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gna 太湖东山原是湖中小岛,隋唐时水面距陆地约有三十里。后太湖冲积,小岛仅余三面环水。这里具有她特殊的美。 三万六千顷的烟波太湖,三面偎抱;扑朔迷离的七十二峰,或隐或现。青山如黛,花果琳琅;青梅、红桔、枇杷、杨梅、枣、栗……飞红点绿,布满山坞。良田连片绵延,茶树层层叠叠,鱼池星罗棋布,即使残冬腊月,澄湖翠岭,依然秀色可餐,引人入胜。船到东山,天已拂晓,老仆将马、盘缠、干粮交付给白衣少年,告辞回去。白衣少年依他指点,骑马往西北行。沿途经无锡、常州、镇江、仪征等地,几日后到了扬州。计划由此进安徽、河南、山西、蒙古。扬州是一座古老名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要冲,苏北重要门户。风景名胜颇多,“长春湖”十里湖岸“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观音山上寺院遍布,称“江南第一灵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赏月佳处;还有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等等。到了清代,诗人汪沆写了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窝子,故应唤作瘦西湖。”长春湖又有了瘦西湖之称。唐宋以来,描绘扬州的诗词汗牛充栋,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杜荀鹤的“维扬景物胜西川”、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杜牧的“落魄江湖载酒行”等。还有徐凝的一首《忆扬州》更是著名:“萧娘脸上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忆“扬州”,实是怀人,不写绿扬城郭,不写殷切怀念,而写远人别后音容,衬出己之情怀。后两句用“三分”、“明月”、“二分”、“无赖”等字眼,妆点扬州风姿,使人联想扬州的明月是多么的美好,千里迢迢到扬州看看明月也是值得。就算不是专为到扬州看明月,在扬州逗留,从扬州经过,都会问一问,或想一想明月吧。 几日来白衣少年马不停蹄,专择偏僻小道奔驰,风餐雾宿,马也显得累了。便进城逛逛,让马歇歇脚。找小贩买几只大饼充饥。到小贩家里买一袋炒熟的麦子作干粮。并给小贩一点银子,在其后院过了一夜。次日便即上路。驰了约有百数十里,眼前出现一座大山, 只见山势连绵,望不到边,山前左右都有道路,纵横交错,有的往山中穿进,有的绕着山脚,一时立马山前,思忖应走那条道,因为一旦在山中迷路,再走出来就难了。正在无法找到过山道路之际,见不远山脚下有一农夫在锄地,心中一喜,策马过去请教。农夫道:“公子要穿过山去,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沿着山脚走,这条道比较远。再一条是直接由山中穿过,这条道比较近,以往大家要过山,都走进山道路,不过现在不太敢走了。”白衣少年道:“这是何故?”农夫道:“这山中有强盗。” 白衣少年听到“强盗”二字,心中反而兴奋起来,道:“请大叔说说强盗的情形。”农夫道:“这强盗可厉害了,一名使一对棱角大锤,一名使一对开山大斧,棱角大锤有箩筐那么大,开山大斧举起来象一面大旗。这是我亲耳听人说的。”白衣少年心道:“我这个强盗头子也要遇到强盗了。”向农夫夫问明进山道路,道了声谢,便策马进山,那农夫看着他进山的背影,意外得嘴都合不拢来。进得山来,果见有条大道。拿出两大锭银子,两手抛抛接接,还怕强盗不知有人过来,放开嗓子胡乱嚷了几声。行数里,路面高低不平铺满了石板石块,在石头道上信马而行,一会儿,道旁便跳出两名蒙面人来,果然是手执双锤双斧。