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这年头流行外行指挥内行,也来瞎掰几句,关于国际象棋联赛的赛制问题。
联赛的本质就是一种积累和传承,所以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并努力办好。
赛制的完善,影响力扩大,吸引赞助商。这几者是互为关连、互为循环的。
国象联赛尚属初级阶段,试验调整阶段,现在看来,主客场赛制对俱乐部、对棋手的压力都太大了,那就要考虑调整。
可以考虑个“赛会制+季后赛”的方式:
现在十支队打一个双循环是十八轮。可以分成4-6次的赛会制,上半年完成,决出男女队冠军及团体名次暂列。
下半年进入季后赛,前四争冠,后四保级,主客场淘汰赛,蛇行排列对决,一对四、二对三,半决赛、决赛。
五六名可以安排加赛一场,胜者与第四争夺一个前四位置;负者与倒数第四争夺。这类加赛,若只一轮,可考虑上半年赛事名次列前者多盘白棋,打平则比照团体名次。
等以后甲级队伍增加到十二支后,前八对决争夺下半年的联赛团体冠军。
十降二比例有点大,比较担心降级队的生存问题,应比对乙级队水准,考虑是否联赛倒数第二与乙级第二的加赛。
如此一来,赛会制组织者可分担不少费用,各俱乐部的经费可大半用于棋手的工资奖金收入及后备力量的培养。
按目前的行情,若是联赛一盘棋对局费一千,胜局费一千,胜场费一千,那一年联赛下来,普通主力棋手能从联赛中收入五万元,虽比不上围甲棋手的十五万,但也算能稳定住队伍了。
联赛总冠名收入除了棋院截留小部分外,尽量用于对联赛最终各名次的奖励补贴,包括各项个人优胜奖励。但这个差距不要拉大,因为名次列前者相对都是本身状况较好的。
真有富余,可考虑办个类似足协杯那样的,甲级乙级一起参与,可考虑分区参赛,减轻俱乐部费用负担,也减轻棋手来回奔波的辛劳。
总之是多打比赛并节约比赛成本。让时间金钱精力都少浪费些,同时让年轻棋手的比赛机会多一些。其实媒体记者也是同样的,两个队下一场联赛是很难吸引媒体现场报道的。
赛会制的组织与冠名,可把目光伸向中小城市,南方不少城镇都有那个能力与需求,全国很多旅游区、开发区都能够吸引进来。
真要有多,甚至可像阿根廷足球那样搞春季联赛和秋季联赛,然后进行冠军总决赛。要是能让年轻棋手每年至少有这么三四十盘棋打底,那是多伟大的工作啊。
三男(一快)两女这个组合挺符合我国实际的,不错。
去年联赛似乎看到经常是连续两轮的两队对碰,这不知是出于啥考虑,没啥道理吧。另外,现在主场是否多一盘先手的?到了主客场淘汰赛阶段,每场先后手不如全白全黑。
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赛程的预先安排,这个一定要周全。各种国际国内赛事大多是有规律的,联赛赛程安排前要充分摸熟吃透。一旦固定下来,就要严肃,尽量不搞延期停摆。一个队伍缺一名主力棋手,那没理由申请改期,俱乐部多养一两名替补是起码的事。
总的来看,赛会制、或以赛会制为主,应该是目前阶段国象联赛的合适赛制。既照顾到大部分俱乐部及参赛棋手的实际情况,也能为赛事运行商、给媒体带来便利,包括对引进外援也有好处,也可以为联赛的宣传推广多创造条件。
一个规则的制定,不外乎“简单、细致”这几个主要因素。简单是指要清晰、准确、便于掌握和推广,细致则是要公正,尽量减少含糊的死角。看今天有个“新年国象选拔赛制”的报道,似乎复杂了些,而且更像是为07年一年特制的规则……
也扯几句哦。虽说选拔制看起来公平,但其实也不见得,因为一次选拔并不能准确反映实力。皇马国米的锋线都是轮换制,也是一法。具体到我们的国象,那也可以简单些,比如:
代表国家队出去的团体赛,那就指定;当然一年可能不止一个赛事,那就轮换,等级分123的或者有去年啥赛事优胜的,就去最重大的赛事,456的就去次重大赛事,不用去考虑什么“重点培养”之类的,那些已经被证明是不科学的。
至于去国际上参赛的个人资格,那就完全选拔,当然等级分高的可以占个预选种子位子。别有啥外卡了,除非是该赛事去年他拿了冠军。不要企图又是指定+选拔来搞平衡搞中庸,不现实,干脆些的好,然后就长期这样形成惯例,对队伍的建设和凝聚力也都有好处。
