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璘家乡专设网址,关注泰斗请登凤岗
一代宗师、象棋泰斗杨官璘先生,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凤岗镇。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象棋国家级教练员。1956年杨官璘获得首届全国象棋赛的冠军宝座,成为第一位全国冠军,1957年杨官璘再次获得全国冠军。1958年获得全国第三名。1959年获得第一届全运会象棋赛冠军,又是一个新的第一,1962年再次获全国冠军,1977年代表广东队首次夺得全国象棋团体冠军,1980年、1981年、1982年获全国团体冠军,1987年获得六运会象棋赛金牌,同期获得“健力士杯”冠军。1999年杨官璘以不败战绩捧走“元老杯”成了名符其实的棋坛老元戎。84年开始从事教练员工作,培养后进棋手,出专辑、写棋书,为广东象棋队后继有人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官璘先生人称“魔叔”,是因为他那水滴石穿的残局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由于杨官璘先生在国际、国内象棋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和对象棋界的杰出贡献,杨官璘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笔者昨天刚刚从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归来,碰巧遇见杨官璘先生的家乡——东莞市凤岗镇党委、政府派人到医院看望,并送来慰问金。
据悉,凤岗镇第一次先慰问3000元、第二次又慰问5000元,昨天下午东莞市凤岗镇党委,又再次派镇领导张永雄委员和凤岗镇宣教办冯琼辉主任,专程前来慰问,并送上慰问金高达20000元。张永雄委员和冯琼辉主任告诉我,作为“象棋泰斗” 杨官璘老先生的家乡凤岗镇,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帮助杨官璘老先生渡过难关,杨官璘老先生如果经济上有困难,我们一定会全力帮助和支持!
据了解,今年10月以来,杨官璘老先生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家人多次催促求医,但杨官璘老先生一直以小病为由,加上9月份手部摔伤,希望身体好些后再去看医生,因此病情一直拖延,等到医院检查时,病情已到了晚期。
东莞市凤岗镇党委和镇政府,先后举办过二次以杨官璘命名的“杨官璘杯”中国象棋公开比赛,还专设了“杨官璘象棋馆”。目前特别开通电子邮箱和网站专栏,热忱欢迎关心杨官璘先生的棋友棋迷们!
登陆东莞市凤岗网www.fenggang.gov.cn。
慰问杨官璘老先生的请留言yangguanlin1925@163.com。
从昨天获知“棋坛泰斗”杨官璘先生得重病,今天中午又奔赴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望着前辈杨官璘先生身患重病,尤其是我们不忍心看着杨官璘先生的病重,更无法和杨官璘先生沟通。杨官璘先生作为中国象棋一代宗师、富有传奇色彩的象棋泰山北斗,他是国家级的“象棋国宝”,他有他的单位、有他的学生、有他的棋界朋友,尤其是有他的家乡——东莞市凤岗镇领导和父老乡亲们的鼎力相助……,他应该真的是不需要棋迷们的经济资助,这一点杨官璘先生的家人一再告诉我,谢谢全国棋界朋友,并委托我向棋界朋友、棋友棋迷问好!
自从杨官璘先生
今天下午,我多次请教杨官璘先生的大儿子杨健明先生,你现在最需要我们棋迷们做些什么呢?杨健明先生告诉我,“请求并希望尽可能的多一点祝福爸爸”!“我们全家期望爸爸的生命能延长一些”!“能完成爸爸未能完成的事业(多写纪念意义的文章、回忆录、棋谱棋评等)”!
特别是杨官璘老先生的家乡——东莞市凤岗镇今天还专门设置了有关慰问杨官璘先生的联络方式如下:
东莞市凤岗镇开通慰问杨官璘先生的电子邮箱yangguanlin1925@163.com;
东莞市凤岗镇开通慰问杨官璘先生网站专栏为, www.fenggang.gov.cn。
“棋品就是人品,人品就是做人”,学习泰斗棋品,学习官璘为人。
衷心祝愿杨官璘老先生能渡过难关、能尽快康复!
走进杨官璘象棋馆
杨官璘,新中国第一位象棋特级大师。中国象棋一代宗师,正是从东莞风岗走向全国的,为了纪念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象棋泰山北斗,杨官璘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特意以他的名义建了一座杨官璘象棋馆。
杨官璘象棋馆座落在环境优美的东莞风岗体育馆内,2006年5月10日全国象棋甲级联赛东莞赛区的比赛已经在这里拉开了战幕。
走进高大气派的体育馆,穿过现代化的室内灯光篮球场,杨官璘象棋馆赫然映入眼帘。在现代体育场馆中,设备尖端,装饰一流的不少,但把现代化竞技运动与传统体育项目,如此紧密地“连”在一起,并不多见。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个是百多英尺的空阔开地,一个是一尺见方的小小棋盘,看似风格迥异,但二者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彰显出一种王者争锋,舍我其谁的霸气。
走进杨官璘象棋馆,首先看到的是正门上方一块黑色的门阁木匾,苍绿色的“杨官璘象棋馆”六个大字写得潇洒写意,如同棋馆带给人的初次印象,在恬静和淡然中透露着一份了悟世事的超脱和睿智。推开房门,馆内的整体色调以褚红和古黄为主,配上深褐色的棋桌和棋盘,一种庄重肃穆、古朴典雅的感觉油然而生。此外,假山流水、古瓶编钟、翠竹绿叶点缀于馆内,更使棋馆添得几分古色古香。试想,人们置身其中,沉浸棋中秘诀,啜一口清茶,抚一抚头发,窗外云谈风清,万种人间风情,唯解象棋真奥,该是人生一种多么的享受啊!。
5月10日下午,杨官璘象棋馆内热闹非几,全国象甲联赛东莞赛区,第三场(即广东第一个主场)的比赛,就在这里拉开了战幕。(广东东莞日报队)的主将吕钦、许银川、李鸿嘉、庄玉庭来了,客队(厦门港务集团队)的主将汪洋、苗永鹏、郑一泓、郭福人来了,主队和客队的领队、教练来了,杨官璘老先生来了,各有关的领导和嘉宾来了,蔡福如和陈松顺两位老先生(象棋大师)还主动在体育馆内,讲起了本次比赛的精彩棋局。尽管象甲联赛主队和客队肯定会有胜负,但是杨官璘象棋馆内外却成了棋艺交流、增进友谊的欢聚舞台。
象棋文化,博大精深,展示着中华民族奋斗史;象棋精神,就是锲而不舍的拚搏、奉献之精神;象棋之美,美在静中之动态,于无声处听惊雷。
今天,科学技术发展已超出人们的想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人所共求的目标,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竞争空前激烈,在忧烦的时候,我们何不放飞一下自已的心灵,用下棋来作心中的渲泄。找一处清静之地,在这里休憩、观赏景致,使身心得以松弛,在无拘无碍中,将功名利禄全抛开,咫尺枰上短兵接,较量智勇、快意恩仇。在一次次弈斗中增长着我们的才识与经验,在一次次探索里绚烂着我们的心灵花园。云深海阔,山重水复,神游棋趣,天上人间!
