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象棋风流人物:特级大师 杨官璘(转载)

1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02:00

杨官璘赞

作者:YZP

一位哲人说过: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历史。
过去是什么?
过去,中国象坛有个杨官时代;
过去,有很多关于杨官的故事。

八十一年前的过去,
一个后来被人称为象棋一代宗师的婴儿,
在南粤一个普通农家呱呱坠地;

六、七十年前的过去,
一个后来被人称为棋坛元戎的少年,
在楚河汉界称雄方圆数十里..…

五、六十年前的过去,
一个后来被人称为棋坛泰斗的青年,
携带着象棋转战中华大地,
鬼斧神工所向披靡,
“无冕之王”的称号不翼而飞。

那是1956年12月某日,
还是这个瘦小的青年,
举起了第一座中国象棋个人冠军奖杯--
中国象棋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五十年前的过去,
还是这个瘦小的青年,
把个人冠军数增加为四次!
像一声声春雷响彻天宇。

三、四十年前的过去……
数不完他编织的
光辉岁月
数不完他留下的闪光足迹……
魔叔、棋坛圣手、棋坛泰斗、棋坛元戎……
一大串称号连同杨官的名字--
传遍中国--亚洲--世界,
一传半个多世纪!

“杨官磷”这三个字,
曾经是“象棋最强手”的代名词!
不管在世界各国,
只要是中国象棋最强手,
就会获得该国“杨官”的称谓。
“杨官”这三个字,
让我更加深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在那峥嵘岁月,
为了生活,为了下棋,
他经历了几多坎坷几多风雨。
挑担、卖布、做裁缝、摆棋摊……
尽是不堪回首的颠沛流离……
伴随的还是那陈旧的棋具和《梅花谱》、《橘中秘》。
走了千里万里的路啊下了千盘万盘的棋。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棋消得人憔悴……

别人说你的棋之所以炉火纯青,
是因为你有了先天才智;
你却说:“我并不聪明,靠的是笨功夫…...”
从你身上我终于感悟:
为什么穿山甲能洞穿横亘的山,
是因为它奋斗不止……

在你看来,
每一个棋盘都是广袤的大地充满生机,
每一根线条都是滔滔的江河奔腾不息,
每一个格子都是春天的田野生长希冀,
每一个位置都是不灭的灯塔点燃智慧。

谁能忘记,
当一位棋友在他乡用完盘缠无力回乡--
在极度彷徨焦虑之际,
是你走上街头举行棋赛,
把募捐到的一点钱送到棋友的怀里……
棋友的眼睛在诉说--
不是用漂亮的词语而是滚烫的泪滴!
而你的目光却是这样回答:
谁让你和我一样酷爱象棋?
谁让你和我一样漂泊他乡?
谁让你和我一样穷困拮据?
苦藤相依又何必分为我和你?

虽然你曾经辉煌无比,
但从来不屑于名利地位,
像红梅傲冰雪、荷花出淤泥。
勤劳、质朴、慈祥、和蔼……
德高望重、两袖清风、德艺双馨、高风亮节、
所有这些词语都适合献给你。

即使不再驰骋疆场,
你也夜以继日地精研棋艺,
皓首穷经把成果奉献于世。
为了春天的象棋更加繁荣,
为了象棋的春天更加美丽,
那样执着,那样无私……

我漫步在沧海边,
那深广的海让我想起了你;
我伫立在榕树下,
那深长的根让我想起了你;
我端坐在蜡炬旁,
那不息的焰让我想起了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9 12:59:47编辑过]
2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09:00

              作者:梁羽生

   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
   心血而今收笔底,可从一卷识楸抨。

 
     杨官磷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有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
  为什么说杨官磷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第一,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上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不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而已!
扫荡群雄 保持不败
  第二个更大的“奇迹”是,以往的象棋名手虽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能保持不败的纪录。原来象棋之道,相生相克,各家各派,出手不同,甲能胜乙,乙能胜丙,甲却未必能胜丙。例如以前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和卢辉公私对弈,每战皆胜,但却在公开赛中,惨败于董文渊。但董文渊却又从未胜过卢辉一局。因此要评论一流名手的等第,实在很难。过去的国手也只是在总的成绩上超迈群雄,而并非能扫荡群雄的。
  可是杨官磷自一九五一年成名以后,遍游南北,大小数千战,与各方名手角逐,从未失败,真可说是所向无敌,战绩辉煌。而且古代的国手,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地方割据,或因保名避战,很少能与国中所有高手一一较量的。而大陆今日,南北一家,各方名手,此来彼往,杨官磷和国中有名气的棋人,几乎都对过局。所以杨官磷之称为国手,才是真正的国手,他的境遇,也是过去的国手所梦想不到的。
锋芒不露 大智若愚
  杨官磷是广东东莞人,拙于言辞,长于思考,从外表看来,他像诚朴的“乡下人”,智慧的光芒,并不炫露;但他却正是“大智若愚”,以朴实无华的作风,潜心研究,一步一步走到了光辉的顶点。
  他是一个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欢下棋,常和乡人对弈,年纪很轻,就获得了“东莞棋王”的称号。可是,东莞棋风虽盛,到底缺乏一流好手,那时他自己也不知道,若拿全国性的象棋水平做标准,他自己能达到什么境界。
  正是因此,他不满足于只作一个县份的棋王,于是兴起了“问鼎中原”之念,像古代传说中的武师,技成之后就背起黄包袱游学四方,江湖较技,以求精益求精。他背的“黄包袱”是楸枰三十二子,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广州。
  广州在近二三十年中,是全国象棋水准最高的城市,其中藏龙卧虎,能者颇多。他初出茅庐,自然还未能登峰造极,因此和名手对弈,初期还是负多胜少。但广州的棋坛老将,“华南四大天王”中硕果仅存的卢辉,已经看出了他的天才,当时就对人说:“杨君的棋艺,现在虽逊于我,但将来一定超越老夫。”卢老前辈的话,现在是完全说中了。
击败卢李 奠定地位
  一九五零年,香港举办港、穗,澳三角象棋赛,他从东莞出来参加,那时他的棋艺虽已有了提高,但和第一流名手的功力,距离尚远,在象棋圈里,也还没有什么声名。他感到天才必须辅以学力,无师必须觅师,他所觅的“师”乃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棋谱。他在香港这段期间,曾闭门修炼,排拆古今名谱,研究高手对局,终于豁然贯通,而且修正了不少古谱的错误。这时他功力大进,已跻进一流之列了。就在那年,香港的象棋会举办了一次会员赛,他击败卢辉的高足李志海而获得了冠军,自此奠定了他在棋坛的地位。
  可是他在香港那段期间,却又是最郁郁不得志的时期。他的好友王兰友曾叙述他那段时期的生活道:“在香港靠象棋吃饭实在不易,他没有圆滑的交际本领,又没有那些有钱有闲的人在后面捧场,尽管他棋下得好,但找口饭吃,有时也成问题。于是他穷了,三番五次的,想在修顿球场摆棋摊来找生活。”在香港修顿球场的棋摊,那是失意的职业棋人的“出路”,做的是五角一元的“生意”,有时还要喝西北风。生活是够悲惨的。幸好,他的天才不该被这样埋没,朋友们告诉他在大陆艺人受到优待的事实,告诉他凡有一技之长都有发展的事实,于是他辞别了香港,回到了他那古老的但又是年轻的国家,在新的社会中,将他的棋艺献给大众。现在他周游南北,在各大城市公开表演,所至都受欢迎。他不但不用忧虑生活,而且获得以前棋人所不能获得的尊重。
南黄北周 冶成国手
  他是一九五一年回到广州的,回去后不久就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华南区际赛,荣获冠军。第二年和华南另一名手陈松顺联袂北上,与上海、汉口、北京各地名手较量,从未输过一局,震惊了整个棋国。棋坛好手都认为他的棋艺,超妙稳健,两俱有之,已熔“南黄北周”(黄松轩与周德裕)于一炉,而且有凌驾之势。
  杨官磷登上国手的宝座,这不是容易的,大陆的高手很多,每人都有看家本领,要保持不败纪录,那非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而且得通晓各家各派之长。有如唐代的玄奘大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讲经论道,折服全印高僧,非但要精通大乘佛法,而且得熟习七十二派小乘诸宗一样。
  杨官磷的辉煌战史,纸不胜书,这里只举出他几次重要的战役,也可看到他的惊人技业,和成功之不易幸至。
几番猛战 名传遐迩
  一、三败陈松顺。陈松顺是华南“棋怪”钟珍的首徒,钟珍的棋阴险毒辣是出了名的。当年“华南四大天王”之首的黄松轩以中炮夹马、大刀阔斧的攻势见长,但一对钟珍,却毫无办法(据说新式象棋开局法中,屏风马对当头炮的炮二进一抵御攻方过河车的着法,便是钟珍首创的)。陈松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深沉善变,尽得师门心法,而绵密精炼更胜乃师。陈在抗战期间,走遍湘、桂、黔、滇,未逢敌手,又曾参加穗、港、澳埠际赛,获个人长胜将军。解放后,远游上海、南京,亦所至告捷。当时杨官磷也正是北征载誉归来,于是在一九五三年夏,两雄相遇,在广州岭南文物宫举行十局大赛,赛程经过,非常紧凑,结果杨官磷胜四负三和三,多胜一局。一九五四年与五五年,杨陈又分别在广州、上海作十局大赛,结果也是杨官磷获胜。
  二、击败董文渊与何顺安。董文渊饮誉棋坛二十余年,未满二十岁,即击败当时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震撼棋坛。杨官磷初到香港时,也曾败给董文渊一局。但自一九五二年杨成名之后,杨董先后比赛数十局,都是杨官磷获胜。尤其最近在武汉之战,杨更是大捷,在八局对赛中,董仅胜一局。何顺安是华东一流高手,成名在董文渊之后,但攻杀凌厉,却在董上。他在去冬今春,曾先后打败陈松顺、李义庭、朱剑秋等高手,于是在今夏挟战胜群雄之威,在上海和杨官磷作十局大赛,结果杨五胜五和,又以压倒之势大胜。
七雄之争 一人称霸
  三、七雄夺鼎,保持长胜。广州是全国象棋高手最多的城市,今年春岭南文物宫主办“七雄夺鼎赛”。七雄乃:杨官磷、陈松顺、卢辉、袁天成、覃剑秋、朱德源、陈鸿钧,都是棋坛上顶尖儿的人物。结果杨官磷雄据擂台,任由六雄轮流攻打,又保持了不败的纪录,夺得银鼎。
  四、战胜李义庭。李义庭是最近两年最突出的棋手,前年在上海棋坛出现时,年方十六岁,就击败朱剑秋、侯玉山,迫和陈松顺、董文渊、何顺安等名手,当时杨官磷和他对弈四局,也是比对成和。今年春他到广州比赛,又击败陈松顺,声名更著,有“棋坛慧星”之称。但最后碰到杨官磷,却以四和二负见败。其后几次公私对弈,也是杨官磷占胜。杨官磷初遇李义庭时,大抵因摸不住对方家数,才被对方战成平手。其后,杨官磷每战都采紧密缠打的对杀战略,李义庭究输在欠缺经验,走对攻局就不是杨官磷的对手了。
阐扬弈艺 大有功劳
  除掉这几场重要的战役外,其他名手如谢侠逊(以前有“棋坛总司令”之称)、宝国柱(华东棋坛名宿)、林奕仙(棋坛老将,一九三一年曾代表华东至香港比赛,有“中炮大王”之称)、罗天扬(李义庭之师,湖北名宿)、朱剑秋(与周德裕、董文渊并称“扬州三剑客”)等,也都先后败在杨官磷之手。
  杨官磷不但实战的成绩极其辉煌,而且对弈艺的阐扬,也有很大贡献。例如在布局法上创新式五六炮开局法,独成一家;对古谱拆法的错误,如五七炮弃车局、当头炮弃马陷车局等,都有所纠正,详列著法,真可说是“探古人未载之秘,穷古人未得之源”。
论局著书 句句精辟
  象棋自印度传入中国,历代演变,而成为今日的中国象棋,在民间流行的普遍,远超于任何娱乐。千余年来,名手辈出,但论成就之大与际遇之佳,杨官磷都是第一人。照中国今日棋风之盛,我们有理由相信“后有来者”,但“后来者”却必须吸取前人的经验,因此对“前无古人”的杨官磷棋艺,实在是每个有志于学象棋的人,都该研究的。所以杨官磷《棋国争雄录》的出版,可说是棋坛的一大喜讯。
  在《棋国争雄录》中,杨官磷将他与各方名手的对局,以及其他一流名手的对局,兼收并蓄,集取精英,详加评释,固可供读者揣摩,俾熟习各派大师的著法。是故既可作学习之资,亦可作棋坛文献。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每局之后都附有杨官磷好友王兰友的按语,对于战况经过,赛时气氛,都有极其生动的描述。当其在报上发表时,由于按语是根据每日战情写的,结果如何,当要看“明日分解”。其紧张精彩之处,就有如读武侠小说一样。现在全书出版,读者对每个战役,更可观其全貌,读起来当可更增加兴趣。
  (一九五五年十月八日香港)