国象联赛可以提出非常精辟的实施方案,反而中象要"红和判负"让棋迷失望?好东西可以学习,创新不一定错误,知错能改让中象永远走下去
几乎所有运动项目我都蛮熟悉的,奥运的、非奥运的,大多都称得上了解、理解,也包括国际象棋。
谈论这个话题时,我不知道是作为内行还是外行,棋力而言只是业余,但总觉得运动乃至生活都是相通的,所以敢于聊一聊。
国际象棋是个国际项目,估计国际棋联的成员国肯定不少,说到重视程度,那这样来看吧:
欧洲不少国家都有联赛,而且不少都是历史悠久。
顶级高手的赛事奖金不小,动辄就是五十万、一百万美金,要知道温网冠军奖金涨了这么多次,也不过是六十多万英镑。国象的中上等赛事冠军也有数万美金,比那些乒乓球羽毛球只高不低。
俄国当然很强,我们看到不少国家愿意接受俄裔棋手为本国效力,那也说明了大家的重视。
另外有个印象,原先似乎格鲁吉亚出了不少优秀棋手,那的人比较聪明?斯大林也是那的?但就如以前苏联的体操不少是白俄罗斯人、现在却越来越少一样,格鲁吉亚现在厉害的棋手少了?看来天赋和传统抵不上投入啊。
在我国,象棋与国象有点像是一个民间、一个官方。当然这个“官方”是相对而言的,也指媒体和商家热捧,也许就是有个“国际”的背景吧。
按说从爱好者数量来看,国象可能还没象棋的十分之一,我觉得这个比例一点也不夸张,随便去哪个棋牌游戏网站一看就明白,象棋总是几万人在线,国象往往只是几百。
但事实上,目前在国内的地位,国际象棋隐隐是在象棋之上的。
我有点搞不清自己想说什么,大概是觉得不论是在世界上还是在国内,国际象棋这个项目的发展空间都很大,甚至会比围棋还要大,却并没有被发挥出来。
对国象赛事的赛制方式一直不欣赏,大多是循环赛制,不仅国内、国际上也是这调调。当然也有两人多局对抗的,但那太个别了;还有些团队的对抗,可我要说句不好听的:抓不了个人成绩才会去重视团体,搞不出男子成绩才会去重视女子。
循环赛制太业余。这个“业余”是指业余爱好者的比赛才适合循环赛,放到顶级竞技就显得不合时宜敷衍了事了。
比如这两天刚结束的那个第六届“俄航杯”国际象棋公开赛,我们去了三十多人的大部队,新浪给出了一个标题,我们两位棋手并列亚军。当然这是个友善圆滑的说法,实际上只是第四第五名,二至五名同分。
也不算冤,我们知道,足球联赛平均每轮拿2分的话,大致会列在第二。王玥和倪华他们九轮拿了6.5分,比半胜半和的指标还差一点点,至于排名靠后,可能是前面抢分不快吧?影响了对手分。
这次的冠军是7分,我们都明白这半分差距还是蛮大的,得早早就很靠前,然后一直撑住,后来居上者很少的。
九轮循环,因为有不少和棋,也算是够找出实力高的选手了。只是,这就是比赛的目的吗?会不会有种拳击手上台就比下肌肉的感觉?
好像九轮制还有些“大师序分”之类的讲究,可就如围棋的段位越发贬值一样,大把的大师、特大很好玩吗?
诚然,国象是典雅的、是有传统有惯例的,可是不觉得循环赛制土得掉渣吗?再说句不厚道的:很怀疑循环赛后几轮的纯洁性,那些短和棋更是莫名其妙。
NBA赛场上,抢断快攻、没人防守,你是简单上篮拿分还是来个大风车灌篮?同样是2分,但请记住你是有愉悦观众的责任的。对,责任!
别跟我说大家聚一起不容易、淘汰赛一轮下来就回家太亏了、不利于赛事参与之类的。要不大家都发块金牌?!死抱循环思路的跟传说中那个要给球场上每人发个球的牛人有点五十步一百步的意思。
再者说了,不是分好几组么,可以参考欧洲冠军杯联盟杯那种链接方式啊,A组淘汰下来的去B组参加下一轮,以此类推,最后那组你就循环着玩好啦~
至于淘汰赛(甚至搞些擂台赛之类的)的优势就不用多说了吧,这才能体现竞技精神,大家也都爱看。
看到天涯有篇文章说:山村学生的高辍学率主要原因并不见得是贫穷,而是因为“恐惧”,因为觉得反正读不起大学,以至于高中初中都不想读了。
要是连高手或准高手的比赛也老是和稀泥,那怎么指望国际象棋的普及繁荣呢?
山村学生的高辍学率主要原因并不见得是贫穷,而是因为“恐惧”,因为觉得反正读不起大学,以至于高中初中都不想读了。
严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