杨官璘象棋馆千秋功业,必将载入中华史册!
(小猴子的原创文章,2006年5月11日于深圳)
杨官璘赞
作者:YZP
一位哲人说过: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历史。
过去是什么?
过去,中国象坛有个杨官璘时代;
过去,有很多关于杨官璘的故事。
八十一年前的过去,
一个后来被人称为象棋一代宗师的婴儿,
在南粤一个普通农家呱呱坠地;
六、七十年前的过去,
一个后来被人称为棋坛元戎的少年,
在楚河汉界称雄方圆数十里..…
五、六十年前的过去,
一个后来被人称为棋坛泰斗的青年,
携带着象棋转战中华大地,
鬼斧神工所向披靡,
“无冕之王”的称号不翼而飞。
那是1956年12月某日,
还是这个瘦小的青年,
举起了第一座中国象棋个人冠军奖杯--
中国象棋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五十年前的过去,
还是这个瘦小的青年,
把个人冠军数增加为四次!
像一声声春雷响彻天宇。
三、四十年前的过去……
数不完他编织的光辉岁月,
数不完他留下的闪光足迹……
魔叔、棋坛圣手、棋坛泰斗、棋坛元戎……
一大串称号连同杨官璘的名字--
传遍中国--亚洲--世界,
一传半个多世纪!
“杨官磷”这三个字,
曾经是“象棋最强手”的代名词!
不管在世界各国,
只要是中国象棋最强手,
就会获得该国“杨官璘”的称谓。
“杨官璘”这三个字,
让我更加深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在那峥嵘岁月,
为了生活,为了下棋,
他经历了几多坎坷几多风雨。
挑担、卖布、做裁缝、摆棋摊……
尽是不堪回首的颠沛流离……
伴随的还是那陈旧的棋具和《梅花谱》、《橘中秘》。
走了千里万里的路啊下了千盘万盘的棋。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棋消得人憔悴……
别人说你的棋之所以炉火纯青,
是因为你有了先天才智;
你却说:“我并不聪明,靠的是笨功夫…...”
从你身上我终于感悟:
为什么穿山甲能洞穿横亘的山,
是因为它奋斗不止……
在你看来,
每一个棋盘都是广袤的大地充满生机,
每一根线条都是滔滔的江河奔腾不息,
每一个格子都是春天的田野生长希冀,
每一个位置都是不灭的灯塔点燃智慧。
谁能忘记,
当一位棋友在他乡用完盘缠无力回乡--
在极度彷徨焦虑之际,
是你走上街头举行棋赛,
把募捐到的一点钱送到棋友的怀里……
棋友的眼睛在诉说--
不是用漂亮的词语而是滚烫的泪滴!
而你的目光却是这样回答:
谁让你和我一样酷爱象棋?
谁让你和我一样漂泊他乡?
谁让你和我一样穷困拮据?
苦藤相依又何必分为我和你?
虽然你曾经辉煌无比,
但从来不屑于名利地位,
像红梅傲冰雪、荷花出淤泥。
勤劳、质朴、慈祥、和蔼……
德高望重、两袖清风、德艺双馨、高风亮节、
所有这些词语都适合献给你。
即使不再驰骋疆场,
你也夜以继日地精研棋艺,
皓首穷经把成果奉献于世。
为了春天的象棋更加繁荣,
为了象棋的春天更加美丽,
那样执着,那样无私……
我漫步在沧海边,
那深广的海让我想起了你;
我伫立在榕树下,
那深长的根让我想起了你;
我端坐在蜡炬旁,
那不息的焰让我想起了你。
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
心血而今收笔底,可从一卷识楸抨。
杨官磷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有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
为什么说杨官磷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第一,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上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不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而已!