3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16:00

"棋坛宗师"杨官璘

作者 殷波


(一)前言

    在中国象棋史上,杨官璘的功绩是卓著的,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

    自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象戏,经历代演变,进而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象棋,在民间广为流传,超出于任何一项娱乐活动。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棋坛上名手辈出,人才济济。他们有的是 "神童",靠聪明和才智取得优异成绩而留名后世;有的潜心苦练,记忆超群,成为一代名家。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了个“弃道冠群伦,北战南征擎将旗,车飞马跃炮如神”的象棋国手杨官璘后,他们俱黯然失色了。

    杨官璘的成绩是辉煌的,饮誉海内外。

    童年,杨官璘被誉为“乡下棋王”;在大陆,杨官璘是五十年代的棋王;在港、澳,杨官璘被誉为“圣手”;在欧美,杨官璘被称为中国象棋艺术的贝多芬;在东南亚,杨官璘则是象棋高手的象征,泰国有“泰国的杨官磷”,菲律宾有“菲律宾的杨官璘”。总之,谁的象棋下得最好,谁就是“杨官璘”;其他,还有“混世魔王”、“魔叔”、“象棋魔术师”、“棋坛巨匠”、“弈林泰斗”、“棋坛宗师”、“棋坛元戎”等各种称誉,真是数不胜数。

    从这些称誉中不难看出,杨官璘在中国棋坛上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人们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面:两个棋迷对弈,下步棋甲方即将绝杀,乙方苦思无解,甲方会洋洋得意的说:“这盘棋你输定了,就是把杨官璘请来也无法挽回败局。”

    这足见杨官璘在广大象棋爱好者中的威望如何了。也难怪,凡是能走几着棋的人,谁不知道杨官璘的大名呢?然而,有谁知道在这茫茫棋海里他所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二)乡下棋王

    夏日的南方,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儿云彩,太阳把地面烤晒得滚烫滚烫,热浪阵阵扑身,火烧火燎,使人窒息。

    广东省东荣县由凤岗镇通往常平的乡间土路上,一名挑夫挑着有些沉重的担子慢慢地朝前走去,扁担颤颤悠悠,有节奏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挑夫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身材瘦弱矮小。他头戴一顶大斗直,雨天当伞,晴天遮日。身上的一件短袖汗衫早被汗水浸透。但他好象忘记了骄阳似火,担子沉重,嘴里却不停地念叨着“炮二平五,马2进3……”

    这就是杨官璘少年时代的一幅生活写照。

    象棋这玩意儿,别看是一块块圆木头,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魔力。有人一旦迷上了象棋,就像着了魔,被弄得神魂颠倒,想甩也甩不掉。此时的杨官璘就是这样被象棋迷上了,缠住了,那三十二枚棋子像影子似的在时时追逐着他。这看似是一种折磨,而对杨官璘来说却是乐趣无穷。在艰难困苦之中,唯一能点燃他希望之光的就是象棋。

    杨官璘于1925年5月29日出生在广东省东芜县凤岗镇塘沥村的一户贫农家中。在这里他度过了艰辛的童年。

    东芜虽是鱼米之乡,但在旧社会的塘沥村却是个贫富悬殊的村庄。这里土地瘠薄,但却是侨乡。全村百多户人家,各有各的生活之道,有海外关系者靠侨汇过活;没有海外关系者,只好在贫穷线上挣扎。不过穷人有穷人的乐趣和爱好,村里人别的娱乐活动玩不起,十之八九都喜欢下棋。

    广东省一向棋风很盛,而省中各县又以东芜为最,曾出过不少高手;塘沥村棋风之盛,在全县又名列前茅。弈棋已成为该村一项传统性活动,饭前饭后人们在村头巷尾一蹲,仨一堆俩一簇,兴致勃勃地摆盘对弃。倘若逢年过节或赶庙会,下棋更成为“热门”活动。往往有自诩棋艺不凡的人,摆设擂台招徕对手轮番赌弈,确实热闹异常,小小棋子给这个不甚起眼的村庄带来了生机。

    杨官璘的爷爷是位教书的秀才,颇懂棋道。父亲也曾教过书,后来在广九铁路天堂围车站塘沥村开了个小杂货铺。名义上是个铺子,无非卖些日用品,比沿街叫卖的小贩也好不了多少,赚钱少许,再加上租种的五亩薄田,倒也可勉强养家糊口。不过父亲的棋艺比爷爷强多了,在村里是数得着的高手。

    杨官璘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和村庄中,当然也爱上了象棋,并非一般的爱,而是酷爱。杨官璘多大岁数学会下象棋的呢?不妨听他自己讲一讲:“小时候,常看老人下象棋,究竟是多少岁学会下象棋自己也不知道。只听父亲说六岁学会下象棋。以后就算六岁会下棋,实际上已有数年的棋龄了。”

    有人可能会认为,像杨官璘这样的棋手,从小就有超人的天才。不,他天资并不怎么好,脑子也并不怎么灵。杨官璘自己承认:“我不聪明,靠的是笨功夫。”

    柳大华蒙目棋创造过一对十九人的世界记录,靠的是特强的记忆力和嫡熟的棋艺。杨官璘不成,只能下一两盘蒙目棋,再多脑子就记不住了。然而,他在棋界却是个奇才。这完全是靠刻苦用功,努力奋斗才取得的。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杨官璘是在极不寻常的坎坷道路上,像穿山甲那样顽强地往前钻,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的。”此话却也道出了他一生中对棋艺直著追求的韧劲。

    杨官璘幼年时学棋,六岁已有章法,成了个“小棋迷”。小小孩童,大人是不屑一顾的,他只能与同龄的小伙伴对弃。由于他加倍用功,棋艺提高很快。不久,全村儿童中已无对手,这才引起大人们的注意,都想找他一试。在与大人对弃中,他总结每盘棋的输赢的经验教训,暗自琢磨棋理,棋艺益发提高,渐渐地他把全村的人也都杀败了。

    塘沥村出了人“小棋王”的新闻,很快在附近村庄传扬开来。一些棋迷纷纷来访,俗话讲“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开始对弃互有胜负,赛后他反复解拆,从输中找原因,学棋着;从赢中悉己长。实战出真知,他的棋艺又有长足的进步。后来,附近各村的棋手几乎都败在他的手下,一时“乡下棋王”的美誉又不径而走。这对他是莫大的鼓舞,一个美好的幢惊似滚滚的浪涛,汹涌地撞击着他的心胸,暗道:“总有一天,我要在全国棋界占有一席之地!”

    1938年秋天,日本人打到东芜县广九铁路天堂围车站,离塘沥村只有五公里。日本鬼子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兵荒马乱中许多人逃往香港,三十岁的杨官璘也随难民前往。临别时父亲对杨官璘说:“只要你能够生存就可以了,为父年迈,死了也不要紧。”谈到这件事,杨官璘不胜感慨地说:“1948年期间,我看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面的台词好象也有这句话,使我感受很深。”

    1939年,塘沥村成为日本人、国民党军队、游击队争夺的地方,三方展开拉锯战,枪声不断。有一次,游击队打死了许多日本兵。翌日,日本鬼子大举扫荡塘沥村,杀人放火烧房屋,不少人倒在血泊里。杨官璘往外跑的时候被日本兵抓住,正准备开枪打死,有人对日本兵队长说:“他年纪还小,不会打仗,也不是游击队员,放他算了。”他这才死里逃生。随着岁月的流逝,家境日益贫寒。1939年,他的父亲多病,至1951年去世,全家失去顶门杠,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未成年的杨官璘身上。因此,他只上了五年小学就中途辍学了。杨官璘原本是读书人家的孩子,因为在1937年至1945年,日本鬼子打到中国,兵荒马乱,遂致生活困难,无钱读书,后来在父亲的辅导下,读过四书五经。他一面帮母亲种田,一面车衣做裁缝,有时却又背上个大网兜做贩卖布匹的小商小贩,或给人家运货做挑夫,挣点钱来维持家计。为温饱而疲于奔命的杨官璘,哪有时间练棋,“乡下棋王”何时能有出头之日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9 11:30:14编辑过]
4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21:00
(三)初次上道

    在逆境中,杨官璘立志要闯出一条学好象棋的道路来。

    他省吃俭用积下了几个钱,碰上好棋书就买,对 《桔中秘》、《梅花谱》等棋书,精心进行研究。他自天走街串巷无暇下棋,只能夜晚伴灯看书练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棋艺不断提高,棋理逐渐精通。

    杨官璘还喜欢搜集江湖棋局和精巧残局。他借走乡进城之机,碰到棋摊上的棋势就记下来,夜里仔细拆解研究。后来,他的残局功夫高人一筹,就是从那时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杨官璘酷爱象棋如醉如痴,像似着了魔。乡邻们为他编句歌谣:“手车衣,口对弈,挑起扁担背象棋。”可见他迷棋到了何等地步。为了进一步提高棋艺,成为一名好棋手,仅靠自己在家里埋头看书打谱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决定找名手求教。那段时间,他常到常平一带串乡,打听到闻名两广的象棋高手黎子健就在附近,便欣然拜访。

    黎子健本不想与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对弈,但见他远道而来,且态度诚恳,也就展枰对弈起来,结果黎子健获胜。杨官璘虽败,但受益匪浅。他心中暗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也!”

    秧苗吐翠,木棉花放,转眼间到了1946年春天。有人对杨官璘说:“广州棋风鼎盛,高手云集,何不前往找人切磋棋艺呢?”