两人也不走近,在距白衣少年两三丈外停下。那执巨斧的向白衣少年巨斧一点,喝道:“呔,此路是我开,便是由我转,若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执锤的接口道:“若不留下买路钱,我这双铁锤容不得你过去。”说毕竟将双锤举起来。白衣少年将长刀拔出,这把刀是在扬州新打,好不耀眼。执斧的大声道:“你还不知道吧,我这双斧每只重一百来斤,两只合起来,便是三百斤。平生还未逢敌手呢,你、、、你、、、你还是把银子留下,逃命去罢。”双斧举起来,几乎遮住了面门。白衣少年策马行前几步,跃下来道:“这是过山的必经之路,两位在此拦路,可知给过路人带来多大不便?”使双斧的仍用双斧遮住面门,大声嚷嚷道:“什么便不便的,快将银两交出。”后脚却退了一步。那使锤早将锤放了下来,拖着双锤,一声不哼,马步都扎到后面去了,那有丝毫进攻之意。白衣少年踏前几步,两人眼睛频频后望,退了几步。白衣少年再行前几步,使双斧的突然一幅豁出去了之态,举双斧猛冲过来,白衣少年一招“长刀拦路”,刀光已遮住了身前一片。那人奔到白衣少年身前,突然转身,一溜烟似的奔向山坡,一会儿连身影都不见了。执双锤的双腿不住抖动,蓦地跪在地上,口中不住说道:“好汉饶命,好汉饶命。”白衣少年道:“你们为何在此拦路,抢劫过往百姓?说不出理来,定不轻饶。”那人声泪俱下,道:“老朽都是被迫的啊。” 白衣少年吃了一惊,稍一犹豫,把刀插回背上,过去将那人扶起,拉开他的头巾面巾,只见那人白发苍苍,干瘦的脸上布满邹纹,正是一位老人家。意外之极,道:“老人家,你何故要做这等事?”那人泪如雨下,道:“少侠不知,老朽都是被迫的啊。老朽家有六口人,自家田地因这些年水旱灾害,不能耕种,租了一家富户两亩田,立好契约,收成后老朽家得三成稻子,田主家得七成,有了这三成稻子,总算可以维持半饥。月前突然来了收租之人,按说老朽家的田地不能耕种,朝廷也早有旨意宽减受灾田地租税,官府不应再来收租税,可他们说,管你灾不灾的,主要有田地,就要收租税。他们把老朽家抢掠一空,还把老朽的闺女抢了去,要老朽把余下的钱粮交了,才能把闺女赎回。可怜老伴卧病在床,家中没有一点吃的,老朽为了赎回闺女,无路可走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白衣少年眼眶湿润,拿出锭银子塞到那人手里,道:“老人家,你回去吧,日后不要再做这等到事了。”那人接住银子,仰头一双泪眼瞪视着白衣少年,突然双膝跪下,白衣少年急忙将他搀住。那人道:“刚才那位是老朽大儿子,少侠也不要怪他,不要怪他。” 白衣少年心道:“丢下父亲不管,做儿子的未免不孝。”那人似知他心思,道:“并不是儿子丢下老朽不管的,是老朽事前叮嘱他这样做。出来拦路被抓住要见官,他年纪还轻,家里大大小小事情都要靠他,如被抓去不得了呀。老朽一大把年纪,如被官府抓去也就算了。” 那对大黑锤丢在白衣少年旁边,白衣少年抓起捡视,抓在手中宛如无物,不觉又是哭笑不得,却原来是对木锤。这对木锤外表漆得油光发亮,确实象铁锤,也确实有点唬人。想来刚才那人那对大旗般的大斧也是木头做的了。那人得了白衣少年帮助,真是什么话都愿意和白衣少年说,道:“其实制这对大黑锤,都是受一位大恩公启发。咱们这一带,不少人都受过这位恩公大恩。有两回夜里,大家正在熟睡,突然被叫醒说有银子发放,当时大家都已是饿得有气无力,不知多少年未用过银子,闻说还都以为是在做梦呢。直到家家户户从和尚恩公手中接过一锭银子,才知道是真的。那位和尚恩公说,银子是由贪官手中抢来的。大家都是痛恨贪官的,闻言真是既痛快又解恨。这回老朽走投无路,想起和尚恩公的神勇,才想出制这对大木锤唬人。”白衣少年道:“老人家可见过这位和尚恩公样貌?”那人双目放光,道:“老朽看得清清楚楚,和尚恩公约四十余岁年纪,身材高大。脸面圆圆的,满是短短的胡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