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象棋个人类赛事设置改革的几点思考
建国以来,全国象棋个人类赛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异彩纷呈。但随着棋手增多、整体水平提升、高手层增厚,沿用多年的赛事设置已不适应象棋发展要求,应加以改革和完善。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革全国个人赛的设置
全国个人赛历来是国内象棋赛的“招牌菜”。以往,由于历届冠军等各路新老高手一起参赛,人数众多,水平接近,因而夺冠日趋艰难。而这么难夺的冠军,又被定为参加五羊杯、嘉周杯等冠军赛和世锦赛的入场券。这就意味着,众多具备夺冠实力、水平相近的新老高手为争冠而“排长龙”。特别是新人,不能染指这个冠军就无法获“冠军特大”头衔和涉足“冠军俱乐部”及世锦赛。事实也是如此,在累计相当长的时期里,少数人多次夺冠和老冠军轮流坐庄的现象相当突出,以致50多年来才涌现13位全国个人赛冠军(具备冠军实力的棋手远不止这么多)。而新秀,除了极少数偶尔夺冠以外,大多数只能“陪太子读书”。久而久之就“媳妇熬成婆”,未能在更高层面实现其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可见,夺取全国个人赛冠军之难,已成为制约新锐层更厚、更快、更高地攀升的“瓶颈”,就像滔滔江水将要入海时突然遇到狭窄的河道。前浪受阻,后浪焉能奔涌?影响是连锁的。有鉴于此,建议以后的全国个人赛由从未获过该赛冠军的棋手参加,该赛往年冠军不再参赛(即使这样,整体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围棋、国际象棋的许多全国个人赛冠军也常常不参加个人赛),空出来的名额,由优秀青少年棋手、江湖高手填补(以指定赛事的成绩为主要依据)。该赛在春季举行(确保“新科状元”、新特大、新大师能升格参加当年有关赛事),就像古代的科举考试,往年中过状元的不再参加。这样就能确保每年涌现一名象棋“新科状元”和一批新特大、新大师。多一些新冠军、新特大、新大师,对推动象棋发展和肯定棋手的事业成就都有利,也符合当今象棋高手层面非常厚实的客观现实。水浒寨在王伦时期就那么几个将领,而在宋江时期有108好汉,哪个时期兵力更强大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这一举措,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多次夺冠或老冠军轮流坐庄以及新冠军、新特大、新大师“难产”的局面,而且有利于消除广大棋手尤其是青少年棋手的畏难情绪,激励他们奋勇争先、事业有为,有利于调动家长们引导孩子学象棋的积极性,进而扩大象棋人队伍。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象棋的关注程度、象棋社会化水平都会随之提高。
二、完善“全国冠军赛”的设置
历年全国个人赛冠军不再参加个人赛之后,劲往何处使?答案是:着重打好全国冠军赛和其他有关杯赛。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五羊杯、银荔杯、嘉周杯等冠军赛相继举办,论规格和水平,本应是国内最高的象棋赛事,因为这是历年全国个人赛冠军之间的“王中王”争夺战(在相当长时期里都是这样设置的),且参赛者平均水平高于全国个人赛。但现实情况表明,其影响力(或者说受关注程度)不仅远不如全国个人赛,甚至与自身相比也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规模(参赛人数)和激励力度不如全国个人赛大。从规模上说,社会上通常更关注参赛人数众多的比赛,哪怕其平均水平不是最高(再如“杨官璘杯”)。从激励力度上说,由于参加冠军赛的棋手已是“冠军特大”,即使获优异成绩,也没有更高的头衔可晋级,也得不到其他更高的奖赏,夺冠就夺冠了,拿个金杯和几个奖金回去,听人们说几句好话,如此而已,不像全国个人赛冠军那样不仅能晋级,而且能获世锦赛参赛资格。再者,人们在评价棋手成就时,往往也习惯地把个人赛冠军放在“王中王”之上。因而,社会上对冠军赛及其产生的“王中王”之关注程度,不如对个人赛及其冠军的关注程度高。
