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新规试行以来,象坛震动,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我也凑几句热闹:
一、该不该试行新规?
近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象棋比赛和棋日增,甚至泛滥成灾。除了国际比赛因中外棋手水平差距较大而和棋不算泛滥以外,国内比赛,无论象甲、个人赛还是杯赛,和棋泛滥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棋手还在个人赛中创下11轮全和的纪录。和棋,本是象棋赛果的正常形态,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向极端,真理走前一步就是谬误。和棋泛滥造成了胜、负、和的局数严重失调,“十有八和”的赛事俯拾皆是,无论从推动象棋发展还是从观赏角度看,都是不利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和棋?客观原因主要是棋手水平差距缩小,但主观因素也显而易见,致使消极和棋与日俱增,你情我愿地背和谱的有之,开局不久就草率言和的有之……总之,非象棋本身因素导致的和棋越来越多,且势头难阻,象坛缺乏生机,棋迷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象棋需要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很快形成共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改革?由于行棋规则难于改革,如果出台马行“口”、象过河、卒可退等规则,势必“天下大乱”,甚至棋将不棋。于是,一些热心人士想了一个办法:在保留行棋规则的前提下,在时限上做文章。本质特征有二:一是取消和棋(因为按照旧规难于分辨哪些是正常和棋、哪些是消极和棋);二是强迫搏杀:给红方更优越的赢棋条件(“贴时”),不赢判负。我认为这种改革大体可行,至少值得尝试。从两个赛事的尝试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有的朋友说很多棋手难于适应新规,我认为这正是新规需要继续试行的理由之一。因为,评价新规是否可行,不应浅尝辄止,而应在棋手完全适应的情况下,将它与旧规加以比较,才能分辨优劣,否则,就会因为旧规“先入为主”而造成任何新规都难于推行。
二、该不该责备胡荣华?
对象棋这么一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进行规则修订,除了有人倡议以外,的确应当事先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深入论证。那么,目前的新规出台之前是否都经过了这些必要的程序?报道显示,这些工作是由官方牵头做过的。但为什么有的朋友会认为这只是胡荣华“独断”的结果,甚至干脆把新规称为“胡规”?这可能是前期磋商工作不够具体深入,或者是官方对新规出台的前期宣传不够到位而造成的误解。我认为,这么一项重大改革,这么一套新规出台,事关整个象棋运动的发展,不可能是胡荣华一个人说了算,哪怕是他首先倡导,也是由官方事先征求过许多人的意见,并召集棋界大腕们开会研究过的(媒体有过报道),而且是经过两次(含今年象甲)的试行。再说,即使在制定过程中胡荣华起了最大作用,也不应对他横加指责,他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了推动象棋的发展,而且新规是否可行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过早。有些朋友,在新规还没正式试行时,就抱着墨守成规的态度而不是推陈出新和“实践出真知”的态度大加指责。不试行,焉知不可行?新规之所以获得通过和试行,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应因为对新规有不同意见就把怨气发泄到胡荣华一个人身上。如果仅凭胡荣华一句话而别的大多数参加研究的与会同志都反对的话,新规能获得通过吗?决策层有不同意见是可以理解的,有意见应在开会研究时提出来,少数服从多数,集体研究决定。一旦决定了,不管这一决定是否符合自己的原意,作为决策层的同志会后都应积极推广,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普通棋迷,影响力大,因此普通棋迷可以随便发表意见,决策层的同志则应在冷静听取各方意见后,在下次开会研究时提出来,共同加以修改完善,而平时则不宜轻易在公开场合发表否定意见,以免误导普通棋迷。否则,任何新规的推行都可能难于统一思想。
三、“红和判负”真的这么不合理吗?
可以说,这是朋友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有的朋友认为,这是不合理的,理由是“和棋就是和棋,不能硬性判负”。我认为,从整个新规的全局来看,这是基本合理的。乍看,棋是和了(按旧规),但红方占有先行和用时的两大优势,却只能取得和黑方相同的结果,因此本质上并不是和棋。就像甲乙两人登山比赛,虽然距离和路线相同,但是甲先出发,而且用时更多,当两人同时到达山顶时,应当说胜利者是乙。再说,即使按旧规,象棋比赛(尤其是快棋)超时判负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被判负的一方本来即将取胜,从棋势看是赢家,但超时了,同样要被判负,因为这是比赛而不是研究,因此,不能光看棋局本身熟优熟劣,还要看造成这种棋局的各种先决条件(最重要的是时间)是否相同,起点是否一样。
四、新规的优缺点有哪些?
