了你的乐趣,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才会长久地做下去。
人一方面要依托于现实,另一方面又感到现实关系的种种束缚与桎梏,有着种种痛苦和烦恼。围棋作为精神游戏和艺术,为人提供了一个由凡俗走向人生自由之境的途径。黑白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又是一个可以供你自由挥洒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如神仙一般的快乐。
                   谈隐逸精神
“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和欲望后,不妨有时间让心灵得到片刻安静的时刻。”
施绍宗:围棋精神内核的其中一个方面是隐逸精神,这在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么,在当代生活中围棋也能体现隐逸精神吗?
何云波:我们这个时代过于功利,当代的人活得太累了,一辈子为名利奔波。我认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和欲望后,有时间不妨让心灵得到片刻安静,围棋是能让你的心安宁下来的最好的方式。
施绍宗:但围棋现在也被功利化了。另外,人们赋予它太多的文化含义,倒是西方的爱好者更愿意将围棋当作是一种单纯的游戏,这好像更接近围棋的本质。
何云波:围棋是一种游戏,一种形而下的游戏,但是中国古人又不断地赋予它精神的、艺术的意义,这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生成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赋予一种道的意义,然后人们才能玩得名正言顺。
我的博士论文讨论的就是围棋作为一种游戏,是怎样成为艺术的,一种形而下之“技”如何成为形而上之“道”,它跟中国传统思维的关系,这背后隐含了怎样的知识生成机制。应该说,围棋的发展必然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围棋与人生、商道、管理等,围棋的意义不断被丰富、被发掘,这不就是我们将要举行的中国棋文化峰会的初衷吗?峰会通过各界人士对棋文化的探讨,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给围棋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这是好事,因为围棋的意义越丰富,就越能赢得大众。
图片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5699b010177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