二是要想保持其规格与特色,则新人难于涉足,因而缺乏看点。由于多年来全国个人赛新冠军“难产”,能跨进“冠军俱乐部”门槛的新人少之又少(甚至连续多年没有),常常出现“年年都是老面孔”的窘况。这就很容易造成广大欣赏者的审美疲劳。
三是要想破格让更多新人参赛,则冠军赛档次下降而且失去特色,容易使人当普通杯赛去关注。为改变“年年都是老面孔”的窘况,后期的银荔杯赛干脆改为只允许最新等级分前8名的棋手参赛,近年来的五羊杯赛也降低了参赛门槛,让最新等级分前8名的“非冠军”棋手也参赛。这些举措,从磨练年轻人的角度讲,是积极的,但又降低了冠军赛的规格和档次,使之失去了原有特色,甚至朝着普通杯赛方向发展。我主张,宁愿降低作为群众性的全国个人赛规格与水平(越多人参加越好),也不应降低规格更高的全国冠军赛的档次与水平,否则是本末倒置。
有鉴于此,我认为冠军赛应在保持原有规格和特色的前提下加以完善:还是由历年全国个人赛冠军参赛。由于每年都会有一名个人赛的“新科状元”参赛(按上文关于个人赛改革的设想),冠军赛参赛人数就会逐年越多,并将呈老中青结合的阶梯结构。否则,磨练新秀与保持规格和特色将难于两全。因为,如果以后几年里又出现少数人多次夺冠,新冠军还是“难产”(理论上完全成立),而其他一些老冠军又要退役的话,就会出现“只有几个老面孔”的窘况。而让非冠军棋手参赛,又使赛事失去特色,沦为普通杯赛。因此,要想磨练新秀与保持该赛规格和特色两者兼得,就应将上述个人赛、冠军赛设置的改革同步进行。至于要磨练新秀,使之有更多机会与老冠军较量,可采取其他办法,比如上述的扩大参加全国个人赛的青少年队伍、适当降低夺冠门槛,使更多新秀能名正言顺地以冠军身份参加冠军赛和国际比赛,同时,举办更多不分等级的公开赛、邀请赛,或者有针对性的举办由全国个人赛前8名与往年冠军们之间的对抗赛
。而不能为了让新秀参加冠军赛就降低赛事规格、使之失去特色,或者为了让新秀参加亚锦赛就专门设立一个只由新秀参加的选拔赛(“青年赛”)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
三、完善“金字塔”式的赛事层级及其激励机制
象棋个人类赛事,从国内少年赛、等级赛、大师赛、个人赛、冠军赛(五羊杯、嘉周杯),到亚锦赛、世锦赛,本应呈逐层上升的金字塔架势,但由于以往过于做大做强全国个人赛,把它作为国内水平最高的象棋赛来经营,从重视程度、舆论引导,到激励措施和力度,都向它倾斜,似乎一个棋手只要夺取全国个人赛冠军就到达了象棋事业最光辉的顶点。在杨官璘时代、胡荣华时代,这样定位无可厚非(因为当时全国个人赛是世界上最高规格和水平的赛事),但是,既然后来有多个冠军赛(“王中王”争夺战),以及亚锦赛、世锦赛,就应当给各个赛事的规格以应有的、准确的定位。这也是围棋、国际象棋等各项体育项目的共同准则。在象棋比赛日趋多样化、世界化的当今,一个棋手,不应该把夺取全国个人赛冠军作为最高奋斗目标。在国内,应以夺取冠军赛金杯(“王中王”)为最高目标。在世界上,应以夺取世锦赛冠军为最高目标。为此,应建立清晰的赛事层级及其激励机制,从体制上促进象棋水平及其竞技规格从低到高逐层提升。应在继续办好少年赛、等级赛、大师赛这些层级已经非常清晰的赛事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以下赛事层级,并落实相应的激励措施:
一是把全国个人赛的定位调整为“基础性、群众性、大规模、高水平赛事”,不再像以往那样把它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赛事(其实以往也只是规模最大而已,而平均水平最高的应是冠军赛)。在激励方面,规定获前3名、原无特大头衔的棋手晋升特大;获4至16名、原无大师头衔的棋手晋升大师;获冠军者不仅可参加当年以后的全国冠军赛,而且代表中国参加亚锦赛(两年一届,由最新近的两位全国个人赛冠军参赛)。
二是从名分到实质上确立全国冠军赛“国内最高规格、最高水平赛事”的应有地位。为保证以往的全国个人赛冠军们有更多机会交流和展现棋艺,可在保留五羊杯赛、嘉周杯赛的基础上增设一两个等级相同、形式有别的冠军赛。对获得冠军赛“王中王”者,给予尽可能高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荣誉;同时,让两年内参加各个冠军赛总成绩最好的两位棋手,代表中国参加下届世锦赛,以保证派出最强棋手参加世界最高规格的赛事(以往通常认为个人赛冠军是全国最强棋手,代表中国参加世锦赛无可厚非,但个人赛改革后,冠军不一定是全国最强棋手,因此,需要与老冠军争夺“王中王”,籍此再选拔)。