    杨官璘被说服了,决心去趟广州。他加倍苦干,总算攒下一点钱,便打点行装,拜别高堂,走出家门。杨官璘在象棋生涯中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到了广州,他无心观赏那街市的繁华景象,一心留意下棋的。连走几个公共场所,虽看到了一些棋档(北方称棋摊),但不过都是一些平庸之辈的江湖棋人,赖以糊口谋生。因而他没多停留,便沿着横街竖巷信步向前走去。
时近中午,他肚中饿了,想买食充饥。正行间突然发现道旁有个妇人正叫卖大碗肉末粥,便大步走向前说道:“给我来两碗。”

    肉末粥是广州的风味小吃,也颇有名声。做法简单,价格便宜,就是用炸肉末放在热粥中搅拌而成。俗语说:“有钱人吃龙虎斗,没钱人喝肉末粥。”有钱人不屑一顾,贫寒者不多却可填饱肚子。片刻工夫,杨官璘便将两碗美味热粥喝了下去,顿感浑身舒畅,精力充沛,便信步走过了滚滚的珠江,来到了江南岸,进了海幢公园。

    正行间,他忽然抬头看见前面一片丛林,殿阁玲拢,金碧交辉,原来是“海幢禅寺”。这寺创建与清朝康熙年间,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枷蓝殿、丛观殿、地藏阁等等,好大的气派,端的是消遣的好去处。

    早在清朝末年,广州棋风渐盛,号称“四大丛林”的大佛寺、华林寺、光孝寺、海幢寺是弈棋者聚集之地,尤以海幢寺对弈者最多,成为“四大丛林”之冠,不少高手常来这里聚会。

    海幢寺里有买卖云集,说书、看相、杂耍,五花八门十分热闹。但使杨官璘最感兴趣的却是那星罗棋步的棋档和散布在四处的对弈者。这边发炮挺兵,那边飞车跃马,照将之声不绝于耳。杨官璘四处游观,棋艺皆属一般。当他来到大雄宝殿前,见到一个四十开外,衣衫不整的棋档汉子正在招徕弈客。他走向前去,见棋已摆好。摆档人见杨官璘的举止和打扮,凭经验断定他是初次进大城市的乡巴佬,便搭讪道:“后生哥想下棋吗?我让你双马试试看!”

    杨官璘道:“试试就试试!”

    摆档者主动拿掉己方的双马,立即平炮抢攻。不料,未经多少回合的交锋,便被杨官璘杀败。摆档者这才知道来者不善,不敢与之对弈了。

    原来,这饶双马局颇有讲究,双方皆有胜算之诀。棋谱上说得明明自自,让马方虽少双马,但可得三先,迅速出动双炮巡河,横冲直撞,得先得势,沿河"十八打",使得对方难以应付,常常可操胜券;另一方也有相对的应法,须以"蟹眼炮"固守,再以士象守城,深沟高垒,严阵以待,等敌方攻势稍缓,然后拼力反击,尽量兑子,方可夺先取胜。对此,杨官璘熟读棋书,并有深入的研究,攻防之法具已背得嫡熟。摆档者看错了人,岂有不输之理!让双马之后,改弈全局,也是杨官璘胜。

    谈话中,杨官璘得知此人姓梁名应燊,人称“猛鸡燊”,以摆棋档为生。梁应桑见杨官璘身手不凡,颇有造诣,便介绍杨官璘到同志棋坛攻擂。当时,因为要做小商小贩和承接车衣之谋生,所以直至两年后他才到同志棋坛去攻擂。杨官璘知道,这位象棋高手就是 "四大天王"之一的“卢天王”,才决心要去攻打“卢天王”的主擂的擂台。

    在岭南棋界久负盛名的“卢天王”,姓卢名辉外号“棚仔”,世居河南溪峡。其父卢权以搭棚为业,精于弈道,尤其擅长“五七炮”,是“河南五虎将”中的一位高手。卢辉兄弟二人自幼随父习弈,双双练成一身绝艺,棋界人士称卢家父子为“溪峡三卢”。卢权去世后,卢辉承袭门风,对家传的“五七炮”进行更家深入的研究,并有新的发展,人们便以《杨家将》 中的“杨家枪”与其相对,称之为“卢家炮”。一个时期里,卢辉的棋艺获广东省象棋比赛第二名,被列为广东“四大天王” (即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之一。
初秋的傍晚,街灯初上时,杨官璘找到了位于广州市惠爱东路永汉公园旁的“同志棋坛”。他怀着乡下人初次进城的好奇与疑惧的心情步入棋室。只见室内坐满了人,熙熙攘攘,台上灯光酌亮,大棋盘高挂,案桌上摆好了棋盘,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端坐在桌旁,他神态庄重而和蔼,目光不断地在观众席上探索着,随时准备接待上台攻擂者。

    不用问,此人便是卢天王。

    卢天王德高望重,棋功上乘,且又处在鼎盛时期,恰似技艺高超的武术大师设擂一样,一些名手登台较量,也不过三拳两脚便被踢下台去。短时间内,卢天王击败了攻擂者,棋室内顿时哗然,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无人再敢上台交手,场上一时冷落下来。

    正在这时,挤在人丛中的杨官璘早已动心。他鼓足勇气,拨开众人,步上擂台,先向卢天王点头致意,然后说道:“杨官璘向您请教!”

    卢天王驰骋棋坛数十年,经多广见,见杨官璘要上台攻擂,心中先是一怔,可是很快又平静下来。这位威严的擂主,眉宇间虽然流露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却一向谦虚待人。他对杨官璘似有所了解,因此丝毫也没有小看这位身材瘦小、乡土气息浓厚的青年人,暗道:“既来攻擂,我必须认真对待。”于是,他向杨官璘微微一笑,并朝对面空椅伸手示意,请杨官璘落座。

    杨官璘刚坐下,只听台下窃窃私语之声不绝于耳:“这个乡下人,真不知深浅,怎么敢攻卢天王的擂台!”

    “这是瞎耽误工夫,还不是等着挨刀!”

    杨官璘充耳不闻,只是规规矩矩等赛。这时有人端上两杯热茶放在案头,一股浓郁的茶香味扑鼻而来。他自幼过惯了苦日子,手中的一枚铜子也想攥出水来。今晚到此,是忍饥耐渴徒步而来,现在多么想喝上几口茶解解渴,但出于礼貌,只得强忍下来。忽见卢天王端起一杯茶,吹去茶沫喝了两口,杨官璘这才小心翼翼地端起另一杯茶,哪还顾得上吹茶沫,便三五口喝进肚里。

    攻擂战一开始,双方都施展出看家本领。杨官璘以单提马应对卢天王的家传绝技“五七炮”,攻势凌厉,着着逼人,一场车马炮争雄的厮杀便迅速展开。战至中局,卢天王凭着自己的高超棋艺和丰富的临枰经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进攻,然而都被杨官璘一一化解了。

    面对高手和众多的观弃者,初时,杨官璘未免有些拘束,处处小心,严加防守。后来,见卢天王一时难以突破自己的防线,胆子便渐渐壮了起来,由防守转入进攻,以多变的战术迫使卢天王转入防守。卢天王一着失先,处处受制;杨官璘一着得势,步步不放,频频猛攻。交换子力净化局面后,杨官璘以多一过河卒的优势进入残局。尽管卢天王竭力想谋和,但杨官璘己胜算在胸,驱动小卒闹得对方九宫风声鹤唳,防不胜防。最后,他终于以精巧细腻的残局功夫,战胜了卢天王。

    第二局,卢天王因心存顾忌,不敢力战,以稳健的着法力守成和。结果,杨官璘以一胜一和获胜。

    “好!功底深厚,攻防全面!”

    “这位乡下人好厉害!”

    当卢天王含笑认负时,台下顿时响起叫好声和赞扬声。

    台上的卢天王虽输了棋,却显得很高兴。他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们在对弈中,杨先生算度准确,运子灵活,变化多端。想不到一位农村的年轻棋手会有这等功力,是我摆设擂台以来所碰到的最强硬的对手。他这样年轻就有如此的造诣,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第二天攻擂,共对弈三局,结果杨官璘一负二和。赛完,慧眼识人的卢天王已料定杨官璘将来会成为我国棋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于是又赞扬了一番。此后,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杨官璘初次上道,通过梁应燊认识了卢天王和卢辉的学生李志海等弈林高手,在棋艺交流中,学习了前辈棋手们那种严谨、细腻、多变的传统风格,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棋艺水平。后来,杨官璘成了名,一直没有忘记这段棋缘。因为初次和梁应燊对弈是以让双马开始,所以有一段时间他写文章爱用“双马客”这个笔名,以报答梁应燊知遇之情。以后,杨官璘主持了广州棋坛比赛事宜,特地安排梁应燊做唱棋工作。梁应燊去世后,又由其子顶替。在广州一炮打响后,杨官璘名字便在棋界传扬开来,南粤棋坛上一颗名星冉冉升起。然而,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又将如何呢?
    浪迹江湖
    青春壮年站马路,
    白发老头坐马路;
    马路即是棋手家,
    马路即是棋手墓。

    棋坛司令谢侠逊的这首诗,是对旧社会江湖棋人的真实写照。在那暗无天日的年月里,象棋被统治阶级称为“贩夫走卒之戏”,棋手登不得大雅之堂,为其所不齿。一些职业棋手,为生活所迫,设摊摆档于街头路边,靠一技之长与人对弃,挣几个铜子勉强养家糊口,实际上比乞丐也好不了多少。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悲惨的路。尽管这些棋手棋艺超群,不知救活了多少被人认为必死的棋局,然而却救不活自己。可惜有多少名棋手倒卧路边,冻饿而死在路旁。广州棋坛“四大天王”之一的冯敬如,走的是这条路;上海名棋手鲍子波、吴机亭走的也是这条路。同样在马路边,棋档旁,他们长叹一声倒下去了。

    面对生活的挑战,杨官璘也只得走上了这条路。他初次出道,尽管在广州闯出了名声,却在那里混不出饭吃。没住多久,便又回到家乡,挑起扁担,打起“承接车衣”的招牌,重操旧业。

    生活日益困苦,杨官璘在家再也待不下去了,便带上棋具、棋书,背起包袱,闯江湖去了。树叶萧萧下,秋色使人愁。1949年秋天,杨官璘挟技到了香港,便抛头露面开始了他的“博弈”生活。

    在这个金钱主宰一切的花花世界里,一个赤手空拳的棋手,到哪里去安身呢?幸好,他一去就找到了以前结识的好友李志海(现仍住香港,是亚洲象棋联合会的裁判长),皆是同道中人,两人在中环合租了一张床住宿。一个白天摆棋,一个晚上设摊,两人轮流睡觉。命运使他们“同锅共伞,同床共卧”。

    杨官璘在东莞是有名的乡下棋王,在广州棋坛上也有了名声,但要在香港混碗饭吃委实不容易。尽管他去过九龙麻油地的天虹游乐场、先施游乐场、修顿球场等不少场所摆过摊,但赚钱十分困难。他为人憨厚老实,不善于辞令,没有圆滑的交际本领,又无人捧场,棋下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吃饭成了大问题,常常“博”不到钱,只好勒紧腰带挨饿。有时摆下棋摊,却久久无人问津,他面黄肌瘦,浓眉紧锁,不由得仰天长叹道:“难道这就是棋手的出路?当初我为什么要学棋啊?”

    大凡闯江湖的棋手,都懂得生财之道。他们以让子或以江湖棋局为诱饵,使棋客上钩中套,方能赚点钱。而杨官璘却与众不同,他主张下一盘棋要有一盘棋的收获。这收获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磨练棋艺。他既不让子,又不设巧局,布陷讲,骗人上当,而是老老实实地对弈全盘。这样,半天下一盘棋,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有时弈和,甚至输棋,连挣顿饭钱都很不易,只得挨饿了。

    杨官璘这样做虽然挣钱少,但却提高了棋艺水平。后来有位记者在报上发表文章赞扬道:“杨官璘是我国棋坛上绵密细腻的佼佼者,他达到炉火纯青的象棋艺术,比湘绣更精美,比抽纱更巧妙,比象牙球更细致。”他这种绵密细腻并已达到上乘棋功的形成,是和那段摆棋档生活的磨练密不可分的。

    在香港,杨官璘手提一个破藤筐,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出没于游乐场或茶楼酒馆与人博弈,每当李志海外出摆棋档,轮到他睡眠时,他不顾一天的疲劳,仍坚持看两三个小时的棋书、棋谱,然后才上床睡觉。象棋,给他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苦恼;象棋是他的好伙伴,他和象棋相依为命。
杨官璘是个有志向的人,不甘心默默无闻。他来此潜心练棋的目的是要战胜那些好手,跻身于香港棋界,以改变自己的困境和地位。然而,他无门路,空怀满身技艺如何发挥呢?