扫荡群雄 保持不败
第二个更大的“奇迹”是,以往的象棋名手虽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能保持不败的纪录。原来象棋之道,相生相克,各家各派,出手不同,甲能胜乙,乙能胜丙,甲却未必能胜丙。例如以前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和卢辉公私对弈,每战皆胜,但却在公开赛中,惨败于董文渊。但董文渊却又从未胜过卢辉一局。因此要评论一流名手的等第,实在很难。过去的国手也只是在总的成绩上超迈群雄,而并非能扫荡群雄的。
可是杨官磷自一九五一年成名以后,遍游南北,大小数千战,与各方名手角逐,从未失败,真可说是所向无敌,战绩辉煌。而且古代的国手,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地方割据,或因保名避战,很少能与国中所有高手一一较量的。而大陆今日,南北一家,各方名手,此来彼往,杨官磷和国中有名气的棋人,几乎都对过局。所以杨官磷之称为国手,才是真正的国手,他的境遇,也是过去的国手所梦想不到的。
锋芒不露 大智若愚
杨官磷是广东东莞人,拙于言辞,长于思考,从外表看来,他像诚朴的“乡下人”,智慧的光芒,并不炫露;但他却正是“大智若愚”,以朴实无华的作风,潜心研究,一步一步走到了光辉的顶点。
他是一个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欢下棋,常和乡人对弈,年纪很轻,就获得了“东莞棋王”的称号。可是,东莞棋风虽盛,到底缺乏一流好手,那时他自己也不知道,若拿全国性的象棋水平做标准,他自己能达到什么境界。
正是因此,他不满足于只作一个县份的棋王,于是兴起了“问鼎中原”之念,像古代传说中的武师,技成之后就背起黄包袱游学四方,江湖较技,以求精益求精。他背的“黄包袱”是楸枰三十二子,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广州。
广州在近二三十年中,是全国象棋水准最高的城市,其中藏龙卧虎,能者颇多。他初出茅庐,自然还未能登峰造极,因此和名手对弈,初期还是负多胜少。但广州的棋坛老将,“华南四大天王”中硕果仅存的卢辉,已经看出了他的天才,当时就对人说:“杨君的棋艺,现在虽逊于我,但将来一定超越老夫。”卢老前辈的话,现在是完全说中了。
击败卢李 奠定地位
一九五零年,香港举办港、穗,澳三角象棋赛,他从东莞出来参加,那时他的棋艺虽已有了提高,但和第一流名手的功力,距离尚远,在象棋圈里,也还没有什么声名。他感到天才必须辅以学力,无师必须觅师,他所觅的“师”乃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棋谱。他在香港这段期间,曾闭门修炼,排拆古今名谱,研究高手对局,终于豁然贯通,而且修正了不少古谱的错误。这时他功力大进,已跻进一流之列了。就在那年,香港的象棋会举办了一次会员赛,他击败卢辉的高足李志海而获得了冠军,自此奠定了他在棋坛的地位。
可是他在香港那段期间,却又是最郁郁不得志的时期。他的好友王兰友曾叙述他那段时期的生活道:“在香港靠象棋吃饭实在不易,他没有圆滑的交际本领,又没有那些有钱有闲的人在后面捧场,尽管他棋下得好,但找口饭吃,有时也成问题。于是他穷了,三番五次的,想在修顿球场摆棋摊来找生活。”在香港修顿球场的棋摊,那是失意的职业棋人的“出路”,做的是五角一元的“生意”,有时还要喝西北风。生活是够悲惨的。幸好,他的天才不该被这样埋没,朋友们告诉他在大陆艺人受到优待的事实,告诉他凡有一技之长都有发展的事实,于是他辞别了香港,回到了他那古老的但又是年轻的国家,在新的社会中,将他的棋艺献给大众。现在他周游南北,在各大城市公开表演,所至都受欢迎。他不但不用忧虑生活,而且获得以前棋人所不能获得的尊重。
南黄北周 冶成国手
他是一九五一年回到广州的,回去后不久就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华南区际赛,荣获冠军。第二年和华南另一名手陈松顺联袂北上,与上海、汉口、北京各地名手较量,从未输过一局,震惊了整个棋国。棋坛好手都认为他的棋艺,超妙稳健,两俱有之,已熔“南黄北周”(黄松轩与周德裕)于一炉,而且有凌驾之势。
杨官磷登上国手的宝座,这不是容易的,大陆的高手很多,每人都有看家本领,要保持不败纪录,那非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而且得通晓各家各派之长。有如唐代的玄奘大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讲经论道,折服全印高僧,非但要精通大乘佛法,而且得熟习七十二派小乘诸宗一样。
杨官磷的辉煌战史,纸不胜书,这里只举出他几次重要的战役,也可看到他的惊人技业,和成功之不易幸至。
几番猛战 名传遐迩
一、三败陈松顺。陈松顺是华南“棋怪”钟珍的首徒,钟珍的棋阴险毒辣是出了名的。当年“华南四大天王”之首的黄松轩以中炮夹马、大刀阔斧的攻势见长,但一对钟珍,却毫无办法(据说新式象棋开局法中,屏风马对当头炮的炮二进一抵御攻方过河车的着法,便是钟珍首创的)。陈松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深沉善变,尽得师门心法,而绵密精炼更胜乃师。陈在抗战期间,走遍湘、桂、黔、滇,未逢敌手,又曾参加穗、港、澳埠际赛,获个人长胜将军。解放后,远游上海、南京,亦所至告捷。当时杨官磷也正是北征载誉归来,于是在一九五三年夏,两雄相遇,在广州岭南文物宫举行十局大赛,赛程经过,非常紧凑,结果杨官磷胜四负三和三,多胜一局。一九五四年与五五年,杨陈又分别在广州、上海作十局大赛,结果也是杨官磷获胜。
