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象棋文章 >> 棋谈棋文 >> 浏览正文

一场人脑和机器的游戏

时间:2006/8/25 9:29:00

一场人脑和机器的游戏

  “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比跟任何人下都累!”走出对弈室的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许银川眼神没了平时的穿透力,31岁的他目前在国内等级分排名第一,被人称为“中国象棋第一人”。15日,他在众多媒体的关注下与超级计算机“浪潮天梭”对弈两盘,均“握手”言和。
    “虽然说结果是两盘和棋,但两盘比赛可以说是暗潮汹涌,惊心动魄。确实是相当强!”在战平“中国象棋第一人”之前,“浪潮天梭”刚刚在与25名业余象棋高手和5名中国象棋大师的对决中胜出,因此许银川本次出战,被许多媒体认为是人脑同电脑的一场巅峰对决。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史上的里程碑?还是中国象棋开拓市场的一颗棋子?抑或只是一场人脑和机器之间的商业游戏?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第一”PK“世界第一”

    从英国赶来观战的梁国维一直聚精会神地盯着主席台上的棋盘。梁国维是香港人,英国象棋协会的创办者之一,妻子是原北京市象棋冠军。在此前的几场人机比赛中,前来观战的他和儿子被媒体发现,一下成了新闻人物,在最后一场“人机大战”中,他把自己不到十岁的女儿也带到了现场。
    中国象棋的草根性与“人机大战”的特殊性使得比赛的影响力在不断膨胀。据浪潮品牌推广部经理陶宇介绍,从7月13日到8月3日的“联众世界”网络海选中,共有7万人参加了对决,3万人打满比赛规定的15局,最后25名民间象棋高手脱颖而出,这当中包括一对来自浙江的夫妇,一位50多岁的老汉,和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
    25名民间象棋高手最后在与“浪潮天梭”的对决中,以5负5和的绝对劣势落败。此后,“浪潮天梭”又以11:9的比分击败了柳大华、徐天红等五位象棋高手。
    “中国象棋第一人”许银川的最后应战被许多人认为是主办方的一次精心策划。最开始许银川被列入五大高手之列,但当许缺席后,官方的说法是人机比赛同许银川正参赛的时间冲突;最后当许银川出现在北京“人机大战”赛场时,浪潮方面解释说,当《人民日报》记者在五位高手败于“浪潮天梭”后采访许银川时,许银川决定北上,亲自挑战“浪潮天梭”。
    这样的说法本身颇具戏剧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五位大师败于计算机之后,由代表着中国象棋最高实力的许银川与计算机进行终极PK,这显然更具爆炸性。更何况,“浪潮天梭”自称每秒的分析速度可以达到42亿步,是当年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IBM“深蓝”的21倍,由“中国第一”象棋手来检验其近乎“世界第一”的计算能力,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

电脑与人脑

    “不能时刻想着对手是电脑,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恐怖的对手。”许银川认为,和人相比,计算机最难对付的是它的计算力和攻击力,“最大的区别还是它的计算力强,这是最难对付的,还有就是攻击力。你不能给它一点机会,如果给它一点机会就没办法翻身。”
    同象棋手只能计算几步棋不同的是,“浪潮天梭”能计算17步棋,这也是为什么在对弈时,人在时间方面永远吃亏,因此,许银川在比赛之前就提出修改赛制,以便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北京棋院象棋大师张强则开玩笑表示,什么时候人一天下一步棋,电脑同样能把人赢了,那才是人工智能的历史突破。
    同国际象棋64个棋盘不同,中国象棋由90个交叉点组成,因此计算方法比国际象棋更为复杂。在业内,流行一种“棋类不败算法”的说法,认为中国象棋从开局到结束所有可能的走棋方式,总数大约是10的144次方。“这个数量比地球上存在的所有原子的总和还要多,这么多的可能性即使计算到地球毁灭也计算不出一步棋的走法。”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徐心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因此,在人机大战中,计算机通过模仿人的思考方法,把一个局面充分展开,推算到十几步,然后对所有的局面进行评估,以此寻找最好的下棋方法,因为展开的结果像一棵树,因此称为“博弈树”。在这个过程中,它尽可能砍掉不必要的分支,以简化计算需要。
    由于有足够的计算能力,计算机局面复杂的时候能够占据优势,但是它同样存在缺点。比如没有大局观,不能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能根据不同的时期判断同一子的不同价值,“贪吃,怕被吃”(象棋大师张强语)等等,还有很多人认为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对付残局,因此想赢棋的人都试图把比赛引入残局。

游戏

    2004年6月,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棋后”诸宸也曾经与清华紫光对弈,并在那场比赛中败下阵来。作为人脑与机器较量的代表,棋手和超级计算机的对阵在半个世纪的时间的交锋已经屡见不鲜。
    1950年,美国人为了发展核武器,建造了“MANIAC一号”巨型机。1950年代中期,这台机器与一位刚学棋一星期的小姑娘对弈,在经过了23回合之后得胜。从此,围绕着人和计算机智力博弈的争议一直不断。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机大战出现在1997年。当时国际象棋超一流大师卡斯帕罗夫负于IBM“深蓝”,掀起了又一轮关于“人脑”和“电脑”谁是谁的附庸的争论。
    为什么在整个人类智力和电脑博弈的过程中,棋手总是作为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代表?对此,有中国人工智能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某位院士认为,肌体相对静态、面对面的交锋、棋手一步紧接一步的决策,以及对整个大局的谋划,是棋类的几个重要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棋手(而不是乒乓球手)是最适合和电脑进行对抗的。
    对于许多人所认为的计算机在残局阶段处于劣势的说法,这位不愿具名的院士认为,这恰恰是那些不了解的人产生的误解。当计算能力强大的计算机进入残局阶段,最多能够计算到75步,这是人类无论如何都难以比肩的。
    这位院士同时认为,把“人机大战”看成是中国人工智能史上的里程碑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有关计算机能否在棋类中打败棋手的争议在1990年代后期已经有了定论。容纳60万棋谱的“深蓝”已经让人类同计算机之间的对弈毫无悬念可言。对于中国象棋的“人机大战”而言,更为实际的用意只是检验计算机的计算性能。

作者:李孜 编辑:好点子 手机版
  • Powered by laoy8! V3.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