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发展不利,和个人、团体顶尖赛事采用什么规则,没多大关系,
难道这两年全国个人赛/象甲联赛/五羊杯的赞助额和受关注程度比03/04年要高么?
围棋和基础更薄弱的国象为什么能发展起来,
首先在于国家队/国家集训队体制,保证了最顶尖的十几个人的名声,这些人可以给赞助商带来回报,而这些人要做的就是一件事:出成绩。
反观象棋,
山头林立:各地方队自治,尾大不掉,顶尖棋手受队伍和徒弟所累;
棋手级别划分粗糙:只有特大大师一级三个级别,一级究竟怎么回事也没多少人搞得清楚,职业业余称号容易混淆,国际称号更是摆设。
等级分形同虚设:除了五羊杯替补资格,等级分不涉及任何比赛的参赛资格和优先权,也没有任何优惠,国象行之有效的表现分制度中象根本没人做(注意一点,印度某国象比赛作弊者被查出的原因之一就是表现分与等级分差距太大)
比赛如同大锅饭:一级以上职业棋手可参加最高级别赛事,大师可参加最高级别赛事,行业体协有专门名额。算一算,一百来人十天决出冠军(人太多,比赛拖得更长就没那么多钱来办了),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赛制。
我的解决方案相对复杂:
改段位制,现全国冠军改九段,特大与全国前六名七段,全国前十六名大师六段,等级赛大师五段,一级棋士三段,二级棋士初段;
可有业余段位称号(最高七段)但18岁以上有业余段位称号者不能再通过比赛得到职业段位,各省份有自由定业余段位权利,原则上业余七段水平与职业三段或四段相当。
五年过渡阶段定段方案:三段及以下可酌情给各省份省赛定段名额,三段以上必须通过全国统一专门的定段赛进行,有较宽松的年龄限制(如30岁以下),五年内将三段年龄限制降到18周岁,18岁打不上三段者以后不得再参与定段。
听上去很残酷?没错,别忘记围棋的职业化比这个残酷得多。不残酷地在选拔职业棋手的过程中淘汰一批人,后果就是有一批张学潮李群这样不死不活的职业棋手占别人的位置。
没有的多了,不止没有8,这个改法只是为了之前获得称号的棋手的利益不至于受太大损害的方式而已。
以后执行升段,自然每个段位都有。
改了之后,就出不了陶汉明了.有人锋芒早露,有人大器晚成.规则是给大众的,但是,天才不应该受之约束.这里应该考虑特例,比如某项顶级业余比赛的冠军可以批准职业资格.刘昌赫如果在中国,就是十足的牺牲品.
另外,围棋定段赛制度的不利之处在于,职业段位的天堑导致顶级比赛的参赛人员总是那么几个,不够公平.感觉他们就象是围棋的既得利益阶层,他们垄断了围棋的绝大多数利益分配,对推广并没有什么好处.象三星杯丰田杯这样的比赛,就是公开赛制,要不然我们怎么能看到阿根廷大胡子阿基鲁尔赢依田纪基这样的事情?
真正公平的比赛,就是绝对不会给天才人物的崛起制造体制障碍.即使是赛车,如果你是天才车手,都可以从卡丁车慢慢开到F1;网球比赛商业化够充分的吧,即使你是业余球员,只要球技OK,也可以参加公开赛.如果象棋象围棋那样搞成严格年龄限制的定段制,那么象棋的后备人才必然出现断层.围棋小棋手的成本是多高?聂道马道的小棋童哪个每年不花10多万啊?象棋能这样搞吗?如果有这样的基础,今天的象棋也不会如此艰难了.
所谓商业化,本质上就是大众化.连美国总统选举都逐渐娱乐化了,更不用说体育项目了.任何最高级别的体育赛事,其最终的根基都是大众化参与.奥运会,世界杯,没有广大FANS的关注与参与,很难想象他们会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象棋现今的选拔制度病无不好.
规则,和体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楼主谈的是规则,最后扯上了体制.象棋今天的困境就是商业化不够,而传统的国家财政支撑的路又行不通.因为象棋不是奥运项目,注定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所以只能靠自己进行自救.象棋的商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大众化参与.如何让庞大的象棋爱好者群体成为象棋商业活动的市场,这才是关键.
今天的象甲制度已经是很成功的一步,一个稳定的俱乐部,一个忠诚的棋迷群体,市场就是这么慢慢培养起来的.但是,现在我们做的还不是很够,我们看到很多俱乐部只是原来的棋队而已,根本没有商业性开发活动,而所谓的棋迷,不过是对其他俱乐部和棋手谩骂的疯狗而已.
个人认为,今天的象棋环境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并不是自己把棋下好就足够了.我觉得,一个俱乐部可以实行收费会员制度,各个层次的会员都有相应的会员权利,比如水平高的可以得到职业棋手的指导机会,水平低的可以享受二线队员的基础知识辅导等等,把庞大的象棋爱好者变成现实的消费群体,这才是象棋职业化的出路.没有自我壮大机制,很难想象会有充足的外部赞助.即使是足球俱乐部,如果没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也不会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撑吧.
如果有这样的俱乐部会员制度的话,我很愿意成为他的消费者,每个月多的不说,1000块钱左右还是可以支付的了的.当然,如果有人说这笔钱捐建希望小学更有意义,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楼上看帖不认真,我说的是“不要枉谈赛制”,本来就是谈体制而不是规则的。
目前的体制最大的弊端,我已经提出来了,为什么这些会成为弊端,谈的还不太充分。
整体而言,目前的体制对那些顶尖棋手以外的专业棋手来说,没有什么激励作用。为什么会出一个业余出身得全国冠军的陶汉明?这本来就是不正常现象(陶其实也不是业余棋手,本来他在部队就是专业下棋的,转业之后没找到体工专业队接收而已),说明什么?说明职业棋手不够用功!
另外,对于象棋的商业化,楼上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个误区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象棋要发展,需要的不是大量少年棋手的后备储蓄,现在的问题不是棋手太少,而是棋手太多!蛋糕本来就不大,哪里够那么多人分呢?但现实是一部分人被养起来了,改革不能让他们失去饭碗,偏偏这些人是最不知进取的人。
职业棋手门槛偏低、选拔不规范,比赛资格无限制,加上彩棋横行,导致大部分最忠实于象棋的棋迷(这部分人愿意掏钱,才是象棋产业化的关键)不是掏钱看比赛的观众,而变成了下场参赛的选手,本该成规模投入相关产业的资金却处于一种无序流动的状态,这才是象棋商业化的最大障碍。
两位说的很精彩,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