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帅马论坛 作者 马戈
2007“七斗星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以推出新赛制为最大看点,“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出冲天巨澜。相对于网络,电视、报纸和电台要平静得多。用一位资深记者的话说,就是“象棋的关注度要低一些”。打开网络,浏览各大象棋网站的论坛,但觉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千万棋迷积极参与到对新赛制的讨论中,否定者居多,肯定者亦有之。笔者因身处报道象甲第一线,与专业棋手多有接触。感觉他们也意见不一。我想,为什么这么多棋迷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不少人的态度如此冲动、措词如此尖锐、争论如此激烈?实际上这都表明了一种情感和一种力量!表明了我们对棋爱得有多深!她就像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谁要是碰她一指头,我们便不答应!我们棋迷中有很多朋友,因此而失去理智,怒火中烧,难道不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吗?如果一个新的赛制出台,到处一片沉寂,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然而,在一个新的改革举措面前,一味谩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经历了最初的冲动之后,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冷静地对它做一番实事求是的分析。这个分析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如何适应新的赛制;其二,如何完善和改进新的赛制。今天我想谈谈对第一个问题的个人见解。
如何适应新赛制
联赛刚刚进行三轮,后面还有较长的一段赛程,如何适应新的赛制,是摆在各队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
我认为,新赛制虽然明显向黑方做了倾斜,但红方手中并非没有“本钱”。红方有执先之利和时间数倍于对方之利,抓住这两条,利用这两条,红方仍大有可为。
结合实际来谈,我想举广东队为例。
首轮广东对河南,面对河南队的竞叫,广东队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种“你既愿付出如此代价,那就把黑方拿去好了”的大度,其潜台词是:我方实力优于你方,用时又多于你方,不说四台棋大获全胜,赢三台应该说还是正常的吧?
不料满以为胜券在握的战役,却以平局收场。这个结果不仅令棋迷大为吃惊,也令广东队自己颇为困惑。
第二轮对阵大连,广东队及时做了调整,竞叫结果平分秋色,各有两台执黑。然一番苦战之后,再度打平。两轮下来没“开和”,广东队已经有些坐不住了。
一周之后,烽烟又起,战事重开。第三轮广东队客场挑战黑龙江,除第一台许银川执红外,后三台均争到了黑棋。就在人们暗暗为黑龙江队担心的时候,战报次第传来,却是广东队兵败如山倒,四台尽墨,溃不成军!
拥有两位绝世高手领衔的梦之队,开赛三轮取得如此战绩,仅仅用一个“状态不佳”是很难说得过去的。
把目光集中在如何争夺后手执黑权上,恐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
或曰:创新?谈何容易!你来创一个给我看看?!时间这么紧,大多数赛事安排的是一周一赛,中间有几轮最长的间隔也不过两周时间,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间隔里,创出行之有效的新招来,简直是痴人说梦!
然而,创新是当前形势下唯一的选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或早或晚,你总得回到这条道路上来。
在布局阶段,或在前中局阶段,红方走出新着,利用先行之利,给黑方出难题。对这步新着,红方是有备而来,而黑方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对策。即使红方的新着尚不至于收到“一箭封喉”之效,但能有效地消耗黑方的用时,令黑方在漫长的中残较量中始终处于无暇细思的被动局面,则红方取胜的机会将明显增多。
那么,如何解决时间间隔短、创新难度大这对矛盾呢?笔者建议,各队应加强集体研究,用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弥补每周一赛、准备时间只有寥寥几天的时间劣势。在创新的具体内容上,不必要求过高,一定要求创新之着有“一箭封喉”之效,一经祭出,立斩对方于马下,是不切实际的。只要能取得较优的局面,或大两只兵,或残其士象,或明显消耗对方的用时,即为成功。因为当黑方处于下风时,或物质力量对比处于劣势时,或用时非常紧迫时,他的压力是很大的。在这样的压力下,技术是很容易变形的。红方棋手通过赛前的研究和准备,利用执先之利,不按常规出牌,突然亮出新招,并使黑方为此至少付出时间的代价,没有理由不在心理上占据优势。而由于红方用时大大多于黑方,完全可在较优的残局形势下作长距离作战,竭尽“折磨”对方之能事,虽不敢说一定取得胜利,但胜率将明显提升,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可以预期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新招从何而来呢?
