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上盘镇新塘岸村的空气中都飘散着象棋的味道,连村里幼儿园都被命名为“小棋士幼儿园”。一群3、4岁黄口小儿,却能老道地出车走马,盘中厮杀,不能不让人惊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已经能识得“炮二平五”这样的棋谱,并独自“打棋谱”研究了。
到“上盘棋院”学棋,对新塘岸村村民来说,就像日出日落一样自然,有一种无须思量的向心力。
“我12岁开始,正式跟着棋院的王吕寿老师学棋,晚上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象棋。”新塘岸村的王利红戴着全国农运会象棋冠军的桂冠,却是一个娇滴滴、谈吐风雅的美眉,那是走南闯北参加棋赛赋予她的大家气质。
填补闲暇时光的文化之光
深厚的人文底蕴,浸染出了新塘岸村村民的灵性,并让他们一直对象棋情有独钟。1985年,在村小学的退休校长王吕寿的建议下,村小学里开始开设象棋课,从此象棋正式在村里“生根发芽”。目前,爱好象棋的村民有1000多人,普及率达到60%以上。对于缺乏信息刺激的农村孩子来说,学象棋有效填补了他们的闲暇时光。
“村里有很多师兄师姐获得过很多金牌,有一种氛围让我们觉得,学象棋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上盘棋院的光荣墙上,摆满了奖杯奖牌。据统计,上盘象棋历年对外比赛共得了84块金牌,其中省级比赛18块,全国赛14块。
怀着光荣与梦想的王利红,在枯燥的“打棋谱”和厮杀博弈的学棋生涯中,凭着刻苦和天分脱颖而出,被王吕寿师傅带到北京、青岛、成都、哈尔滨等地参加象棋比赛,眼界大开。
象棋事业的这一独特景观在新塘岸村的萌芽和繁荣,背后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对文化事业的主题与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原创性设计。临海市文体局和教育局、上盘镇政府等政府部门每年都为该村象棋事业制订打造全国冠军和省冠军的规划,划拨专项资金。
1990年的《棋协通讯》上,扉面印有一份1万元的捐款单,饱含着上盘镇民众对象棋的热爱。附近的国企、单位和民企,都在需要时慷慨解囊,为支持比赛出资金。王利红记得,一次台州市举办“台报杯”象棋比赛,王吕寿师傅寻思筹措比赛资金时,碰上椒江一个房地产企业的老总,当即要来了5000元赞助金。
象棋给予的不仅是棋技
象棋的胜负不取决于任何刁钻的偶然性,它只给智慧戴上桂冠。
提起村里的名人、恩师王吕寿,王利红满是尊崇和感激。“他的传授都是义务的,弟子中有获得过世界象棋锦标赛女子冠军的金海红,还有好几个全国冠军。”王利红说,学棋推进了学业,特别是数学,还培养了在困难面前淡定从容的气度和愈挫愈勇的顽强意志,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的好几位师兄不光棋下得好,还凭自己的真本实力考上了北大等名牌大学。”王利红如今也从大学毕业,在椒江地税局工作。
下象棋,已经成了新塘岸村的一种文雅的社交方式。走亲访友来到新塘岸村,村民会自然地邀对方对弈一局。一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纠葛,也在独特的“象棋交际”中消解了,而且村里连麻将声也很少听到。
王利红对村里连续3年举办的“百米长街象棋擂台赛”记忆犹新:几十张桌子一字排开,近百盏红灯笼照亮夜空,几百名棋手捉对厮杀,蔚为壮观。村里还举办过以人为棋、以地为盘的“人棋”表演农民棋王赛、家家乐象棋赛、“巾帼杯”赛和象棋纳凉晚会等各种比赛。村民扶老携幼,像过节一样前来参赛观赏,象棋成为深入村民血液的无法割舍的文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