    那还是杨宵璘初抵香港时, 适逢“省(广东)、港、澳象棋赛”正在举行,卢辉、陈松顺等名手参加了比赛。而杨官璘只能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入场观摩学习,不免胸中涌起万丈波涛,暗想:“我何时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比赛,一展身手呢?”

    事隔不久,客居香港的名棋手、“新七省棋王”董文渊在港大摆擂台,弈林高手们都纷纷前往攻打。杨官璘获悉后,便决心去攻擂。那时,董文渊还不认识杨官璘,还以为这个无名小卒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莫非捣乱来了,根本没有把这一“江湖弈士”放在眼里;但当着众人的面又不便说什么,只好应付说:“你既然来了,咱们就下一盘试试。不过,不作为擂台赛,只算私下对弈。这盘棋你若胜了我或打成平手,咱们再在擂台上一比高低。”

    杨官璘没有取得打擂的资格,他输了。

    那时候,董文渊的棋艺正在颠峰上,是大陆棋手中顶尖的人物;而杨官璘的功底还不够火候。对弈中,他虽鼓勇一拼,终为董文渊所败。

    他受挫而不灰心,并暗自发誓:“走着瞧,总有一天我要让董文渊败在我的手下。”

    自此,他更加励精图进,继续下工夫。他把这盘对局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伺机要和董文渊再见高低。

    杨官璘仍操旧业。一天,他到修顿球场去赶热闹。来到球场,正要找个地方摆档博弈,却在一棵大榕树下停住了,面对这棵生长几十年的老榕树,突然一名棋手的身影闪现在他的脑际。他触景生情,不禁哀叹道:“冯老先生,你死得好惨啊!”

    杨官璘所说的这位冯老先生,就是曾经扬威棋坛的岭南象棋高手,“四大天王”中的冯敬如。冯敬如原名冯能,后又改名冯泽,曾在广州做补鞋匠,并摆棋档,所以又被人称为“补鞋能”和“棋王泽”。冯敬如的棋艺高超,“单提马”是其独得秘技,堪与当时的谢侠逊、周德裕等一流高手相媲美。在“四大天王”中他的资格最老,非但棋艺精湛,尤喜提携后进,不少棋手求教于门下,故又有“众人之师”的美誉。1930年,象棋“东南大战”在港揭幕,冯敬如、李庆全、林弈仙、周德裕等是参赛的主要棋手。后来,冯敬如流落香港街头,经常在修顿球场的这棵大榕树下摆棋档。最后因年迈体衰,挣不到饭吃,终于倒毙在棋档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贫穷的棋手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中出了名又有什么用呢?冯敬如的悲惨遭遇,怎能不令杨官璘寒心,感慨万端呢?

    杨官璘再也没有心思摆棋档了,无精打采地转身返回住处,一路上扪心自问:“像我这样长此流落街头,又会是什么下场呢?”
答案在哪里?回答他的只是那五花八门的铺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他茫然不知所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官璘在香港棋坛上毕竟有了些名声,引起了棋界人士的注目。不久,经人介绍他加入了香港象棋会(中国象棋研究会的前身),成为一名会员。一显身手的机会总算到来了,在香港象棋会举行的一次会员大赛上,他力挫群雄,一举夺得全港冠军(亚军李志海)。然而,他的困境并没有改变,依旧摆棋档为业。

    杨官璘夺冠军后,一些棋客纷纷找上门来,以求教或对弈为名进行拉拢。这个送钱,那个赠物,请他手下留情,以便战和或取胜,作为抬高自己身价的资本。一天,一位衣冠楚楚的富家子弟来到的杨官璘住所,以一年的吃穿用费相许,要求让给他一盘棋,却被杨官璘断然拒绝。

    杨官璘憎恨那些沽名钓誉和出卖灵魂之徒,而对同业中的落难者却深表同情,不惜一切,慷慨相助。这种高尚的品德,倍受同人的赞颂。

    1950年初,上海名棋手何顺安来到香港不慎被盗,随身所带的钱物荡然无存。一个靠博弈为生的棋手,他乡被盗,举目无亲,赖何生存!无奈,何顺安找到同乡之谊的棋评家王兰友。王兰友出面想为何顺安举办个棋赛以筹路资。他先去找董文渊,因香港棋界对何顺安不熟悉,董文渊怕有损自己的声誉,拒绝对弈。杨官璘得知此事后,大动侠肠义胆,他以全港冠军的名义为号召,与何顺安进行公开表演赛。何顺安从收入中分帐所得,尽够偿还借款和返乡之路费。

    “弈士虽寒,其行高雅。”人们这样赞扬,杨官璘是当之无愧的。
5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24:00

(四)初征上海

南国花正艳,祖国换新颜。解放后,于1950年5月回到了广州,开始了崭新的象棋生涯。

羊城广州自清末以来,因名手辈出,棋风甚盛,被认为“象棋城”。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群雄崛起,拥号称尊。仅书上记载的就有“四大天王”、“粤东三凤”、“五虎将”、“十八罗汉”、“通天教主”、“苏家四将”、“十三太保”、“哼哈二将”、“五鼠”、“御猫”等。到了五十年代,象棋活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人们说五羊城是“卧虎藏龙之地,棋王辈出之邦”,这话并不过分。

杨官璘返穗后,凭着超卓的棋艺,如龙吟虎啸。叱咤风云,一扫群雄,在广州棋坛上旗帜高树,独执牛耳。棋迷们称他为“混世魔王”,又简称“魔王”。一些年轻人不便这样称呼,把“王”字改换成“叔”字,称为“魔叔”。

杨官璘称霸广州棋坛后他进而要“兴师”华东了。

1951年8月,正是“秋风虽至暑难消”的初秋季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一辆由广州开往上海的火车,如同一条长龙在斜风细雨里穿行,映进车窗的是茂密的枝头,油绿的田野,斗艳的繁花。茫茫田野笼罩在雨雾里,清晰、水润,如同一帧硕大的美丽画卷。

一位老成持重的年轻人凭窗而坐。他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穿一身新蓝布中山装,清瘦的脸膛上两道浓眉紧锁,微陷的眼窝里一双深邃又智慧的眼睛炯炯有神。他神态端庄,少言寡语,两手托腮,遥望着窗外的秋色,陷入了沉思。

这人就是杨官璘。此时,在他的眼里好像整个田野就是一方大棋盘,一方一方的稻田也都变成了棋盘格,他考虑的是如何让车、马、炮具有更强大的威力。这次去上海,他要会一会那里的诸多高手们。

不知什么时候,一位餐车服务员来到杨官璘身旁,连问两声要不要餐券时,他才从沉思中醒悟过来。他操着一口地道的客家话笑答:“谢谢,我不饿。”

然而,当服务员离去不久,他便从背包里掏出凉干粮,大口大口地啃嚼着。

此时,杨官璘的家境仍比较困苦,来时,他妻子卖掉唯一的金戒指给他做路费。一向过惯了“苦行僧”生活的杨官璘,为省钱,路上连顿热饭都舍不得买。来上海,他买的是二十万元(相当现在人民币20元)一张硬座车票,要苦熬两天两夜。啃冷干粮怎么能和吃热米饭相比呢?车厢内闷热,浑身直出汗。即便如此,他还后悔不如买张十七万元的慢车票,可省下三万元,到了上海又能多吃不少阳春面呢!
来到繁华的大上海,他既无钱,更无情趣逛大街,住在一家简陋的客栈里,整天和棋盘棋子打交道。不久,“华南神龙”陈松顺也到了上海,杨官璘和陈松顺联手与代表华东区的何顺安、朱剑秋对弈。杨官璘和何顺安打成平手,却以六胜三和战胜了朱剑秋,华南队以压倒的优势战胜了华东队而获得冠军。杨官璘和陈松顺正准备载誉南返,却被扬州棋手窦国柱再三挽留下来,参加上海的擂台赛。皆因此次区际比赛中,他俩棋艺出众,表演出色,引起上海棋界人士的注目,才由窦国柱出面劝留下来。

杨官璘总算在上海迈出了第一步。

五十年代初期,华东地区棋风颇盛。当时各地未建棋队,又无全国比赛;因此,每年夏季一些象棋高手便集中到上海摆设擂台,举行公开表演赛。在此期间,经常摆设擂台做擂主的是著名的“华东三虎”董文渊、何顺安、朱剑秋。

何、朱此次败给杨官璘和陈松顺,在家门口这个面子可丢不起,岂肯甘心?因此留住他们在擂台上再比高低。杨官璘既不怯阵,更不避战,认为是一次学习的良好机会,便欣然应允。

参加打擂的棋手,以车马费的名义给予报酬,这些钱是从门票中提取的。根据棋手棋艺水平的高低,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棋手每场车马费为十至十二万元,乙级为七至八万元,丙级为五万元。杨官璘被列为甲级棋手。

擂台赛一开始,首战杨官璘的是上海十大高手之一的陈荣棠。此人高大魁梧,棋艺中勇于拼杀,思路敏捷,走子灵活,是二流棋手中的顶尖人物,一些名将常常败在他的手下。1950年何顺安摆设擂台,无人能攻下,却被陈荣棠一胜一和打下擂台,然而,这次陈荣棠与杨官璘较量十四局,却未开张,以八负六和败下阵来,因此对杨官璘十分佩服。在以后的攻擂战,甘愿为杨官璘唱大棋盘,唱得有声有色,特别吸引观众,并由此出了名。

众多弈林高手轮番和杨官璘对垒。棋坛老将窦国柱本是扬州人,和“七省棋王”周德裕、张锦荣被誉为“扬州三杰”,又称“扬州三剑客”。窦国柱少年时代遍游全国,与各地棋手交往,他的人品和棋艺均获好评,是华东棋坛很有威望的一位棋手。当时,窦老先生虽已六十多岁,但宝刀不老,常邀人对弈,一比高低。这次擂台赛,他和杨官璘共战四局,以二负二和败北。他毕竟年事已高,精力和体力都比不了青年人。其后的几年间,他又先后和杨官璘对弈过七局棋,结果四负三和。因之,对杨官璘十分钦佩,曾赞扬道:“杨官璘他日一定可以称雄弈林,真乃棋坛俊杰也!”这次擂台赛,杨官璘先后和华东十多位高手进行了较量,大多数棋手都被他战败。随之,杨官璘的名声誉满棋坛。

    经过这一个时期的擂台赛,杨官璘太累了,脸膛益发削瘦,眼窝更加深陷,终日和阳春面打交道,真吃腻歪了。好在每场比赛他可得十二万元车马费,腰包里总算有了些许积蓄,他有时可走进一家比较讲究的面馆,美美的吃上一顿肉丝面,打个饱嗝也觉得舒畅。

(五)力挫“华东三虎”

自1951年起,杨官璘每年都要去上海参加擂台赛。1952年秋,他第二次远征上海,再次和“华东三虎”见个高低。此时,“新七省棋王”董文渊正在米高美舞厅摆下擂台,而杨官璘专为攻打擂台而来。

在“华东三虎”中,论棋艺水平董文渊居首位,何顺安次之,朱剑秋当排在第三位。董、何二位曾是棋坛上称雄一时的人物。杨官璘与董文渊的较量,自香港杨输棋没取得入场券后,1951年在上海擂台赛中两人又邂逅相遇,共对弈六局,结果,杨官璘以一胜三和二负再次败北。赛后,董文渊对杨官璘说:“一年来你的棋艺大有长进,但一两年内你在我身上赚不了便宜。”

杨官璘答道:“先别说这样的话,咱们明年见!”