四、搞活各种杯赛,促进象棋赛更加多样化、世界化
历年来民间都有不少象棋赛事,与上述的传统赛事相映成趣,成为强化象棋社会化、群众性的有力补充,对促进象棋发展无疑大有裨益。但目前这种赛事还是偏少,未能满足广大象棋爱好者的需求,与象棋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为中国的象棋土壤十分肥沃。因此,各级象棋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这类赛事的扶持力度,力争有更多的杯赛涌现。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象棋大国,理应在推动象棋世界化方面下更大的决心和本钱。比如,多邀请别的国家或地区的棋手参加国内一些比赛,多主办类似大陆与港澳台之间或中国与越南之间的擂台赛(或对抗赛)、世界棋王赛等多种形式的赛事。要想象棋走向世界,最终还是要靠更多的举办赛事加以推动,其他措施成效都是有限的。有些同志总是说,别的个国家或地区的象棋手水平太低,我们没必要花这么大力气与他们搞什么比赛。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多年前,世界象棋水平远远低于中国,但经过举办世锦赛、亚锦赛等国际赛事,近年来越南、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象棋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甚至达到了有时可以在世锦赛上战胜中国棋手的地步。如果举办更多的赛事,进行更多的棋艺推广与交流,象棋世界化进程就会加快,否则就永远难于改变闭门造车的窘况。
以上管见,敬请批评指正。
不可取
那几十年后岂不有上百个全国冠军
那还有意义吗?
那全国冠军还有含金量吗?
兄弟,你还在思考象棋改革啊?
佩服!佩服!
棋迷都在看美女,棋手都在争那几个可怜的比赛冠军,领导都在挖空心思往上爬,就你和司令两个傻蛋还在思考象棋改革!!!
友情提示:小心挨骂!
兄弟,你还在思考象棋改革啊?
佩服!佩服!
棋迷都在看美女,棋手都在争那几个可怜的比赛冠军,领导都在挖空心思往上爬,就你和司令两个傻蛋还在思考象棋改革!!!
友情提示:小心挨骂!
谢谢你的回帖!
怎么把我这样的小民百姓和司令放在一起?狂汗!
不过,本人对象棋改革确实思考过很多,尽管看法是粗浅的。因为我觉得,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飞速发展,象棋也应当跟上其步伐。特别是赛事的组织,不仅数量不足、形式陈旧(沿用多年),而且层级不清、激励不力。这种现状不利于提高象棋社会化、市场化、世界化的程度,不利于促进更多的棋手奋发争取事业的更大辉煌,也不利于提高社会对象棋的关注程度,因而不利于象棋的整体发展。一句话,象棋的出路还是在于改革,不能总是因循守旧、百年不变。而要想改革成功,最难解决的问题,不是改革的本身能否从不完善到完善,而是能否转变观念。因为陈旧的观念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要摒弃,需要有一个过程。至于怎么改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高见。
谢谢你的“友情提示”,一笑,呵呵。
谢谢你的回帖!
我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不是我表达不清,就是你领会有误了。
每年产生一个新冠军,其质量(或者说水平)应该不会怎么下降(甚至也可能提高),因为,不仅现在具备冠军实力的“非冠军”棋手为数不少,而且每年只有一个冠军,与大面积的高手层相比还是非常小的数字,一年才出一个冠军,速度不算太快的。再者,“江山代有才人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假如现在的10位高手在未来10年分别夺冠了,难道在未来10年里就不会涌现新的高手了吗?肯定还会涌现,甚至可能涌现水平更高的棋手!因为少年棋手也在迅速成长,象棋会代代传承下去,会后继有人!因此,个人赛场上怎么会剩下“最后一个长虫的苹果”呢?请别把眼光只停留在现在这些棋手范围来看问题,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