(一)主要优点
1、硬性规定必须分出胜负,激战程度增加。这对棋队、棋手的战略战术安排乃至平时的训练安排都有更高的要求;对社会而言,至少新闻价值会增强;对棋迷而言,这种“刀刀见血”的比赛观赏价值会更高,因为胜负的争夺总是扣人心弦的。至于观赏价值,不能光看对局质量,自古大赛无名局。如果像以前的许多和棋,既无“名局”,又无胜负之分,就更加索然寡味了。
2、为象棋向着更高、更强、更快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棋盘就这么大,棋子就这么多,许多招式都已被开发,按旧规,水平差距不大的棋手很难分出胜负,赢一盘棋谈何容易!但有些比赛是必须分出胜负的,于是只好加赛快棋、超快棋,甚至抽签分出胜负。那样的胜负运气成分更大。而用新规,由于时限差距大,衡量胜负的尺码也和以往不同,变数很大,对棋手的综合要求非常高,这就看谁平时基本功更扎实、应变能力和心理能力更强了。同时,虽然高水平的棋手还是能够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毕竟偶然性增加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两军对垒勇者胜,棋手只有放手一搏的“华山一条路”(黑方表面上看只需严防死守、不需拼搏,其实处境也非常严酷,这也是一种搏杀),这样的比赛不仅更有看头,而且能鞭策棋手平时向着更高、更强、更快的方向去努力提高棋艺。
(二)主要缺点
1、规则复杂,难于在民间普及。由于旧规自古沿用,在民间根深蒂固,加上新规非常复杂,甚至有些拖泥带水,难于操作,因此,民间是难于广泛使用的。比如,如果完全按照现行的新规,老百姓要玩象棋必须家家先买棋钟,无疑是不切合实际的。而难于在民间普及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官方推广与专业比赛时使用新规,而民间则沿用旧规的“脱节”的窘况。象棋比赛说到底还是植根于民间象棋活动的沃土,离开这块沃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快慢棋的较量,对局质量难于保证。胜负是分出来了,但对局质量能否保证?这也是新规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有“竞叫”,每盘棋,双方时限的差距都可能不同,有的为了拿到黑棋,竞叫时居然以5分钟“成交”,这就等于黑方是超快棋,而红方是慢棋。这种较量,虽然是“自愿”的,但更像是博彩了。尽管新规旨在促使象棋向更高、更强、更快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时限差距容易走向极端,其结果,对局质量下降是必然的,尤其是“快棋”或“超快棋”的黑方,任何一方质量下降都等于全盘棋质量下降了。
作为普通棋迷,我支持象棋改革,但我认为改革还需要完善。一是在没有更完善的新规出台之前,可继续试行现有的新规,但要取消竞叫,目的是要做到:既合理“贴时”,又避免出现“快棋与慢棋较量”的状况(既然是慢棋比赛,双方都应当是慢棋,只是时限不同而已)。到底双方时限差距多大才合理?这可在总结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修定。再者,取消了竞叫,把时限固定下来了,也有利于棋队和棋手的针对性训练,知道拿红棋必须在多少时间内取胜,拿黑棋必须在多少时间内守和甚至取胜,这样的训练才是有的放矢,才会更有成效。否则,如果赛前连自己也不知道双方时限的差距到底多大,全看临场竞叫,听天由命的话,就难于发挥真正的水平,运气成分就更大。二是在试行新规一段时间后,应从便于民间普及的角度出发,对它进行修订。新旧规则并存的状况只能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长远看,还是要制定修订出一套既适合公平、公正、充满生机的比赛,又便于操作、适合老百姓玩的新规则。
我备了几辆杂物车,欢迎砖块,呵呵。
前面的讲的很有道理!但贴多少时间是依据实力而有所变动的,如果硬性固定下来,一旦制定的不够精确,势必造成大面积的甚至普遍性的红好或黑好状况。如去年试行的红80对黑40m。所以随便取消联赛中的“贴时竟叫”规则有违公平原则。
不认同新规实力强的跟实力差的变得差不多.比方说一般的大师碰上许银川还是希望利用旧规混盘和棋的,现在无论先后将叫苦连天.还有联赛下了七盘,许是六胜一负,以往的规则许很难达到五胜两和的胜率.至于有些实力强的棋手战绩不佳是自身心态状态出问题,但随着比赛的继续估计也会胜率渐渐追上来的,对于能攻善守技术全面,心态又好的棋手,任何规则都会得心应手,再看河南开始有偶然的因素,现在已连败四场了,说明了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
楼主说:新规之所以获得通过和试行,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应因为对新规有不同意见就把怨气发泄到胡荣华一个人身上。如果仅凭胡荣华一句话而别的大多数参加研究的与会同志都反对的话,新规能获得通过吗?决策层有不同意见是可以理解的,有意见应在开会研究时提出来,少数服从多数,集体研究决定。一旦决定了,不管这一决定是否符合自己的原意,作为决策层的同志会后都应积极推广,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普通棋迷,影响力大,因此普通棋迷可以随便发表意见,决策层的同志则应在冷静听取各方意见后,在下次开会研究时提出来,共同加以修改完善,而平时则不宜轻易在公开场合发表否定意见,以免误导普通棋迷。
真实是这样的么?怎么我从别的地方看不是这么说的啊,误导普通棋迷别误导普通棋迷
个人认为:新赛制更能体现实力上的差距,特别是高手与低手棋手之间!实力与时间的关系是实力差距决定贴的时间差距,棋下输了,不能一味的往时间上找原因,就算是是时间不够,那也还是只能归因到实力不济上去!详见:http://www.gdchess.com/bbs/dispbbs.asp?boardid=30&replyid=43510&id=21341&page=1&skin=0&Star=2
之第12楼我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