杨官璘这次到上海先和北京名棋手谢小然切磋棋艺,然后两人又联合攻打董文渊的擂台。尽管董文渊身手不凡,怎能抵挡得住杨/谢两大高手的联袂进攻。对谢小然尚可应付一番,两人下了一场和棋,而对付杨官璘可就力不从心了,最后被杨官璘打下了擂台。

当时摆设象棋擂台的擂主,如果无人能攻破,就一直做擂主;若是被人攻破,要么拆擂散伙,要么擂主易人。因此,董文渊只好将擂主的宝座让给了杨官璘。由此,杨官璘的身价与前大不相同,但能否稳坐擂台呢?杨官璘充满了信心。

董文渊输台后,自是不肯甘心,总想把擂主的位子重新夺回来。于是便邀集了客居在沪的弈林高手湖北罗天扬、浙江林弈仙以及何顺安、朱剑秋、陈荣棠、宋义山、周慰元等,决定要和杨官璘见个高低。

人称“小杭州”的董文渊如同三国时的周公瑾,枰场上足智多谋。他们兵分两路,轮番攻擂。激烈的擂台赛使米高美舞厅益发热闹起来,攻打杨官璘的擂台时,先由华东棋坛上第三条好汉朱剑秋任主将,带领着董齐亮等一班人马出阵。

朱剑秋乃扬州人氏,时下四十开外的年纪,面貌清秀,身材瘦弱,曾挟技遍游西南各省,颇负盛名。他在西南的争战中很少输棋,棋界人士便给他送了个浑号“长胜将军”。“扬州三杰”中的张金荣过早故去,棋友们便公推朱剑秋填补了空缺。每次上海擂台赛多半由他攻打头阵,堪称华东棋坛上的先锋官。

    1951年,华东、华南区际棋赛时,朱剑秋初次和杨官璘交手,不料一下子输了六盘棋。这次攻打杨官璘的擂台,自然憋足了劲。有一盘棋,从下午二时一直下到次日凌晨二时,长达十二个小时,两人连饭都顾不上吃,足见酣斗之激烈。经过12局的对弈,杨官璘以五胜二负五和的优势获胜,朱剑秋却又输三盘棋,至此方对杨官璘叹服。
紧接着,何顺安登台与杨官璘接上了火。人称“棋坛怪杰”的何顺安,高高的个儿,五官端正,容貌俊俏。他与人对弈时习以屈指轻敲桌面,桌面下的腿脚,又抖动不止。他棋风细腻而稳健,棋品好,有儒将风度,但健康状况不佳,成为终身憾事。何顺安曾花费不少心血研究“老七省棋王”周德裕的对局,从中吸取精华,收益匪浅。以后,他曾获得1958年和1960年两届全国个人赛亚军。
    1950年何顺安在香港被盗,是杨官璘设法使他摆脱困境,两人结识后,开始了交往。这次的上海象棋擂台赛上,何顺安登台与杨官璘再一次进行较量。开始,两人的对弈半公开性的,下成平局,不分胜负,不久,何顺安即正式攻打杨官璘的象棋擂台,先赛三场,前两场何顺安皆以一负一和败给杨官。第三场开战伊始,何顺安的阵地便受到杨官璘的猛烈攻击,被打乱阵脚,很快败下阵来,输掉了第一局。第二局两人仅对弈了不到十几个回合,何顺安因身体欠佳,力不能支,只好中途停赛,杨官璘对何顺安道:“这局棋可不作负,算封棋,将棋局保留一段时间,直到你康复后再续弈。”
    以后,尽管二人有不少见面的机会,但直到1971年何顺安病故也未将这盘棋续完。

    董文渊见“华东三虎”中的两员大将俱已败下阵来,便率领周慰元等第二路人马登上了擂台。杨官璘连连战胜对手,最后接战董文渊。二人一接上手,在场的一千多名观众兴高采烈,议论纷纷,整个米高美舞厅里充满了期望与热烈的气氛。

    两雄相斗,真是一场好杀。棋枰旁,两人时而托腮沉思,时而频频走子,精彩处令人目不暇接,激烈时扣人心弦。开始几局,互有胜负,比分咬得很紧。随着对局的增加,杨官璘的深厚棋艺功底渐渐显示出来,直逼得董文渊节节后退,进而难以招架了。

    董文渊向以计谋多端著称,这次交战一开始便连出怪招、狠招,使得杨官璘在最初的较量中只能忙于应付,在应付中摸清楚对方棋路,找出取胜方法。他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当时棋界人士称这为“挫功”。当自己的子力受到牵制时,便像一位高明的钳工,手持钢挫,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把镣拷挫断,把对方的攻势“挫”得瓦解。而当双方处于对攻僵持局面时,却又往往能从纷繁的局面中“挫”开一条通路,进而战胜对方。这种“挫功”多源于杨官璘的精湛棋艺和缠绵如抽丝的细腻着法。

    在以后的对弈中,董文渊面对杨官璘的“挫功”毫无办法,攻又攻不动,防又防不住,焉有不败之理?这期间,两人先后共下了二十二盘棋,杨官以悬殊积分大获其胜。

    真是不打不相识,1950年杨官璘在香港攻打董文渊的擂台时,两人之间的关系闹得有些紧张;1951年擂台赛后,那次谈话也便杨官璘不愉快。然而,经过这次擂台赛的多局较量,两人却建立起较为深厚的友谊。董文渊情知自己不会再是杨官璘的对手,便对人说:“看来,杨官璘称雄棋坛的时代己经到来,他是当之无愧的。”

6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27:00

(六)大战群雄[上]

1954年上海象棋擂台赛是我国象棋史上的一次群英大会。艺高胆大的杨官璘如同长坂坡大战中的赵子龙,一杆银枪在手,东冲西杀,他要会一会全国各地的弈林高手们。擂台赛从4月到9月长达五个多月,全国各地的弈林高手踊跃奔赴上海攻打擂台,使得上海的棋战烽火连天,累月不息。这样的盛会谁不想一饱眼福呢?因此,全国各地的棋迷们纷纷前往上海观战。每场棋赛头天售票,门票一抢而空,容纳两千多人的座席,场场爆满。

其实,早在三月杨官璘己几次来沪。他一到达上海,便被游乐场的各家场主拉住不放,脱身不得。这就好比戏剧舞台上的大名角,每到一个地方,那些剧场经理看成是来了捞钱的“财神爷”,怎肯放过?这次杨官璘到了上海,真有些应报不暇,接连在大世界、青年会、大新公司和青莲阁设坛摆擂。这对场主的好处不言自明。那时杨官璘血气方刚,从不怯阵,不避战。他先是与董文渊、何顺安、朱剑秋等高手轮番搏斗于擂台上,再次把“华东三虎”制服。继而,他又与求战的天津、北京、武汉、浙江等地的诸多名手进行应众擂台赛。

那棋战中的甘苦与忧乐,虽己事隔三十多年,但在杨官璘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

北方棋坛上的元老派代表人物一天津庞霭庭,得知杨官璘在上海摆设擂台的消息后,决定前往一会。于是便约好马国梁、马宽和北京名将侯玉山一同南下抵沪。首先登台与杨官交手的是马国梁。他身材高大,性格豪爽,棋风攻杀凌厉,大刀阔斧,是北方“攻杀派”棋手的典型代表人物。两人共对弈八盘棋,结果马国梁以七负一和败给杨官璘。

   天津另一名棋手马宽是第二个攻擂者。他的棋风与前者截然不同。他喜欢深思熟虑,着法四平八稳,每走一步棋考虑再三,慎之又慎。若对手弱,他不轻易言和,千方百计要取胜;如对手强,则从不冒险进攻,想方设法求和。这次和杨官交锋,他同样是竭力求和,在战略思想上先失掉锐气,岂能不败?这样,两位姓马的高手双双败在杨官手下,被观众称之为“双马失蹄”。

在北方棋手中,老将庞霭庭几十年饮誉棋坛,曾与北方名将张德魁齐名。他久经枰场,棋艺老练,时年已近七十岁,须发皆白,但人老雄心在。攻擂战中,他与杨官璘下了两局棋。第一局庞蔼庭用中炮巡河炮直车攻打杨官璘的屏风马,开局不久便被杨官璘反先,之后一直翻不过手来,很快丢失城池。第二局,他虽竭尽全力,也只下了盘和棋。庞霭庭毕竟年老力衰,虽有深厚的棋艺功底,怎抵得了后起之秀的攻杀。

庞老先生一输棋,倒霉的事接踵而来。游乐场主怕卖不出票,再也不邀请他出场比赛,因之他拿不到“车马费”了,囊中无钞,无资返津,困在了上海。幸亏有棋友侯玉山和上海徐天利举办两场义赛,凑些路资相助,方能返回家园。

对于杨官璘来说,当时北方棋坛上最难对付的一名棋手就是北京名将侯玉山。

侯玉山身材矮小,精明伶俐,年轻时人送外号“小猴子”。在棋艺上,他的基本功扎实,布局虽不太讲究,但中、残局的功夫特别好。走子果断明快,算度准确,一着紧似一着,丝丝人扣,很少有错漏的地方,常使对方无懈可击,轻易不输棋。

这次擂台赛,两人约定赛十局。杨官璘先声夺人,胜了第一局。侯玉山毫不示弱,尽力拼搏,扳回了第二局。扳成平局后,侯玉山不敢轻举妄动,采取了极其稳健的招法,尽管杨官璘把那“挫功”、“抽丝功”等几般武艺都施展了出来,可始终摸不着人局之道。两人又对弈了六局,皆成和棋。

   当第八局下完已近午夜时分。杨官璘怏怏不乐地走出赛场,心中暗道:“如此和下去,真比输棋还难受!自擂台赛开始以来,一直很顺利,难道我要栽在侯玉山手里不成?”

(七)大战群雄 [下]
杨官璘回到住处,腹中饥饿,打电话从馆子里要来几样可口饭菜,拿筷子夹了几样放在嘴里嚼来嚼去,却难以下咽。一是连日鏖战使他过度劳累,胃口不好;二是与侯玉山连和六局,不分轩轾,寝食难安。

连日来的轮番应战,使杨官璘感到十分疲劳。他很想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觉,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的思绪飞向了一个抽象的境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对手的对弈。

童年时代的杨官璘和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他仿佛一直被三十二枚棋手燃烧着,追逐着,寻找一切机会发泄他对象棋惊人的热情和精力。擂台上,他己和侯玉山对弈了八局,结果是“以和为贵”,伯仲难分。还有两局棋,若是以自己的铜墙铁壁绵里藏针来对付侯玉山稳健细腻的严密防守,其结果又会怎样呢?

下棋是一项有益的竞技娱乐活动,本不应该斤斤计较输赢。但是,杨官璘已是名声在外,现实生活把他推上了一个特殊的位置,每场比赛众目睽睽,报纸上也要宣扬一番,人怕出名啊!

最后两局,杨官璘不要说输给侯玉山,就是再下盘和棋,总局数两人打成平手,对杨官璘这个擂台主来说,面子上也挂不住。此时,那三十二枚棋子好像三十二团火在强烈地燃烧着他,他怎能不考虑输赢问题呢?