二、击败董文渊与何顺安。董文渊饮誉棋坛二十余年,未满二十岁,即击败当时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震撼棋坛。杨官磷初到香港时,也曾败给董文渊一局。但自一九五二年杨成名之后,杨董先后比赛数十局,都是杨官磷获胜。尤其最近在武汉之战,杨更是大捷,在八局对赛中,董仅胜一局。何顺安是华东一流高手,成名在董文渊之后,但攻杀凌厉,却在董上。他在去冬今春,曾先后打败陈松顺、李义庭、朱剑秋等高手,于是在今夏挟战胜群雄之威,在上海和杨官磷作十局大赛,结果杨五胜五和,又以压倒之势大胜。
七雄之争 一人称霸
三、七雄夺鼎,保持长胜。广州是全国象棋高手最多的城市,今年春岭南文物宫主办“七雄夺鼎赛”。七雄乃:杨官磷、陈松顺、卢辉、袁天成、覃剑秋、朱德源、陈鸿钧,都是棋坛上顶尖儿的人物。结果杨官磷雄据擂台,任由六雄轮流攻打,又保持了不败的纪录,夺得银鼎。
四、战胜李义庭。李义庭是最近两年最突出的棋手,前年在上海棋坛出现时,年方十六岁,就击败朱剑秋、侯玉山,迫和陈松顺、董文渊、何顺安等名手,当时杨官磷和他对弈四局,也是比对成和。今年春他到广州比赛,又击败陈松顺,声名更著,有“棋坛慧星”之称。但最后碰到杨官磷,却以四和二负见败。其后几次公私对弈,也是杨官磷占胜。杨官磷初遇李义庭时,大抵因摸不住对方家数,才被对方战成平手。其后,杨官磷每战都采紧密缠打的对杀战略,李义庭究输在欠缺经验,走对攻局就不是杨官磷的对手了。
阐扬弈艺 大有功劳
除掉这几场重要的战役外,其他名手如谢侠逊(以前有“棋坛总司令”之称)、宝国柱(华东棋坛名宿)、林奕仙(棋坛老将,一九三一年曾代表华东至香港比赛,有“中炮大王”之称)、罗天扬(李义庭之师,湖北名宿)、朱剑秋(与周德裕、董文渊并称“扬州三剑客”)等,也都先后败在杨官磷之手。
杨官磷不但实战的成绩极其辉煌,而且对弈艺的阐扬,也有很大贡献。例如在布局法上创新式五六炮开局法,独成一家;对古谱拆法的错误,如五七炮弃车局、当头炮弃马陷车局等,都有所纠正,详列著法,真可说是“探古人未载之秘,穷古人未得之源”。
论局著书 句句精辟
象棋自印度传入中国,历代演变,而成为今日的中国象棋,在民间流行的普遍,远超于任何娱乐。千余年来,名手辈出,但论成就之大与际遇之佳,杨官磷都是第一人。照中国今日棋风之盛,我们有理由相信“后有来者”,但“后来者”却必须吸取前人的经验,因此对“前无古人”的杨官磷棋艺,实在是每个有志于学象棋的人,都该研究的。所以杨官磷《棋国争雄录》的出版,可说是棋坛的一大喜讯。
在《棋国争雄录》中,杨官磷将他与各方名手的对局,以及其他一流名手的对局,兼收并蓄,集取精英,详加评释,固可供读者揣摩,俾熟习各派大师的著法。是故既可作学习之资,亦可作棋坛文献。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每局之后都附有杨官磷好友王兰友的按语,对于战况经过,赛时气氛,都有极其生动的描述。当其在报上发表时,由于按语是根据每日战情写的,结果如何,当要看“明日分解”。其紧张精彩之处,就有如读武侠小说一样。现在全书出版,读者对每个战役,更可观其全貌,读起来当可更增加兴趣。
(一九五五年十月八日香港)
"棋坛宗师"杨官璘
作者 殷波
(一)前言
在中国象棋史上,杨官璘的功绩是卓著的,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
自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象戏,经历代演变,进而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象棋,在民间广为流传,超出于任何一项娱乐活动。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棋坛上名手辈出,人才济济。他们有的是 "神童",靠聪明和才智取得优异成绩而留名后世;有的潜心苦练,记忆超群,成为一代名家。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了个“弃道冠群伦,北战南征擎将旗,车飞马跃炮如神”的象棋国手杨官璘后,他们俱黯然失色了。
杨官璘的成绩是辉煌的,饮誉海内外。
童年,杨官璘被誉为“乡下棋王”;在大陆,杨官璘是五十年代的棋王;在港、澳,杨官璘被誉为“圣手”;在欧美,杨官璘被称为中国象棋艺术的贝多芬;在东南亚,杨官璘则是象棋高手的象征,泰国有“泰国的杨官磷”,菲律宾有“菲律宾的杨官璘”。总之,谁的象棋下得最好,谁就是“杨官璘”;其他,还有“混世魔王”、“魔叔”、“象棋魔术师”、“棋坛巨匠”、“弈林泰斗”、“棋坛宗师”、“棋坛元戎”等各种称誉,真是数不胜数。
从这些称誉中不难看出,杨官璘在中国棋坛上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人们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面:两个棋迷对弈,下步棋甲方即将绝杀,乙方苦思无解,甲方会洋洋得意的说:“这盘棋你输定了,就是把杨官璘请来也无法挽回败局。”
这足见杨官璘在广大象棋爱好者中的威望如何了。也难怪,凡是能走几着棋的人,谁不知道杨官璘的大名呢?然而,有谁知道在这茫茫棋海里他所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四)初征上海
南国花正艳,祖国换新颜。解放后,于1950年5月回到了广州,开始了崭新的象棋生涯。
