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界的藏谱家素有“南杨北刘”之说。“南杨”是指上海杨明忠,现已去世;“北刘”是指北京刘国斌。年逾七旬的刘国斌被评为“象棋文化典籍传承人”。
走进北京南城的一个小区,远远看见刘老已在楼下等候。他看上去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说话间,热情与爽朗洋溢。
跟刘老进门,汪阿姨笑容迎前,端上自家做的冰镇酸梅汤。喝下一口,神清气爽。
环视客厅,有两个顶墙高的古色古香的书柜,一个收藏着刘国斌获得的奖杯、证书,另一个放著书籍。玻璃窗内有一张照片很醒目,是1955年刘国斌受到毛泽东接见的照片,相片上他还是个俊健的小伙子。汪阿姨说,老伴那时是国家足球队的守门员,一顿能吃下80个饺子,身体壮得很。
正对 客厅的一间小屋专门用来陈列棋谱和古籍,刘国斌说,这些年攒的钱全用来买它们了。为了我更好地理解象棋中的“奥秘”,老人拿出一副小棋盘摆在面前。小小的棋盘凝聚了刘国斌一生的心血……
象·痴迷
象棋中,象、士都是护将之臣,始终守候在将左右。刘国斌对象棋的热爱、对棋谱的痴迷,如同这象、士一般一生相随。
刘国斌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大家族。受父亲和哥哥影响,四五岁时就喜欢上了象棋。“当时的象棋是用象牙做棋子、绸缎做棋盘。”刘国斌回忆道。
6岁,刘国斌去了天津上小学、中学,住在永和里。“胡同口摆摊的小贩‘大老黑’为了吸引人,在摊位边摆上了一副棋盘。”从此,胡同口成了刘国斌最爱去的地方。
胡同里有两位老先生是象棋高手,每逢二老对弈,总会吸引过往行人驻足观战。刘国斌是人群中最用心的一个,每次都默默地记下了一些招数。没多久,“大老黑”就成了刘国斌的手下败将。再后来,两位老人也不是他的对手了。
然而,大学时的一次败棋经历,让刘国斌意识到棋谱的重要性。他的人生出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当时,刘国斌在辅仁大学读书,学校组织了象棋赛。“冠亚军争夺赛上,我莫名其妙地败给了对手。对方问我‘看过棋谱吗?’我说‘没有’。对方说他用了古谱上的一招。”后来,刘国斌才明白这招就是著名的“弃卒变”,出自于康熙年间的《韬略元机》。指的是开局先送对方一卒,不知情者自然会把卒吃掉,这一吃就局势大变,防不胜防,最终败北。
刘国斌毕业那年是1953年,也是他工作的第一年,因为有了经济来源,刘国斌走上收藏棋谱的道路。
车·收藏
刘国斌说,初学者最爱用“车”,因为它可以直来直去、纵横驰骋。随着对棋谱研究的深入,刘国斌收藏的经验和眼力步步精深,如同这“车”飞线而上。
自从爱上了棋谱收藏,北京的东安市场、隆福寺、天桥、鼓楼就成了他常去之处。如果出差,每到一处,他总要寻觅到那个地方的旧书市逛一圈:南京夫子庙、广州文德路、苏州观前街、上海的清心书社和老城隍庙……刘国斌尤其钟情清心书社,收藏的很多棋谱就来自那里。
刘国斌收藏的古谱最久可追溯到明代。据说,他的很多古谱,如明代三畏光齐堂刻印的《适情雅趣》,全国仅存一份。清代嘉庆年间的《百局象棋谱》、《心武残编》、《竹香斋象戏谱》、《渊深海阔》,因为整体水平高、保存完整、年数久远,并称为“四大棋谱”,全国能把它们集于一身的,也只有刘国斌一人。
出自1632年的《橘中秘》是刘国斌非常珍爱的一部棋谱。这其中记录了著名的“弃马十三招”,即下棋时,先送对方一个“马”吃,然后诱敌深入、步步紧逼,用十三步棋一招制敌。“棋谱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招数,更是一种思路,每走一步棋都能在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到达了一种境界。”刘国斌说。
刘国斌考证,现在还有很多珍贵的棋谱散落在民间。乾隆年间全国盛行的九大门派中,“毗陵正派”掌门人周廷梅的《会珍阁》,还有《五大臣弈谱》、《听雨轩》等都是“闻其名而未见其面”。四大名谱中的《竹香斋象戏谱》仅仅是《听雨轩》其中的一部分,另外还有《桐花馆》、《雪映簃》、《石琴室》都有待于从民间发掘。
马·遗憾
在古棋谱收藏界,刘国斌可谓一匹“老马”,他收藏的很多棋谱都是顶峰之作。但俗话说,“马失前蹄”。对于刘国斌,一辈子都有一个遗憾挥之不去。
1956年12月,正逢全国第一届象棋锦标赛举行。刘国斌趁间隙又去东安市场溜达,他来到一个小书摊儿前,问:“有棋谱吗?”掌柜拿出一本黑底白字,像“字帖”一般的棋谱。刘国斌翻了一下,没找到“序”和“跋”,上面写满了“炮花城”、“马晴宇”、“马杓”、“马横”……刘国斌很纳闷,只知道“炮二平五”、“马八进七”之类的记录方法,却不知这是什么意思。问掌柜:“这棋谱是什么年代的?”掌柜说:“不清楚。”掌柜请来店里的一个老师傅帮忙辨认。老师傅看了看说:“根据纸型、装订情况看,最晚也是清初之前,甚至够明代了。”