夜色深沉,静溢的房间里,灼亮的灯光下,杨官璘面前同时摆了三个棋盘,上面是同一个棋局,但每一个棋盘上却是一着棋的不同变化。他把己与侯玉山对弈过的八局棋,从头至尾又仔细地解拆了一遍。这已是杨官璘的习惯了,每当遇到重大比赛和强硬对手的赛前备战,他都要分析对手的实力,研究对手的棋风和棋路,做了“知彼知己”。对此,他一向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

最后两局棋怎样才能战胜侯玉山呢?杨官璘在认真思索着。当他把对弈过的八局棋解拆完后,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杨官璘自言自语地道:“也许突破口就在这里。”

原来,侯玉山对局虽然不太讲究,而独对飞相局却有着精深的研究。这就好比武林高手中的独门暗器,成了他的拿手好戏。在对弈过的八局棋中,凡是侯玉山执先手的棋,大都用的飞相局。杨官璘很自信地自言道:“看来要想取胜,必须在飞相局上下一番功夫。”

   这一夜,杨官璘没合眼,就是第二天足足一个上午,也没有离开棋盘。他在研究破阵之法,寻求制胜之道,他要大破侯玉山的飞相局。

第九局是侯玉山先手棋,果然又走了飞相局。杨官璘毕竟是棋高一着,计多一筹,面对这种极其稳健的布局,便采用三、五两路炮猛攻,打乱了侯玉山的阵脚,又乘机挥兵疾进,终于破城擒王,胜了第九局。

侯玉山没有想到杨官璘会出奇制胜,心里暗暗钦佩,却又不服输,不由得心中暗道:“最后一盘见个高低!”

第十局开盘不久,侯玉山便了搏衣袖,鼓起余勇,调动子力向杨官璘发动猛烈进攻,竭力想扳回这一局。双方经过激烈的拼杀,结果走成和棋。杨官璘最终以二胜七和一负险胜,仅赢侯玉山一盘棋。杨官璘擦了擦冷汗走下了擂台,对人说:“真没想到侯玉山的棋这么不好赢啊!”

这年的擂台赛越打越热闹,盛况空前,继而出现了联合攻擂,两大擂台对着攻打的动人场面。以杨官璘做擂主,董文渊做第二擂主,侯玉山做第三擂主的象棋擂台在大新公司摆开;以陈松顺为擂主,何顺安为第二擂主,朱剑秋为第三擂主的另一擂台设在大世界。这颇似旧时代的两个戏班同在一地对台演出,为赢得声誉,争夺观众,各派名角,排出拿手好戏,相互竞技献艺,以便压倒对方。

这两上象棋擂台之间可不存在这样的矛盾,他们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棋艺而竞赛。两台除三名擂主外,都还拥有一批骁勇善战的名将。杨官璘这边有:浙江的林弈仙、刘忆慈、沈志弈、天津的马国梁、马宽以及徐天利、宋义山、龚一苇、高琪等一班战将;陈松顺这边有:湖北高手罗天扬以及上海的窦国柱、徐和良、屠景明、徐大庆等一代名流。两台之间经常调兵换将,有时各派战将攻打对方的擂台。此外,还有应众擂台赛,即观弈者中,有人认为棋艺上有两下子,当场就可以报上名来,指名道姓登台和某人交手。这一来,使得这次擂台赛益发热闹。

从声望和实力而论,以杨官璘为首的擂台比另一台更强一些,因次吸引的观众也最多。大新公司容纳两千多人的赛场,场场座无虚席。

俗话说树大招风,皆因杨官璘己名声在外,所以找他进行较量的简直应接不暇。他除了迎战众多高手外,还要和观弈者进行应众擂台赛,前后一百多天,他做守擂战,仅应众赛就达八百多局,其中只有一盘和棋,余者全胜。

   通过这次一百多天的象棋擂台赛,杨官璘打败了各地弈林高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了却了他称雄棋坛的心愿。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当时称赞杨官璘,说:“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


7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28:00
(八)大魁天下

    新中国的建立,为象棋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56年象棋被列入全国比赛项目后,这项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竞技娱乐活动,更是进人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中国象棋史上的第一届全国象棋个人赛,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于1956年12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报名参赛者为全国各地三十一个大中城市的三十一名棋手(南京高源林因逾期赴会,作弃权论处,实际只有三十名棋手),他们都是各地的“一方诸侯”,棋艺上都是拔尖的人物。可以说,参加这次比赛的棋手都是当时活跃在棋坛上的精英。

  谁将成为第一位全国象棋冠军?无疑,这是赛前人们议论最热门的话题。论实力,当首推杨官璘。几年来,上海象棋擂台赛中他的威震棋坛,不能不使棋界人士折服。而棋艺功底深厚的上海何顺安、北京侯玉山、年轻新秀哈尔滨王嘉良、武汉李义庭,也都是桂冠强有力的争夺者。

  北京的冬季,异样的冷。北京体育馆里尽管有暖气,但也是干冷干冷的。然而,赛场里三十名棋手捉对厮杀的动人场景,确实令人大开眼界。

  这次全国象棋赛,分三个阶段,初赛分六组,每组取前两名进入复赛;复赛分三组,每组也取前两名进人决赛。各个阶段中每位棋手要和同组其他棋手各分先对弈两局。杨官璘一路冲杀,显示出自己的威力,初赛获小组第一名,复赛也获小组第一名。他和上海何顺安、武汉李义庭、杭州刘忆慈、哈尔滨王嘉良和北京侯玉山一同打进了决赛圈。

  12月23日,六位高手进行了殊死拼杀的决赛。杨官璘刀锋马快,一路斩关夺寨,前三场各以一胜一和连胜刘忆慈、何顺安、侯玉山三员棋坛名将,处于领先地位。第四场,杨官璘与血气方刚、时年二十四岁的王嘉良相遇。以前两人曾经有过交手,杨官璘胜多负少,特别是一年前王嘉良惨败于杨官璘后,杨官璘总认为王嘉良的棋艺还嫩些,或多或少产生了轻敌思想。赛前有人发现杨官璘围了条新围巾,于是开玩笑说:“老杨,王嘉良已不是昔日阿蒙,可不能小看哟!把围巾围紧一些,当心挨刀。”

  杨官璘淡然一笑,说:“跟我下盘和棋是有可能的,但要赢我,恐怕还得再练两年!”两人甫一交手,杨官璘挟三连胜之威的,利用先行之利,急于想快速拿下首局,频频向对方发起进攻。狡黠的王嘉良则利用对手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改大刀阔斧,攻杀凌厉的棋风,进行严加防守,使杨官璘无机可乘,最后成车马双士对车马卒单象的官和之势,两人只好握手言和。

  第二局,执后手的杨官璘以屏风马应对王嘉良的中炮进七兵,没要几个回合,杨官璘便走出了左马盘河的争先之着。王嘉良以平车捉马的新着针锋相对,使对手一直没有反先的机会。鏖战中,经过兑子简化局面后,成红方车炮双兵双相对黑方车马士象的局面。王嘉良多双兵,明显占优。又经交手,王嘉良破去对方双象,最后以车炮兵构成杀势,至七十四回合时,杨官璘认负。

  一个时期来,王嘉良的棋艺大有进益。对杨官璘之役,他作了充分的赛前准备,并与棋友对其左马盘河作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破解的新着法,为杨官璘所始料不及。针对此事,后来王嘉良在自己的专集中写道:“1955年我负于杨官璘之后,感觉吃亏在布局上。我认为,当时南派强棋手,布局研究分析得比较成熟准确,后半局功夫又好,因此常有不败之势。为此,我专心从布局上下功夫,终于让我对上号了。”

  尽管杨官璘棋艺高超,无备对有备,输棋当在情理之中。看来,王嘉良在棋艺上倒是位有心人。
夺标呼声最高的杨官璘负于王嘉良后,在登顶的征途中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

  前四场赛完,杨官璘和王嘉良各积六分,并驾齐驱。无疑,在最后一场的决赛中。谁战胜对手谁就是冠军。如果两人皆战胜或战平对手,那么桂冠当属战胜杨官璘的王嘉良。显然,杨官的“险情”很大。

  12月27日进行最后一场的决赛。杨官璘的对手是年方十九岁的后起之秀武汉李义庭。交手后,由于他尚未走出上一场输棋的阴影,糊里糊涂地输了首局。第二局,杨官璘竭尽全力终于战胜对手,两人以一胜一负战成平手。

  杨官璘能不能得冠军。命运操在何顺安手里。

  王嘉良最后一场的对手是上海何顺安,两人的对弈说来颇富戏剧性。在前四场比赛中,何顺安一和未开,最后一场无论胜、负、和,皆对其名次无影响,身居末位已成定局。再说,上海的几年擂台赛期间,何顺安是杨官璘的“死对头”,一般说来他不会帮杨官璘忙。于是有人对王嘉良说:“看来冠军是你的了。”

  王嘉良听了这话,也觉得这第一个全国冠军眼见得要到手了,心里未免有些飘飘然。

  首局,王嘉良执红棋,仅对弈二十四个回合,两人便拼兑成和,这使得王嘉良向着冠军又逼近了一步。心想,第二场只要下盘和棋,桂冠就到手了。

  王嘉良正做着得冠军的美梦,进入了第二场的拼杀。岂料,在麻痹大意,得意忘形中翻了船。

  枰场上,尽管何顺安是杨官璘的“强敌”,但两人交情颇厚。特别是1950年,何顺安在香港时财物被盗后,无资返沪,是杨官璘以新冕香港象棋研究会冠军为号召,与何顺安在南华体育会内举行象棋赛,所得门票收人足够何顺安返沪之资费。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顺安决心要拖住王嘉良,成全杨官璘,以报故人之情。于是,他尽展自己平生之所学,与王嘉良斗智斗勇,果然取得胜利。

  王嘉良落败后,杨官璘以三胜一负一和积七分的成绩成为第一位全国冠军。由此结束了象棋界各地棋手称霸一方、割地为王的历史,有了名副其实的全国棋王,在中国象棋史上树起了第一座里程碑。

  杨官璘夺取首届象棋全国冠军后,感慨万千,咏诗言志,诗曰:

  犹记当年落魄时,千疮百孔有谁知?

  今朝一发春雷响,风风雨雨洗战衣。

  高超的棋艺,开创了“杨官璘时代”。从1956年至1981年的历届全国象棋个人赛中,杨官璘共十三次打进前六名,其中四次冠军,三次亚军,三次季军,为广东省象棋队多次夺取全国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并培养了一代代新人,为象棋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象棋史上显要的位置。

    (全文完)

8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42:00

魔叔杨官璘

葛万里

在广东棋界,人们都喜欢叫杨官璘为魔叔。据说这一称谓源于他的江湖名号——“混世魔王。虽说这一名头听起来欠雅,但熟悉杨老的人都说,这其中的字,真正道出了他平生律己律人、一丝不苟的鲜明个性。


                                                                                                        
特别讲原则

我和杨老交往不多,但与他的第一次接触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在1995年春季,刚创刊不久的《羊城体育报》准备在广州农讲所广场搞一次大型征订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请象棋和围棋名手车轮应众。象棋的人选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本报棋版的特约撰稿人杨官璘。 

  为征得他的同意,头天晚上我致电杨老。没想到当我刚把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讲清楚后,话筒那头传来一句清楚了便嘎然而止。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甚至连平常再见之类的客套话都没有。杨老如此有悖常情,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记得我拿着话筒愣了半天都没转过弯来,还一度疑心自己是不是讲错了话,得罪了杨老。然而细细地检讨了一遍,总共也就那么几句官话,焉有出错之理?