羊城广州自清末以来,因名手辈出,棋风甚盛,被认为“象棋城”。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群雄崛起,拥号称尊。仅书上记载的就有“四大天王”、“粤东三凤”、“五虎将”、“十八罗汉”、“通天教主”、“苏家四将”、“十三太保”、“哼哈二将”、“五鼠”、“御猫”等。到了五十年代,象棋活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人们说五羊城是“卧虎藏龙之地,棋王辈出之邦”,这话并不过分。
杨官璘返穗后,凭着超卓的棋艺,如龙吟虎啸。叱咤风云,一扫群雄,在广州棋坛上旗帜高树,独执牛耳。棋迷们称他为“混世魔王”,又简称“魔王”。一些年轻人不便这样称呼,把“王”字改换成“叔”字,称为“魔叔”。
杨官璘称霸广州棋坛后他进而要“兴师”华东了。
1951年8月,正是“秋风虽至暑难消”的初秋季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一辆由广州开往上海的火车,如同一条长龙在斜风细雨里穿行,映进车窗的是茂密的枝头,油绿的田野,斗艳的繁花。茫茫田野笼罩在雨雾里,清晰、水润,如同一帧硕大的美丽画卷。
一位老成持重的年轻人凭窗而坐。他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穿一身新蓝布中山装,清瘦的脸膛上两道浓眉紧锁,微陷的眼窝里一双深邃又智慧的眼睛炯炯有神。他神态端庄,少言寡语,两手托腮,遥望着窗外的秋色,陷入了沉思。
这人就是杨官璘。此时,在他的眼里好像整个田野就是一方大棋盘,一方一方的稻田也都变成了棋盘格,他考虑的是如何让车、马、炮具有更强大的威力。这次去上海,他要会一会那里的诸多高手们。
不知什么时候,一位餐车服务员来到杨官璘身旁,连问两声要不要餐券时,他才从沉思中醒悟过来。他操着一口地道的客家话笑答:“谢谢,我不饿。”
然而,当服务员离去不久,他便从背包里掏出凉干粮,大口大口地啃嚼着。
此时,杨官璘的家境仍比较困苦,来时,他妻子卖掉唯一的金戒指给他做路费。一向过惯了“苦行僧”生活的杨官璘,为省钱,路上连顿热饭都舍不得买。来上海,他买的是二十万元(相当现在人民币20元)一张硬座车票,要苦熬两天两夜。啃冷干粮怎么能和吃热米饭相比呢?车厢内闷热,浑身直出汗。即便如此,他还后悔不如买张十七万元的慢车票,可省下三万元,到了上海又能多吃不少阳春面呢!
来到繁华的大上海,他既无钱,更无情趣逛大街,住在一家简陋的客栈里,整天和棋盘棋子打交道。不久,“华南神龙”陈松顺也到了上海,杨官璘和陈松顺联手与代表华东区的何顺安、朱剑秋对弈。杨官璘和何顺安打成平手,却以六胜三和战胜了朱剑秋,华南队以压倒的优势战胜了华东队而获得冠军。杨官璘和陈松顺正准备载誉南返,却被扬州棋手窦国柱再三挽留下来,参加上海的擂台赛。皆因此次区际比赛中,他俩棋艺出众,表演出色,引起上海棋界人士的注目,才由窦国柱出面劝留下来。
杨官璘总算在上海迈出了第一步。
五十年代初期,华东地区棋风颇盛。当时各地未建棋队,又无全国比赛;因此,每年夏季一些象棋高手便集中到上海摆设擂台,举行公开表演赛。在此期间,经常摆设擂台做擂主的是著名的“华东三虎”董文渊、何顺安、朱剑秋。
何、朱此次败给杨官璘和陈松顺,在家门口这个面子可丢不起,岂肯甘心?因此留住他们在擂台上再比高低。杨官璘既不怯阵,更不避战,认为是一次学习的良好机会,便欣然应允。
参加打擂的棋手,以车马费的名义给予报酬,这些钱是从门票中提取的。根据棋手棋艺水平的高低,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棋手每场车马费为十至十二万元,乙级为七至八万元,丙级为五万元。杨官璘被列为甲级棋手。
擂台赛一开始,首战杨官璘的是上海十大高手之一的陈荣棠。此人高大魁梧,棋艺中勇于拼杀,思路敏捷,走子灵活,是二流棋手中的顶尖人物,一些名将常常败在他的手下。1950年何顺安摆设擂台,无人能攻下,却被陈荣棠一胜一和打下擂台,然而,这次陈荣棠与杨官璘较量十四局,却未开张,以八负六和败下阵来,因此对杨官璘十分佩服。在以后的攻擂战,甘愿为杨官璘唱大棋盘,唱得有声有色,特别吸引观众,并由此出了名。
众多弈林高手轮番和杨官璘对垒。棋坛老将窦国柱本是扬州人,和“七省棋王”周德裕、张锦荣被誉为“扬州三杰”,又称“扬州三剑客”。窦国柱少年时代遍游全国,与各地棋手交往,他的人品和棋艺均获好评,是华东棋坛很有威望的一位棋手。当时,窦老先生虽已六十多岁,但宝刀不老,常邀人对弈,一比高低。这次擂台赛,他和杨官璘共战四局,以二负二和败北。他毕竟年事已高,精力和体力都比不了青年人。其后的几年间,他又先后和杨官璘对弈过七局棋,结果四负三和。因之,对杨官璘十分钦佩,曾赞扬道:“杨官璘他日一定可以称雄弈林,真乃棋坛俊杰也!”这次擂台赛,杨官璘先后和华东十多位高手进行了较量,大多数棋手都被他战败。随之,杨官璘的名声誉满棋坛。
经过这一个时期的擂台赛,杨官璘太累了,脸膛益发削瘦,眼窝更加深陷,终日和阳春面打交道,真吃腻歪了。好在每场比赛他可得十二万元车马费,腰包里总算有了些许积蓄,他有时可走进一家比较讲究的面馆,美美的吃上一顿肉丝面,打个饱嗝也觉得舒畅。
(五)力挫“华东三虎”
自1951年起,杨官璘每年都要去上海参加擂台赛。1952年秋,他第二次远征上海,再次和“华东三虎”见个高低。此时,“新七省棋王”董文渊正在米高美舞厅摆下擂台,而杨官璘专为攻打擂台而来。
在“华东三虎”中,论棋艺水平董文渊居首位,何顺安次之,朱剑秋当排在第三位。董、何二位曾是棋坛上称雄一时的人物。杨官璘与董文渊的较量,自香港杨输棋没取得入场券后,1951年在上海擂台赛中两人又邂逅相遇,共对弈六局,结果,杨官璘以一胜三和二负再次败北。赛后,董文渊对杨官璘说:“一年来你的棋艺大有长进,但一两年内你在我身上赚不了便宜。”
杨官璘答道:“先别说这样的话,咱们明年见!”