当时刘国斌误以为这只是一本古代棋类游戏,就没有买。回家之后,马上后悔了。他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先买下来,还可借比赛之机让专家鉴定一下。第二天,比赛一结束,刘国斌骑着自行车去了东安市场,但那本棋谱已经被人买走了,从此杳无消息。后来刘国斌才知道,那就是《梅花五子变》(《自出洞来无敌手》),价值在“四大名谱”之上的。
转过年的春天,刘国斌在隆福寺逛书摊儿,淘到了三本古谱,其中一本就是《梅花五子变》的抄本。经过研究,刘国斌知道,该棋谱首页是一阕词:“银河离/纷落一庭花雨/曰汉呈杓都如许/平台入望处/江城返照千里……”这阕词90字,嵌在棋盘的90个交叉点上,以字代点:炮花城即炮二进五,马杓即马二进三。
“现在想来,还是我和这本棋谱缘分不到啊。”刘国斌感慨。
卒·交流
作为国际特级裁判员,刘国斌带领中国象棋队去过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开展国际交流。都说“过河的卒子不回头”,但他心心念念的是把“国粹”发扬光大。
刘国斌最早去的是法国,那里华侨华人多,喜欢中国象棋的人也多。1977年,法国就成立了“巴黎中国象棋国际通讯协会”。刘国斌那年带队去巴黎。他身上的钱很少,只能托华人朋友,租到一间仅能容纳两张床、三张椅子的小房子。挤不开,刘国斌就把三张椅子和马桶并在一起,在马桶盖上放几件衣服枕着睡了三天。“那时的条件实在太苦了,但为了象棋能够走出去,都能承受。”刘国斌说。
刘国斌记忆最深的是1986年带队去西柏林。“当时西柏林对中国象棋有一种误解,认为这只是一种儿童游戏,而且担心中国象棋对国际象棋构成竞争。”为了消除误解,刘国斌请棋手李来群进行一对八盲棋表演赛。李来群在这场人数悬殊的棋赛中一举获胜,在西柏林轰动一时。学过三年中国象棋的德国小伙布达,要求李来群用他的棋子下四盘快棋。棋子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没刻字,只能根据形状判断。李来群却丝毫没受影响,又获全胜。“没有棋盘我都可以下,何况还有棋子。”李来群说。布达甘拜下风。
借此时机,刘国斌对西柏林代表方说:“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是一脉相承的,中国象棋已有千年历史,更加成熟。我们应该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对方从此改变了看法。
炮·传承
刘国斌说,下棋时他最爱用“炮”,因其威力无比。而现在,他最担心的是象棋文化的传承。他希望中国象棋能代代延续炮一般的威力。
“现在,我们的象棋很低迷啊!”刘国斌说着,表情也凝重起来,“如今的年轻人很难做古棋谱的搜集工作。这件事情要求太高:要有时间,有精力,有资金,有文化品位,还要有家人支持。”
刘国斌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一部分古棋谱收集在一起,不让它们散落。但是怎样才能使它们更好地传承下去才是我最担心的。”几天前,曾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打电话说自己搜集了一些棋谱想让他看看。刘国斌把年轻人请到家中,年轻人看了他收藏的古棋谱后,感慨差得还很远。刘国斌却很高兴,还鼓励他,“希望越来越多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加入到收藏古棋谱的行列中来,我也算后继有人了。”
曾担任中国棋院象棋部主任、中国象棋协会秘书长等职位的刘国斌,现在坚持给《弈周刊》写连载文章,介绍象棋中复杂多变的局规。他说,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热爱象棋的老人都坚持在写。刘国斌喜欢以棋会友,把大家召集到自己的家里,其中不乏年轻人。
临告别时,刘国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象棋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希望能得到好的保护,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一顿80个饺子……
平生自认饭桶,今日终于拜服
刘老收藏的<渊谱>很有传奇色彩,他的文笔在我国棋界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