  第二天下午,就在我们说好的时间,杨老不早也不迟准时来到了征订点。甫一见面,杨老头顶炎日,腋下却夹着一把雨伞的形象,马上令我对他有悖常情的个性又有了眼见的认识。据说这是杨老的习惯,出门必带雨伞。由此也反映出他一贯严谨的作风。

  车轮应众开始,杨老鲜明的个性再一次使我大开眼界。照事先说好的赛规,杨老只摆六盘棋,但当回想和这位弈林泰斗过招的棋迷实在太多,于是有人提出能不能多摆两盘。还没等我上前征询他的意见,杨老便很坚决地拒绝了。当然,这本也无可非议,下多了毕竟要费神,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至今都难以理解。原来按比赛规定,一律是由杨老执红先行,那些上阵挑战的棋迷,本来就是些乌合之众,并非有准备的绿林好手,不少人仅一会儿功夫便让杨老杀得大败。于是阵中有一棋迷恳求,让他拿红棋再下一盘。按常理,杨官璘乃堂堂的特级大师,而且那个人的棋力他也清楚,不要说让先,让一匹马恐怕也不在话下,但杨老依然不允。当时我记得那位棋迷为此还和杨老争论了起来。他说:您是鼎鼎大名的特级大师,全国冠军,怎么还会在乎让我一先?杨老不急不温,很客气也很耐心地解释道:这个是规则呀,说好了就不好违反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听闻杨老很讲原则,但看着棋迷一脸失望的表情,心里实在难以认同他这几乎是不近人情的原则性。

  后来有一天,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吕钦。吕钦说,杨老就是这样的人,特别地守原则,他给我说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棋队出外比赛,说好下午2点乘车出发。2点刚到,担任主教练的杨老便叫发车,其时还差一名队员未到。有人从车窗里看见,那名队员已在近处,正往这边赶。于是大家建议稍等片刻,等那位迟到者。孰知杨老执意不肯,称时间已过,责任自负,坚持让司机开车。

关于杨老之讲原则,在省棋队中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有一天下午棋队开会,领队说好5点前结束,但到了 515分,领队的总结还未讲完。杨老两次提醒均告无效后,便站起身,不客气地说:对不起,已到了规定锻炼身体的时间,恕我不奉陪。然后转身招呼蔡福如:走,我们打乒乓球去。弄得当时主持会议的领导十分尴尬。

形象在升华

 杨官璘之,不仅是其精湛棋艺、铁面原则的反映,还体现在他一丝不苟、用心挚爱的敬业态度。半个多世纪以来,杨老矢志不渝,对棋艺执着追求的着魔程度,在棋界有口皆碑。有一个场面,至今我回想起来仍感动不已。那是97五羊杯赛的前一天,与杨老相儒而沫的老伴儿不幸过世。第二天晚上比赛开始,在台后观战拆棋的数位棋人,都以为杨老今届会破例不来参加他们研究的行列了。然而,开赛不久,杨老仿如大病初愈的身子便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座的所有人,见此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起身让座。担任比赛裁判长的陈松顺上前紧紧握住杨老的手,两位棋坛元戎默然相对。就在这无言时刻,魔叔的形象顿时在我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杨官璘之,不仅是其精湛棋艺、铁面原则的反映,还体现在他一丝不苟、用心挚爱的敬业态度。半个多世纪以来,杨老矢志不渝,对棋艺执着追求的着魔程度,在棋界有口皆碑。有一个场面,至今我回想起来仍感动不已。那是97五羊杯赛的前一天,与杨老相儒而沫的老伴儿不幸过世。第二天晚上比赛开始,在台后观战拆棋的数位棋人,都以为杨老今届会破例不来参加他们研究的行列了。然而,开赛不久,杨老仿如大病初愈的身子便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在座的所有人,见此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起身让座。担任比赛裁判长的陈松顺上前紧紧握住杨老的手,两位棋坛元戎默然相对。就在这无言时刻,魔叔的形象顿时在我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有段威水史

以杨官璘如此铁的性格,似乎很难使人相信,他竟会与浪漫的小提琴有缘。然而现实中的杨老,不但十分喜爱小提琴曲,而且还能拉能唱。1980年在澳门举行的亚洲象棋锦标赛,作为中国队领队的杨老,在闭幕式上代表中国队上台表演,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一江春水向东流,赢得了满堂喝彩声。杨老告诉我,现在每天晚上他都坚持拉上一段儿,边拉边唱,自娱自乐。虽说当年练琴时,有位小提琴老师批评我基本功不够扎实,但我的小提琴独奏沂蒙颂,却一直是棋队的保留节目。提到这里,杨老的语气透出了自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9 12:29:41编辑过]
9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1:47:00

驰骋棋坛半世纪 八旬传艺故乡行

    1956年12月,一项千年棋史上空前的全国赛在北京举行,三十名棋手经过精挑细选,代表三十个城市参赛。此时棋手们的称谓是象棋运动员,预示着象棋将从街头小摊而走向大会堂。15日至27日的两周比赛,杨官璘以精细的功夫和技艺,初赛取得小组第一后进入复赛。复赛分三组,取前二名,杨再以小组第一进入决赛。参加决赛的有何顺安、侯玉山、王嘉良、李义庭、刘忆慈和杨官璘共六人,采用分光两局循环制,以决出冠、亚、季军和四、五、六名。首仗杨对刘,以一胜一平得三分取胜。次对何,又以一胜一平得三分取胜。三战俟,杨又以精巧的技艺和宽广的棋路而胜,成绩也是一胜一平得三分。尽管第四局对王时,为王的“飞刀”所中,失了一分,但第五轮时,杨仍弈出了水平,击败了小神童李义庭。杨官璘夺得了冠军,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也为南粤人们争了一口气。

    之后的1957、1958年全国棋赛,杨又二次夺冠,1962年再夺第一(和胡荣华并列),杨官璘终于成了新中国最早的象棋顶尖人物!

    杨官璘驰骋棋坛50余年,担任过《象棋》月刊的主编,广东省象棋队的教练,广东省政协委员,棋艺著作有《中国象棋谱》等多种,杨还有特级大师、国际特级大师的称号。

    身在棋坛不忘故乡。杨官璘多次回乡传道授艺。去年凤岗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并举行杨官璘杯象棋大赛暨杨官璘象棋馆落成,八十多岁的杨老不顾身体不适,回到家乡,并与象棋爱好者切磋技艺,去年国庆期间,凤岗镇还举办了“杨官璘杯”象棋公开赛,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区的棋手,其中不乏甲级劲旅广东、湖北、浙江、北京几乎原班人马,共138人参赛,其中国际特级大师两人(香港的赵汝权、翁德强),国家特级大师三人(庄玉庭、郑一泓、陈丽淳),国家大师16人,高手云集,一展身手。杨老还特意回乡坚持全程在赛场观战,分析战况。

    凤岗以一个区区小镇能举办如此以象棋大师命名的全国象棋大赛,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不仅充分体现了“魔叔”杨官璘的“棋王”魅力,更体现了莞邑大地这个英雄辈出的地方所诞生的儿女,无论走多远,都依然满怀一颗报国爱家的心。

----------------------------------------------------------------------------------------------

广东东莞凤岗镇建设杨官璘象棋广场

  中新广东网918日电 (李映民
   
尧春华) “广场内绿树成荫,棋盘前座无虚席,下棋者凝神深思,观棋人微笑不语,鹤发老人悠然自得,蓬头稚子乐在其中。记者今天从象棋大师杨官璘的故乡广东东莞市凤岗镇获悉,该镇正式开工建设集休闲、观赏、娱乐于一身的杨官璘象棋广场。

 

  据了解,象棋广场坐落于镇文化广场北侧,它投资四百三十多万元,占地面积四千五百多平方米,广场内将建杨官璘人物雕塑和杨官璘主题雕塑,五十多张大型象棋擂台桌及十多个象棋景观座凳等设施,预计今年十一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凤岗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杨官璘象棋广场中央将用当年棋魔曾破解过的经典残局为背景,中心两侧修建二个雕塑,其中一个为高三点六八米的杨官璘人物雕塑,另一个是长十二米、宽一点六米、高五米的杨官璘主题雕塑。而广场四周的休闲绿地及树木之间,加装石台凳和五十多个石棋盘,可同时满足一百多位象棋爱好者博弈娱乐。
   

  据了解,杨官璘象棋广场建成后,将成为凤岗每两年一届的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赛场。象棋广场内还将建有专业的象棋练习场,并引进各类象棋培训班,日后可作为东莞市东南区域一个象棋培训基地。
   

  杨官璘象棋广场主要以雕塑、图片、实物展览等方式向游人再现杨官璘的生平。杨官璘五十年代初曾在上海设擂百日,共弈棋八百余盘,仅和棋一盘,其余皆胜,由此得棋魔之名。而鏖战华东三虎、力克七省棋王等让凤岗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是出于当时。
   

  据了解,杨官璘是新中国首位全国象棋总冠军,这个在棋坛上被誉为的男人,当年原是塘沥村一名小小的放牛娃。杨官璘至今在凤岗也是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因此象棋广场将以再现他的奋斗历程作为主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9 11:54:45编辑过]
10楼
蕃茄脸儿红 发表于:2007/12/19 13:11:00

关于如何下棋----杨官璘


    
象棋是一种充满斗争性和辩证法的训练人们思考能力的艺术,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随着我国文化体育的日益发展,棋艺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要求普及,跟着也要求提高,"但是,对于一个象棋爱好者或者棋手来说,怎样才能较快的提高棋艺水平呢?这就成为许多象棋爱好者需要解决的课题.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主项和副项


    
象棋技术大致上可以分全盘对弈,让子局对弈,布局,中居,实用残局,排局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研究的时候应该以哪一项为主呢?这是需要明确的。

  在旧社会里,有些人专门以让双马来取胜棋艺术较差的人,并且把让双马局当成一种秘密.因此,在这些人看来,让双马局是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又有些人喜欢研究排局,很少下全盘对弈,认为排局对弈的杀法比全盘对弈的杀法还要精彩,很值的欣赏,于是排局也就成为了这些人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象棋比赛是以全盘对弈为准则的,大多数的象棋爱好者都是要求提高全盘的功力的.所以,研究全盘对弈,应作为主要的项目(以下简称"主项").其余则可成为辅助项目(简称"辅项").主项与辅项的关系如何呢?总的说来,一个棋手必须具备全面的全盘对弈功力.然而,全盘对弈功力是有多种因素构成的.让子对弈,布局构思,中局对杀,残局运筹以及排局研究等等.都是提高全盘功力所不可缺少的.以牌局来说,它的形势是实战所不能弈成的.但是它那些运子取势和解杀还杀的技巧,对于实战有参考价值.例如以<<七星聚义>>排局来说,通过研究,可以学习车兵和车卒的互相牵制技巧,并且吸收下来,也能充实全盘对弈的能力。

     关于让双马的对弈,多数是高低手的对弈.让方因为少双马,就需要采取快速的进攻和避免同等的兑子.被让方则相反,主要是先守后攻和巧妙的兑子,或者以持久战来造成多子的优势.总之,这种全盘对弈的战略战术,可以给全盘对弈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全盘对弈中兑去双马的时候.如果熟悉双马局的话.对于双车双炮的运用,总有帮助。

    在提高全盘对弈功力的过程中,常常会在某一方面出现主要薄弱环节,影响着全盘对弈功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克服这个薄弱环节.也就成为棋手在某个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克服了一个薄弱环节,又可能出现另外一个薄弱环节.棋手要及时发现它,并努力克服.全盘对弈的功力就是在不断的克服薄弱环节的过程中提高的.全盘对弈,大致上分为开局,中局,残局等三个阶段,一般来说,这些参考资料都可以在棋书里找到.尤其是布局和实用残局更多.关于实用残局,特别是例杀例和的残局,基本上都是棋手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有许多局势已成定势.研究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从而加深印象,记住基本的变化;同时,还要理解它的要领,即胜和和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有利于触类旁通和扩大它的范围。