杨官璘这次到上海先和北京名棋手谢小然切磋棋艺,然后两人又联合攻打董文渊的擂台。尽管董文渊身手不凡,怎能抵挡得住杨/谢两大高手的联袂进攻。对谢小然尚可应付一番,两人下了一场和棋,而对付杨官璘可就力不从心了,最后被杨官璘打下了擂台。
当时摆设象棋擂台的擂主,如果无人能攻破,就一直做擂主;若是被人攻破,要么拆擂散伙,要么擂主易人。因此,董文渊只好将擂主的宝座让给了杨官璘。由此,杨官璘的身价与前大不相同,但能否稳坐擂台呢?杨官璘充满了信心。
董文渊输台后,自是不肯甘心,总想把擂主的位子重新夺回来。于是便邀集了客居在沪的弈林高手湖北罗天扬、浙江林弈仙以及何顺安、朱剑秋、陈荣棠、宋义山、周慰元等,决定要和杨官璘见个高低。
人称“小杭州”的董文渊如同三国时的周公瑾,枰场上足智多谋。他们兵分两路,轮番攻擂。激烈的擂台赛使米高美舞厅益发热闹起来,攻打杨官璘的擂台时,先由华东棋坛上第三条好汉朱剑秋任主将,带领着董齐亮等一班人马出阵。
朱剑秋乃扬州人氏,时下四十开外的年纪,面貌清秀,身材瘦弱,曾挟技遍游西南各省,颇负盛名。他在西南的争战中很少输棋,棋界人士便给他送了个浑号“长胜将军”。“扬州三杰”中的张金荣过早故去,棋友们便公推朱剑秋填补了空缺。每次上海擂台赛多半由他攻打头阵,堪称华东棋坛上的先锋官。
1951年,华东、华南区际棋赛时,朱剑秋初次和杨官璘交手,不料一下子输了六盘棋。这次攻打杨官璘的擂台,自然憋足了劲。有一盘棋,从下午二时一直下到次日凌晨二时,长达十二个小时,两人连饭都顾不上吃,足见酣斗之激烈。经过12局的对弈,杨官璘以五胜二负五和的优势获胜,朱剑秋却又输三盘棋,至此方对杨官璘叹服。
紧接着,何顺安登台与杨官璘接上了火。人称“棋坛怪杰”的何顺安,高高的个儿,五官端正,容貌俊俏。他与人对弈时习以屈指轻敲桌面,桌面下的腿脚,又抖动不止。他棋风细腻而稳健,棋品好,有儒将风度,但健康状况不佳,成为终身憾事。何顺安曾花费不少心血研究“老七省棋王”周德裕的对局,从中吸取精华,收益匪浅。以后,他曾获得1958年和1960年两届全国个人赛亚军。
1950年何顺安在香港被盗,是杨官璘设法使他摆脱困境,两人结识后,开始了交往。这次的上海象棋擂台赛上,何顺安登台与杨官璘再一次进行较量。开始,两人的对弈半公开性的,下成平局,不分胜负,不久,何顺安即正式攻打杨官璘的象棋擂台,先赛三场,前两场何顺安皆以一负一和败给杨官。第三场开战伊始,何顺安的阵地便受到杨官璘的猛烈攻击,被打乱阵脚,很快败下阵来,输掉了第一局。第二局两人仅对弈了不到十几个回合,何顺安因身体欠佳,力不能支,只好中途停赛,杨官璘对何顺安道:“这局棋可不作负,算封棋,将棋局保留一段时间,直到你康复后再续弈。”
以后,尽管二人有不少见面的机会,但直到1971年何顺安病故也未将这盘棋续完。
董文渊见“华东三虎”中的两员大将俱已败下阵来,便率领周慰元等第二路人马登上了擂台。杨官璘连连战胜对手,最后接战董文渊。二人一接上手,在场的一千多名观众兴高采烈,议论纷纷,整个米高美舞厅里充满了期望与热烈的气氛。
两雄相斗,真是一场好杀。棋枰旁,两人时而托腮沉思,时而频频走子,精彩处令人目不暇接,激烈时扣人心弦。开始几局,互有胜负,比分咬得很紧。随着对局的增加,杨官璘的深厚棋艺功底渐渐显示出来,直逼得董文渊节节后退,进而难以招架了。
董文渊向以计谋多端著称,这次交战一开始便连出怪招、狠招,使得杨官璘在最初的较量中只能忙于应付,在应付中摸清楚对方棋路,找出取胜方法。他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当时棋界人士称这为“挫功”。当自己的子力受到牵制时,便像一位高明的钳工,手持钢挫,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把镣拷挫断,把对方的攻势“挫”得瓦解。而当双方处于对攻僵持局面时,却又往往能从纷繁的局面中“挫”开一条通路,进而战胜对方。这种“挫功”多源于杨官璘的精湛棋艺和缠绵如抽丝的细腻着法。