其一,从和棋定式中寻找新的变着。
所谓和棋定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棋手们在某一时期对某一布局套路的认识,肯定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是所谓相对真理而并非绝对真理。棋手不妨从自己最熟悉的、相对研究较深的某一和棋定式中,寻找可生出新的布局分岔的细微之处,研究出新的变着。这一变着不一定非要等研究透了才敢拿出来,因为临枰之际,黑方用时相对于红方是很少的(第三轮已有6位棋手叫到了20分钟),黑方临场最怕的也正是红方突然变招。这一点可以说是黑方的“罩门”(即最薄弱的环节)。笔者所以建议从和棋定式中找新路,是因为黑方多半会照谱行来,红方在有限的赛前准备时间里所准备的招数,临场能够运用的机率会较高。
去年年底的全国个人赛中,第二阶段,赵国荣执红对卜凤波那盘棋,走的就是著名的和棋定式。赵国荣在“中炮直横车对屏风马两头蛇”中的“黑弃马变例”中找到了新着,第23回合弃马伸炮,就是赛前准备的结果。对此后的变化,赵研究颇深,而且十分精妙。现在象甲联赛还不同于个人赛,个人赛用时是双方对等,联赛是红方用时比黑方要多三倍到四倍。因此对新着的质量要求并不苛刻。打个比方来说,你设计一个新着,对方主要有四种应法。其中三种应法演变下去都是黑不利,只有一种是对的。在黑方用时大大少于红方的情况下,你完全可以拿来一用。这并非赌博,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从概率上看,黑方走对的可能性相对于走错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其二,从偏门布局中找新路,设计新的变着。
有必要指出,所谓偏,是相对的。是指那些相对来说体系不算庞大、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广阔的布局类型。虽然你的研究未必很深,但相对于黑方来说,你还是占有一定优势。有意识地进行过研究,和一般性的了解,至少在对弈中所花的时间是不对等的。而且在布局引入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之后,无准备的黑方犯错误的机率要比红方大得多。
其三,从前三轮中黑方胜率较高的布局里寻找红方的新变着。
前三轮的棋谱,相信各队都不同程度地研究过了。但研究的深度是因人而异、因队而异的。一般的情况下,也就是大致拆一下,不可能对每一局都进行极为深入的研究。这里面完全有文章可做。
其四,老谱新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谱,有些变着在当时经过一段实践之后,归于沉寂。普遍的结论是某方不好或不够满意。能不能从这些老招中翻出新变化?我以为同样大有可为。举一个例子来讲,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这一大的流行布局中,有急冲中兵的变例。急冲中兵出现得很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流行过一阵,后来普遍认为红方并不便宜,走的人越来越少,有好些年几乎绝迹。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广东队吕钦和许银川在一次杯赛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杭州的“西湖杯”),突然老谱新翻,再度起用急冲中兵,并且都采用的是红方“叠兵变例”(即中兵过河后,再平四,再平三,使三路线上双兵重叠,以遏制黑方从7路线反击),由于对方都没有准备,结果连连得手。“叠兵变例”是不是真的无懈可击呢?“岭南二妖”的新着是不是就真的那么厉害呢?不一定。问题是他有准备,你没准备,临场偶尔一用,打你个措手不及。你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出最善的对策,这个难度很大。因此红方得手也在情理之中。事实上,他们在后来的比赛中,也不再使用这一招数了。因为棋手们都有了研究和准备,再用就不灵了。顺便说一句,这一变例的重现江湖,在客观上诱发了人们对急冲中兵变例的重新研究,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急冲中兵一度炙手可热,上升为最热的热门布局,并由此演出了好多新的变化,推动了这一布局的完善和发展。
说到这里,我想插一段并非题外的题外话。
据我所知,有些棋手并非没有招,而是舍不得拿出来用。希望留到全国个人赛或大师赛上再用。因为非大师棋手希望打进优胜名次,荣获大师称号;强大师希望获得特级大师称号;非冠军的特大又希望能够夺取全国冠军,实现自己的夙愿。这些本来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些棋手想错了。你有招,不拿出来到实践中去验证,很难证明它的行之有效的。而通过实战验证,你又可从中进一步找到更善的应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这对提高你的棋艺水平大有帮助,对你再创新招同样也大有帮助。
除了从招数上进行准备,还应该从思想上卸下包袱。由于新赛制的出现,和棋即为黑胜,使红方选手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事实上,这不仅无助于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还大大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在比赛中放不开,患得患失,老想着新赛制对黑方有利,新赛制对红方太不公平,对方一味死守,老是寻机兑子,这棋还怎么下?思想上有了这样的干扰,你怎么能下出水平?更谈不上超水平发挥了。
其五,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针对下一轮对手中的某一位,集体进行研究。他喜欢走什么?什么比较熟悉?什么相对陌生?集体研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拿到桌面上来,共同分析,齐心协力找对策。不管谁碰上他,都打的是有准备之战。心里有底,对放下思想包袱、充分发挥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五点,最好能够综合运用。不要指望“一招鲜、吃遍天”。集体研究是重要前提,每个人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大家一起研究分析,找出双方最善的应对,找出对方最容易被迷惑、最容易上当吃亏的变着。不要各自为战,一盘散砂是形不成战斗力的。
胡扯
有道理,但归根结底是赛制的不太合理性造成的,顶楼主一下,不过不支持321制,支持310制.
简直是胡闹,怎么能用改变竞技时间的不公平来弥补赛制的不合理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