    研究布局,当然也可以参考棋谱里的资料,但布局和实用残局不同,随着时代的前进,象棋也在不断地发展。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目前的各种布局,已经比过去有了很大家的进步,有些布局在以往看来,是先进的,但现在便不一定是先进了。
    
对弈时采取何种布局,常常因人而异。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布局,即使是同一对手,也不宜一成不变。在上次对弈中这种布局取得了优势,在下次对弈时若再采取这种布局,就不一定能占优势,因为对方也在研究对策。所以,没有什么绝对“ 先进的布局,各种布局的优劣都是相对的。因时因人而起变化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不去研究前人和别人的布局:只是在研究的时候,要着眼于创新,要分析运子的度数是否严密,有无迁就的着法,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注意能否符合实战的问题。
中局变化最复杂,不易掌握其规律,随也可以参阅棋谱的资料,但实战中所弈成的形势,却住住为棋谱所不及备载。谱不可以尽弈之变,法不可以尽战之奇。关键在于棋手本身的功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既要临危不乱,有不轻敌麻痹,始终认真对待,审时度势,随时做成正确的判断,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全盘对弈,是衡量棋艺高低的标准。毛主席教导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研究布局、中局和实用残局,都是为了提高全盘对弈的水平。人们必须经过许多的全盘对弈,将所学的理论反复检验,才会升堂入室。别人的对局,特别的名手对局,很有参考价值,必须多加研究。我们只要细心的去分析这些对局,就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实战的东西虽然实用,但是如布局中的平稳,中局时候的互缠,残局阶段的略优等,却容易使人烦闷。所以,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钻研,精入细微,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提高实战的功力。
       

    读谱问题


    
学习棋谱是提高象棋水平的一种办法,如果不学习棋谱,减少从这方面吸取别人的经验,只进行临场对弈和单靠个人的努力,那么,棋艺的进步必然比较慢,同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当然,阅读棋谱如果是走马看花,不深入研究,作用是不大的,又何况象棋艺术仍在不断地提高呢!事实证明,过去算是最好的棋谱,今天看来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因此,我们阅读棋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它的优缺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批判地吸取。


    
学习棋谱要注意些什么呢


1
。除了精读着法之外,还要研究它的注解和结论。如阅读布局,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借以验证。例如,棋谱里说黑方先手,红方后手,但如果红方不这样走,改成其他的着法,能否反先?又例如棋谱的结论说黑方优势,那是得子得先的;对于优势说来当然不成问题,但红方的子力却比较多而又说黑方优势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当时的局势来分析各子位置的作用和子力轻重比较等,以证实这个结论,或否认这个结论。同时,最好把阅读的布局在实战中反复试用,以便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阅读中局,应该注意弃子入局,兑子抢先、运子取势等。首先把棋谱的着法记熟,作为基本材料,然后依据棋图的形式进一步要求发展。例如阅读棋谱里的弃子入局。可以排演其他的假象,来增加知识,试探在类似的情况下能否适用。有例如经过兑子之后,子力似乎相等了,但是兵种尚有区别,这样,就应该进一步去研究。以剩下马炮双兵士相全对双炮双卒士象全来说,虽然局势暂时平稳;但由于马炮比双炮容易配合成势,所以应该分析马炮方能否抢到先手的问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这时候的马炮方是比较便宜的。

3。阅读实用残局和排局,有一个共同的方式,起初不看棋谱的着法,全由自己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结论和棋谱比较,看谁正确。遇到简单的残局,还可以不走动棋了;只凭心里计算,对于深奥的餐具,如果按自己的水平还不能理解时,就要进行动子,并在临场对弃中不断地孝验。

   初级象棋水平与 临场对弈
象棋水平,很难具体的华清界限,大概比全国水平的棋手相差一马至两马的,算是中级水平,相差两马以下者,都是初级水平了,初级象棋水平的功力,一般说来比较容易进步,学习范围也比较广泛,不论是开、中、残局(包括实用残局和排局),以及全盘战术、让子局等,都适合研究。过去有些人着重研究残局,或布局和全盘战术等,结果对提高棋艺都有一定的帮助。不过,总的来说,不能离开临场对弈,例如研究实用残局车马士对车双士或江湖排局《七星聚义》,本来也可以不看棋谱的着法,先由自己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结论和棋谱比较,看谁正确。可是由于只有初级水平,基本功很差,就会形成力不从心,不但不能研究出正确的着法,甚至只能一般地阅读棋谱,还未能在临场应用。所以,初级象棋水平的人,必须以临场对弈为主,以便通过实战,来总结经验,然后再实战再总结,循环往复,把经验积累起来,对提高棋艺才有较大的帮助。


    
中级象棋水平与发展方向


    
具有中级象棋水平的爱好者,对象棋下过不少工夫,有基础的知识,在一个地区或单位里,也算象棋高手了。再这个基础上,可以再经过勤学苦练,不断提高。下面提出两个学习的方法:

1记棋。这是一种基本技术,无论是总结对局,或研究开、中、残局,都必须能做到记棋事实证明,下完棋之后,进行复盘,分析优缺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提高象棋水平的有效的办法,也是棋手的必经阶段。如果不能记棋,不能把双方的着法完全记下来,则以后便很难分析,所以,对记棋的技术不能忽视;在平时的对弈中,需要经常练习。练习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双方每走一步棋,就立刻用笔记下来,至对局结束为止。

    另一种也叫默棋是在实战的时候,不记录着法,全靠心里记住,待弈完之后,才由自已复盘。这样,起初可能不容易着法全部记住,但是只要平时多练习,就可以逐渐多记了。至能够将全部的着法摆出来,先后着都没调错,就算可以默棋了。


2.'
拆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练习,不但中级象棋水平要重视,就是高级象棋水平也需要重视;因为总结经验和创新战术,都要通过拆棋来进行。一般是和别人对弈后,不论胜负,均进行复盘,以寻求着法的优劣的关键所在,包括胜利中找出差距,失败中找寻优点。例如在已方本应输棋的时候,对方恰巧出现了错着,构成自杀死局。它有如打乒乓球一样,给对方迫起了一个网前高球,对方却将球拍出界外,因而造成自已的胜利。但是这样取胜,不是发挥水平得来的,因此也暴露了自己技术方面的许多缺点。而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拆棋的练习,并且抱着客观的态度,才能找出胜败的根本原因。

    高级象棋水平与虚心好学
一个高水平棋手的成长,除了勤学苦练,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外,还因为能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临场对弈是吸取别人经验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技术上的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提高的效果。为了达到广泛的交流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走群众路线。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我们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多下棋,把群众的经验吸收下来,以充实自己的工夫。


    
以公开挂盘的挂大棋盘的比赛来说,棋的的水平虽然比较高,但是有不少的工农兵观众在对局过程中的某个地方,比棋手看的准确的:所以在比赛之后,观众们提出不同着法意见时,应该虚心接受,毛主席,教导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有些意见是片面的,也应该虚心考虑,留做参考,或者抱者互相学习的态度来共同研究,而加以解释。

    达到高级象棋水平的棋手,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实战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经过反复验证,逐步达到更完善和正确。在实战过程中,如果双方的功力相当而又弈成紧张局势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出现错漏了。所以,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错漏在前,则不应悔之以后,因为临场后悔,无济于事,容易影响自己的情绪而降低水平。
创造新战术,是棋手们的重要课题,值得每一个象棋爱好者注意。新战术问题,有的是综合集体的意见,经过整理,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出新着而成,每一个新战术的成功,都必然经过曲折和复杂的斗争,是对棋手的一一种考验。所以,坚持革命创新,不只是加强技术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树立为革命下棋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
中局对攻而又双方混战,是最难算棋的阶段,因为他虚虚实实比较多,容易使人迷惑,往往一着之差,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联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对全局无意义的一着。下棋如此,战争也是如此。

    所以,下棋的时候需要全盘计算,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但是,怎样做到掌握全盘的局势呢?除了多拆棋和吸取前人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经过前百盘的对弈,认真地总结经验,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然后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这样循环住复,以至无穷,才能较好地掌握全盘的局势。
     

         战略与战术

    战略在对局中起着重大作用。它的主要内穷,包括了全局的作战计划和局部的阶段性的作战疾患。在指定计划时,不但要估计双方水平,同时要估计人的因素,即精神力量,有了正确的战略,还有有适当的战术,才能达到战略的目的,战术,是为了实现战略意图遥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为了解决个别的战斗问题,象棋战术的采取和战略意图有密切的关系,不应该孤立了看待,局部利益应该服从全局利益。
   
    
一般说来。在对局中如果采用平稳的策略,稳扎稳打,较难输棋,可是也很难取胜;如果采取对攻策略,则赢棋的机会较多,但 也容易失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式来决定了,假如自己很想赢,却有不敢展开攻势,形举棋不定的话,这就是战略与战术的自相矛盾,是对弈者所顾嫉的,至于着法的算度方面,人体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算度深长而着法一般:一种是算度简短着法却比较高明。因此象棋界曾有这样的谚语:深能克高,高亦能克深说明了这两种风格,各有长处短处。

    常见棋手们在对弈之前,预先在布局方面作一番细致的准备,然后在临场对弈中根据不同的对手拿出来应用。一般来说,能够以自己擅长的布局,百却是对方不熟练的布局,向对方进攻的话,是比较理想的,这就是以已之长攻彼之短。但有时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也会遭到不利的,或者相反用了自已的短处反获成功,这是甚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自己的所长正碰着对方的更长,或者自己的短处却是对方的更短处的缘故,所以,在没有开始之前,了解对手的底细,知已知彼是相当重要的。

    要下好象棋,不能单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否则,就会变成教条,公式化。应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随机应变和具有过硬的本领。

     勤学苦练  戒骄戒躁


    解放前学下象棋,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一般说来都进步较慢。现在,我们学习的条件比解放前好的多了,加上主观努力,就能较快地进步。有些的平时下的功夫不多,只想靠别人的帮助,以求的亏达到高水平,这样是往往不能达到目的的。因而失去了信心。同样的,只凭自己狭隘的经验,不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也是不能很快提高棋艺水平的,总之,下棋也必须以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为指导,胜不骄,败不馁,始终充满信心,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锻炼,才能不断提高技艺水平。
   
    
总起来说,所学的知识,还要经过检验,才能说明有多少收获,所谓经过检验,就是将平时学到的知识,如某种局势均,在对弈时能象百川汇海一样,汇集到临场上来,在棋盘里活跃起来,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这里介绍一些下棋的基本知识,给初学者参考。

解放前学下象棋,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一般说来都进步较慢。现在,我们学习的条件比解放前好的多了,加上主观努力,就能较快地进步。有些的平时下的功夫不多,只想靠别人的帮助,以求的亏达到高水平,这样是往往不能达到目的的。因而失去了信心。同样的,只凭自己狭隘的经验,不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也是不能很快提高棋艺水平的,总之,下棋也必须以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为指导,胜不骄,败不馁,始终充满信心,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锻炼,才能不断提高技艺水平。
   
    
总起来说,所学的知识,还要经过检验,才能说明有多少收获,所谓经过检验,就是将平时学到的知识,如某种局势均,在对弈时能象百川汇海一样,汇集到临场上来,在棋盘里活跃起来,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这里介绍一些下棋的基本知识,给初学者参考。

-------------------------《弈林新编》,1977年第一版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2343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