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障眼书千卷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942f601000cof.html
迄今为止,经过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审定,正式铅印出版的《中国象棋规则》共有11个版本:即1956、1957、1958、1959、1960、1965、1973、1975、1979、1987、1999年各版。内中前10个版本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惟有1999年版的《象棋竞赛规则》,是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中国象棋协会秘书长的胡海波先生为之作序,这也是历届象棋规则中,唯一拥有行政主管命笔行文的版本。
前9个版本皆系64开小型本,字少者仅16页9000字,多者亦不过67页16000字。而1987与1999年版均为32开普通本,分别有62页45000字和128页94000字,但后者是与亚洲规则合编成一册的。
此外尚有两版大型油版本的象棋竞赛规则——1978年及1984年版,曾在全国及地方竞赛活动中试行,都发挥过显著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进入主题,棋人对规则中的“献”,总不免存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连某些棋艺高手也不例外,仿佛遇到不明飞行物一样,似真似幻,善恶难辨。在没有完全看透它的原形之前,还真不好轻易表态。以致在1956至1960年的前5版规则里,居然找不到有关“献”的片言只字。那位常在秋雨夜网站“裁判员之家”里漫游的老哥忍不住发问:“说的太离谱了吧,至于那么难吗?那些年就愣是没人看过港版棋规和《象棋》月刊里的棋例?研究研究不就弄出来了嘛!”这位还真说对了,确实有不少人看过这些书,也听见过一些议论,可惜越看越听越叫人拿不定主意,到了儿也没搞出个结果来。(笔者也别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了,还是举个实际点儿的例子来说明吧!)
1958年的全国棋类锦标赛,三项棋都分两个阶段进行。象棋比赛的第一阶段于11月1日至15日,分别在天津、郑州、广州、扬州四个赛区进行。入选的优秀棋手于11月20日至12月7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二阶段决赛。因与主题关系不大,这里略去参赛高手的大名,单看裁判队伍的豪华阵容,已可想见当年赛会是何等隆重壮观,令人无比激奋。这些裁判界的前辈精英是:大会裁判长张雄飞,副裁判长罗天阳、卢辉、汪振雄、屠景明,裁判员有张德魁、谢小然、杨长生、田华亭、黄少龙、刘彬如、姚金蓉、韩文荣、陈奇、陈洪钧、邓文湘、张镇峦、龙庆云、蔡福如、陈柏祥、彭泽、彭树荣、李礼。大会裁判组本身已呈群英荟萃、权威云集之势,因此除了每天负责裁判工作外,还接受了大会赋予的讲座辅导,对局评注,以及棋例探讨等项任务。此番确属难遇良机,人人称庆,无不全力以赴。通过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委托专人执笔,终于拟出《1958年中国象棋规则补充说明》油印本一册。这一“补充说明”(以后简称“五八说明”,必要时予以引用)。虽不过是32开本仅有11页的薄册,但却提纲挈领,脉络清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整体水平不仅远高于一般的“补充规定”,即便让它同前几版正式规则中棋例部分相较,也似略胜一筹(因受历史局限,对某些观点难作苛求)。此稿当时即印数不多,保存不易,时至50年后的今天,幸存者谅已寥若晨星,作为可资参照查考的棋例史料,至可宝贵。该册中有两款与“献”有关:即第8页“附则”中的第2条是:“被对方子力控制,因而失去战斗能力(不能随意行动)的兵种,如被对方同类子循环捉吃,即作对方长捉论(笔者按:不知对“不能随意行动”6字如何理解,是单指“死子型”呢,还是连“呆子型”一并包括在内?)。第3条是:“甲方将同类子送给乙方吃,乙方的子可以自由吃甲方子时,不论吃子之后的结果如何,都属于长献,长献作和。(笔者按:前一条存在的疑问,在本条中找到了答案。如与五七港规比较,前一条是把“死子型”海外规则所谓的献,定为长捉;而本条是把“呆子型”的同类子被捉,依旧与港规相同,定为“长献”,尽管一吃就死,也不予考虑。实际上,这种判法与日后诞生的亚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遗憾和令人不解的是,“五八说明”中的某些规定,并未在以后的竞赛活动中试行,也未及时体现在其后的1959、1960年两版正式规则中。这从以后较长时间依然保持对“献”不提不问的冷淡态度上就可略窥端倪。要问原因何在,看来只有用“意见不够统一”来作解释,或许勉强还能使人接受。
若隐若现的“献”,已吊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不知还要等到何时,才能在国内规则中安家落户,占有一席之地,让我们扫榻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