在以后的对弈中,董文渊面对杨官璘的“挫功”毫无办法,攻又攻不动,防又防不住,焉有不败之理?这期间,两人先后共下了二十二盘棋,杨官以悬殊积分大获其胜。
真是不打不相识,1950年杨官璘在香港攻打董文渊的擂台时,两人之间的关系闹得有些紧张;1951年擂台赛后,那次谈话也便杨官璘不愉快。然而,经过这次擂台赛的多局较量,两人却建立起较为深厚的友谊。董文渊情知自己不会再是杨官璘的对手,便对人说:“看来,杨官璘称雄棋坛的时代己经到来,他是当之无愧的。”
(六)大战群雄[上]
1954年上海象棋擂台赛是我国象棋史上的一次群英大会。艺高胆大的杨官璘如同长坂坡大战中的赵子龙,一杆银枪在手,东冲西杀,他要会一会全国各地的弈林高手们。擂台赛从4月到9月长达五个多月,全国各地的弈林高手踊跃奔赴上海攻打擂台,使得上海的棋战烽火连天,累月不息。这样的盛会谁不想一饱眼福呢?因此,全国各地的棋迷们纷纷前往上海观战。每场棋赛头天售票,门票一抢而空,容纳两千多人的座席,场场爆满。
其实,早在三月杨官璘己几次来沪。他一到达上海,便被游乐场的各家场主拉住不放,脱身不得。这就好比戏剧舞台上的大名角,每到一个地方,那些剧场经理看成是来了捞钱的“财神爷”,怎肯放过?这次杨官璘到了上海,真有些应报不暇,接连在大世界、青年会、大新公司和青莲阁设坛摆擂。这对场主的好处不言自明。那时杨官璘血气方刚,从不怯阵,不避战。他先是与董文渊、何顺安、朱剑秋等高手轮番搏斗于擂台上,再次把“华东三虎”制服。继而,他又与求战的天津、北京、武汉、浙江等地的诸多名手进行应众擂台赛。
那棋战中的甘苦与忧乐,虽己事隔三十多年,但在杨官璘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
北方棋坛上的元老派代表人物一天津庞霭庭,得知杨官璘在上海摆设擂台的消息后,决定前往一会。于是便约好马国梁、马宽和北京名将侯玉山一同南下抵沪。首先登台与杨官交手的是马国梁。他身材高大,性格豪爽,棋风攻杀凌厉,大刀阔斧,是北方“攻杀派”棋手的典型代表人物。两人共对弈八盘棋,结果马国梁以七负一和败给杨官璘。
天津另一名棋手马宽是第二个攻擂者。他的棋风与前者截然不同。他喜欢深思熟虑,着法四平八稳,每走一步棋考虑再三,慎之又慎。若对手弱,他不轻易言和,千方百计要取胜;如对手强,则从不冒险进攻,想方设法求和。这次和杨官交锋,他同样是竭力求和,在战略思想上先失掉锐气,岂能不败?这样,两位姓马的高手双双败在杨官手下,被观众称之为“双马失蹄”。
在北方棋手中,老将庞霭庭几十年饮誉棋坛,曾与北方名将张德魁齐名。他久经枰场,棋艺老练,时年已近七十岁,须发皆白,但人老雄心在。攻擂战中,他与杨官璘下了两局棋。第一局庞蔼庭用中炮巡河炮直车攻打杨官璘的屏风马,开局不久便被杨官璘反先,之后一直翻不过手来,很快丢失城池。第二局,他虽竭尽全力,也只下了盘和棋。庞霭庭毕竟年老力衰,虽有深厚的棋艺功底,怎抵得了后起之秀的攻杀。
庞老先生一输棋,倒霉的事接踵而来。游乐场主怕卖不出票,再也不邀请他出场比赛,因之他拿不到“车马费”了,囊中无钞,无资返津,困在了上海。幸亏有棋友侯玉山和上海徐天利举办两场义赛,凑些路资相助,方能返回家园。
对于杨官璘来说,当时北方棋坛上最难对付的一名棋手就是北京名将侯玉山。
侯玉山身材矮小,精明伶俐,年轻时人送外号“小猴子”。在棋艺上,他的基本功扎实,布局虽不太讲究,但中、残局的功夫特别好。走子果断明快,算度准确,一着紧似一着,丝丝人扣,很少有错漏的地方,常使对方无懈可击,轻易不输棋。
这次擂台赛,两人约定赛十局。杨官璘先声夺人,胜了第一局。侯玉山毫不示弱,尽力拼搏,扳回了第二局。扳成平局后,侯玉山不敢轻举妄动,采取了极其稳健的招法,尽管杨官璘把那“挫功”、“抽丝功”等几般武艺都施展了出来,可始终摸不着人局之道。两人又对弈了六局,皆成和棋。
当第八局下完已近午夜时分。杨官璘怏怏不乐地走出赛场,心中暗道:“如此和下去,真比输棋还难受!自擂台赛开始以来,一直很顺利,难道我要栽在侯玉山手里不成?”
