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 | 今报记者 郭东懿/文 刘栋杰/图 |
【核心提示】
今年4月,长葛农民唐明周带领由4名业余选手组成的“河南大唐象棋队”,在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上大放异彩,以亚军的成绩直接晋级甲级联赛,实现了河南象棋30余年的夙愿。
但是,身为业余选手的他们,很快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难以摆脱的尴尬——由于没有资金,跻身甲级联赛的机会也许不得不拱手让与其他省市的专业队。
河南象棋,这一古老的竞技项目莫非真的走到了穷途末路?三代棋手,为河南象棋的崛起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在网络游戏与新兴体育项目的夹缝中,中国象棋如何应对缺少资助与后继乏人的双重挑战?
【资金痛】农民倾囊20多万元“养活”河南象棋队
李敬敏、李林、欢欢等河南棋界三代人,三十年拼搏圆一个共同的梦。从1974年首次组队参加全国联赛至今,河南棋队在棋坛拼搏已30余年。
30多年来,国内一支支专业团队先后崛起,各地棋队都会花高薪聘教练,出巨资挖棋手,以期能在国内棋坛叱咤风云一番。
唯独河南象棋队,一没有资金,二没有人才,只有热心的体育界领导和一批爱好者艰难地扛起全国联赛的大旗,凭着对象棋的一腔热血和痴迷,坎坷而艰难地支撑过30多个春夏秋冬。
李林在象棋俱乐部担任教练的时候,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全靠棋友们的接济。就连带领棋手以河南象棋队的名分参加全国联赛,也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费。2002年的时候,爱好象棋的禹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英杰决定资助河南象棋队,他和棋队签订了资助协议,到处筹款,解决了河南省象棋队的后顾之忧。省队兼职教练李林领着几个十几岁的孩子躲到禹州苦练,开始艰辛的冲甲历程。
这些孩子很争气,2003年,13岁的曹岩磊为河南省拿到了第一个中国象棋大师称号,2004年,12岁的刘欢为河南省拿到了第一个中国象棋女子大师称号。
2005年年底,刘主任退休,协议也期满了,象棋队面临解散,得知此事的长葛农民唐明周跑到南阳,把象棋队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用自己办厂赚来的钱,资助棋队训练,并用自己的姓给棋队起了一个大气的名字——河南大唐象棋队。
今年年初,棋队冲甲成功,创造了河南象棋新的辉煌。而唐明周也为棋队花费20多万元,这耗尽了他做生意几十年来攒下的全部家当。
明年的甲A联赛报名在即,河南象棋队却一筹莫展。如果河南棋队报名参赛,12个主场和12个客场,最少需要四五十万元费用。唐明周的力量无疑是杯水车薪,省社体局和棋牌院的领导也为资金四处奔波,磨破嘴皮,但收获甚微。
如果筹不到这笔钱,河南象棋队就将被取消资格,辛辛苦苦拼搏了30多年取得的甲A资格就要化为乌有,而队员也会被其他省份挖走。事实上,在济南赛场,就已经有不少棋队私下邀请小队员加盟,并许以高薪,但都被拒绝了。
省棋牌院副院长毕勇刚说:“冲进甲级联赛,对于河南象棋队的职业化建设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象棋,如果实在不能争取到资金,丧失比赛资格,我们就放人,无论如何,不能耽误这几个孩子的前程。”
【象棋殇】无法“国际化”的中国象棋商业运作之路越走越窄
就在本篇报道截稿之时,又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刚结束的深圳全国个人赛上,18岁河南小将李少庚获得个人第13名,晋升中国象棋大师。对于面对即将解散尴尬的河南象棋队来说,这场胜利痛并快乐着!
与其他备受广告商、厂商关注的体育项目相比,中国象棋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它无法像足球、篮球那样全球风靡,也不像围棋那样在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广受关注,中国象棋无法吸引巨额资金的赞助,缺乏人人喝彩的风光。
最重要的是,中国象棋在商业化运作的道路上一无所长,路子越走越窄。资金,日渐成为中国象棋难以言说的痛!棋手们能坚持下来,唯一的支撑力量就是对象棋的热爱,而仅凭着这份热爱,能支撑他们走多远呢?
坚决支持河南象棋!!希望更多有识,热心人士关注支持象棋事业的发展!!祝贺李少庚取得大师资格!!
是否可以将棋队出让,换取资金,再战锦标赛?
在今天,没有经济基础,要把象棋推广出去确实不容易,如不想求助于人,是否可以考虑建立棋队企业,自力更生,为象棋发展先打下经济基础?
真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