(七)大战群雄 [下]
杨官璘回到住处,腹中饥饿,打电话从馆子里要来几样可口饭菜,拿筷子夹了几样放在嘴里嚼来嚼去,却难以下咽。一是连日鏖战使他过度劳累,胃口不好;二是与侯玉山连和六局,不分轩轾,寝食难安。
连日来的轮番应战,使杨官璘感到十分疲劳。他很想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觉,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的思绪飞向了一个抽象的境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对手的对弈。
童年时代的杨官璘和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他仿佛一直被三十二枚棋手燃烧着,追逐着,寻找一切机会发泄他对象棋惊人的热情和精力。擂台上,他己和侯玉山对弈了八局,结果是“以和为贵”,伯仲难分。还有两局棋,若是以自己的铜墙铁壁绵里藏针来对付侯玉山稳健细腻的严密防守,其结果又会怎样呢?
下棋是一项有益的竞技娱乐活动,本不应该斤斤计较输赢。但是,杨官璘已是名声在外,现实生活把他推上了一个特殊的位置,每场比赛众目睽睽,报纸上也要宣扬一番,人怕出名啊!
最后两局,杨官璘不要说输给侯玉山,就是再下盘和棋,总局数两人打成平手,对杨官璘这个擂台主来说,面子上也挂不住。此时,那三十二枚棋子好像三十二团火在强烈地燃烧着他,他怎能不考虑输赢问题呢?
夜色深沉,静溢的房间里,灼亮的灯光下,杨官璘面前同时摆了三个棋盘,上面是同一个棋局,但每一个棋盘上却是一着棋的不同变化。他把己与侯玉山对弈过的八局棋,从头至尾又仔细地解拆了一遍。这已是杨官璘的习惯了,每当遇到重大比赛和强硬对手的赛前备战,他都要分析对手的实力,研究对手的棋风和棋路,做了“知彼知己”。对此,他一向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
最后两局棋怎样才能战胜侯玉山呢?杨官璘在认真思索着。当他把对弈过的八局棋解拆完后,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杨官璘自言自语地道:“也许突破口就在这里。”
原来,侯玉山对局虽然不太讲究,而独对飞相局却有着精深的研究。这就好比武林高手中的独门暗器,成了他的拿手好戏。在对弈过的八局棋中,凡是侯玉山执先手的棋,大都用的飞相局。杨官璘很自信地自言道:“看来要想取胜,必须在飞相局上下一番功夫。”
这一夜,杨官璘没合眼,就是第二天足足一个上午,也没有离开棋盘。他在研究破阵之法,寻求制胜之道,他要大破侯玉山的飞相局。
第九局是侯玉山先手棋,果然又走了飞相局。杨官璘毕竟是棋高一着,计多一筹,面对这种极其稳健的布局,便采用三、五两路炮猛攻,打乱了侯玉山的阵脚,又乘机挥兵疾进,终于破城擒王,胜了第九局。
侯玉山没有想到杨官璘会出奇制胜,心里暗暗钦佩,却又不服输,不由得心中暗道:“最后一盘见个高低!”
第十局开盘不久,侯玉山便了搏衣袖,鼓起余勇,调动子力向杨官璘发动猛烈进攻,竭力想扳回这一局。双方经过激烈的拼杀,结果走成和棋。杨官璘最终以二胜七和一负险胜,仅赢侯玉山一盘棋。杨官璘擦了擦冷汗走下了擂台,对人说:“真没想到侯玉山的棋这么不好赢啊!”
这年的擂台赛越打越热闹,盛况空前,继而出现了联合攻擂,两大擂台对着攻打的动人场面。以杨官璘做擂主,董文渊做第二擂主,侯玉山做第三擂主的象棋擂台在大新公司摆开;以陈松顺为擂主,何顺安为第二擂主,朱剑秋为第三擂主的另一擂台设在大世界。这颇似旧时代的两个戏班同在一地对台演出,为赢得声誉,争夺观众,各派名角,排出拿手好戏,相互竞技献艺,以便压倒对方。
这两上象棋擂台之间可不存在这样的矛盾,他们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棋艺而竞赛。两台除三名擂主外,都还拥有一批骁勇善战的名将。杨官璘这边有:浙江的林弈仙、刘忆慈、沈志弈、天津的马国梁、马宽以及徐天利、宋义山、龚一苇、高琪等一班战将;陈松顺这边有:湖北高手罗天扬以及上海的窦国柱、徐和良、屠景明、徐大庆等一代名流。两台之间经常调兵换将,有时各派战将攻打对方的擂台。此外,还有应众擂台赛,即观弈者中,有人认为棋艺上有两下子,当场就可以报上名来,指名道姓登台和某人交手。这一来,使得这次擂台赛益发热闹。
从声望和实力而论,以杨官璘为首的擂台比另一台更强一些,因次吸引的观众也最多。大新公司容纳两千多人的赛场,场场座无虚席。
俗话说树大招风,皆因杨官璘己名声在外,所以找他进行较量的简直应接不暇。他除了迎战众多高手外,还要和观弈者进行应众擂台赛,前后一百多天,他做守擂战,仅应众赛就达八百多局,其中只有一盘和棋,余者全胜。
通过这次一百多天的象棋擂台赛,杨官璘打败了各地弈林高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了却了他称雄棋坛的心愿。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当时称赞杨官璘,说:“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