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生存大调查:消极棋吓跑赞助 棋手沦落江湖
来源:羊城晚报
2007年对中国象棋界来说,最惹人瞩目的莫过于“象棋司令”胡荣华推出“和棋黑胜、贴时竞叫”的新赛规。这一完全打破象棋竞技传统的赛规,在棋界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象棋的自救,也有人认为这是自残.“胡司令”为何煞费苦心,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推出象棋赛规改革?这不得不要对中国象棋的现状作一番冷静审视。
各种比赛多已停办
作为国粹,象棋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普通老百姓喜爱的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由本报等创办的“五羊杯”赛横空出世,出现万人到现场观棋的鼎沸场面。由于象棋比赛深受欢迎,自“五羊杯”创办后,各地举办的象棋杯赛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每年带头衔且较有影响的赛事约有15个,包括“净安杯”名人赛、“鹏昌杯”棋王赛、“少林可乐杯”棋圣赛、“银荔杯”全国冠军赛、“嘉丰房地产杯”王位赛、“广洋杯”大棋圣赛、“嘉周杯”全国冠军赛。加上昙花一现的“三楚杯”、“敦煌杯”、“高科技杯”、“将相杯”、“天丽杯”、“天龙杯”、“后肖杯”等杯赛,更是蔚为大观。可以说,象棋进入鼎盛时期,毫不逊色于围棋,拥有如“大棋圣”、“棋圣、“棋王”、“名人”、“王位”等具分量的头衔战,而且其他各式比赛亦风起云涌。
然而,从20世纪末开始,象棋运动开始走向低潮,比赛越来越少,很多杯赛或如流星一闪,或则断续无常,即便已产生一定影响的赛事,也难逃“无疾而终”的厄运。如王位赛、大棋圣赛分别只办了四届和三届,棋王赛坚持了十届就没了下文,创下冠军奖金最高纪录的银荔杯,走到第15个年头后也偃旗息鼓了。如今,象棋赛里所有的头衔战已全部停办,目前较有分量且具影响力、一直没有中断的杯赛,就只剩下五羊杯和嘉周杯了。
棋手沦落江湖卖艺
众所周知,受奥运战略影响,现在很多省市都没有专业象棋队;即使“曾经拥有”,很多也都被解散了。目前能保留运动员编制的省队,全国仅有广东、上海、江苏、黑龙江、河北等10家左右,且不少队的训练也很不正常,队员处于松散的自我管理模式。只有广东队是唯一仍采用体工队管理模式、严格执行训练考勤制度的队伍,这也是广东象棋能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由于没有或解散了专业队,一些地方的象棋运动遭受沉重打击:一是优秀人才流失。以特级大师于幼华、党国蕾为例,浙江队解散,于幼华不得不转投火车头队,以致浙江象棋失去了一位领军人物,象棋运动长期徘徊不前。家在西安的党国蕾,由于陕西没有象棋队,只能小小年纪就远走他乡投奔云南队,令本已落后的陕西象棋失去一位全国冠军级的优秀棋手。二是棋手生存空间狭窄。对于非一流棋手来说,没有棋队就意味着自谋生路。由于象棋赛事不多,棋手想靠参赛获取出场费和奖金为生并不现实,不少棋手只好到茶馆、棋室下“彩棋”,或以开班教棋作为主要谋生手段。生存空间的不如人意,个别大师甚至下起了围棋,成为业余围棋界有名的“职业杀手”。
煮酒廿载新人零落
与国内围棋新人辈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象棋棋坛几十年来一直维持着老将当道、新人难出头的沉闷局面。
翻开近二十多年被称为“华山论剑”的全国个人赛成绩册,可以看到冠军几乎被胡荣华(4次)、李来群(4次)、吕钦(5次)、许银川(5次)、赵国荣(3次)等“五虎上将”所垄断。自从1993年年仅18岁的许银川以势不可挡的青春活力冲破老牌特大的层层封锁,最终成为最耀眼的新星,到今年为止,14年里才出了陶汉明、洪智和赵鑫鑫等三位年轻的新冠军(2002年于幼华夺冠只是老将大器晚成)。在今天,倘若论起弈林好汉的排座,许银川、吕钦、赵国荣依然稳居前列。现在每逢大赛,要说何人是夺冠热门,总少不了“岭南双雄”,这种旧人唱主角、年年无新意的比赛,不仅令媒体缺乏报道亮点,而且也容易使棋迷产生“审冠疲劳”,难有更高的关注度。
象棋难冒新星,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缺乏青春气息,难以吸引追星一族;媒体缺少炒作目标,宣传热度难以加温。毋庸置疑,一项运动如果没有新生力量的大量涌现,难言发展前景。
消极和棋吓跑赞助
近十年来,不少棋手出于功利,在比赛中“出工不出力”,令“消极和棋”和“默契和棋”有越演越烈之势。连棋手最为看重的全国个人赛,在未实施赛制改革的前几年,往往赛程刚过半,前20台便出现比赛不到半小时就走了一大半的景象,剩下前面几台争名次的和后面几台为保组而战的棋手。对那些处于中游的棋手来说,为了能顺利保组,谁也不愿冒险拼杀,以致连刘殿中这样棋风好战的敬业老将,为了保组也不得不连下11盘和棋。最离谱的是,有两位棋手比赛中只走了一步飞相,双方便握手言和。这种出于各种利益的需要,如保个人等级分、确保在比赛中小组出线、保住甲组棋手称号、在团体赛中确保全队利益而“比划”出来的和棋,可谓俯拾皆是。
和棋越来越多,不仅令象棋比赛的激烈程度和精彩程度大大降低,而且还大大减弱棋迷的关注度,导致今年的象甲联赛一度出现冠名“无人问津”的窘境。和棋,特别是味同嚼蜡的“简单和棋”,已成为象棋发展的“绊脚石”。为此,近年一直致力于赛制改革的胡荣华多次大声疾呼:“不根治"消极和棋"的顽症,中国象棋就没有出路。”为了使象棋比赛更激烈精彩、更吸引人,“胡司令”大胆提出了“和棋黑胜、贴时竞叫”的新赛规。姑且勿论新赛规是否经得起考验,但其改革的初衷却值得肯定。
毫无疑问,中国象棋要摆脱发展缓慢的现状,必须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象棋存在的问题千头万绪,不可能仅仅通过赛制改革就能摆脱困境。为此,从今日开始,本报特别开辟论坛,期望有识之士对中国象棋的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本报记者 葛万里
坚决顶啊!
“胡规”自推出以来争议不断,受到包括吕钦、王斌等重量级特大的质疑,但其实平心而论,”胡规”的出发点是好的,鼓励双方争胜杜绝消极和棋,但是以「双方竟叫红和判负」的方式实行,却反倒造成了「红方争胜黑方争和」的微妙心态,可以说和初衷背道而驰,”胡规”过多地重视在「杜绝消极和棋」,卻忽略了「鼓励双方争胜」上,本末倒置所以产生了反效果,因此重点应放在「鼓励双方争胜」上。
鼓励双方争胜,自然就可抑制消极和棋,在此大前提下,就可以开展许多工作,例如提高胜方的奖金,末位淘汰制等等方式,当然这些需要象協的支持与帮助,筆者以为目前的象協不夠强势,沒有樹立起权威,这一比较起西洋棋的国际棋联就很明显,希望象協”硬起来”,别光到了要瓜分棋手奖金时才出现,平时则不作为。例如宣传和拉赞助方面的工作,中央电视台不关注,就找地方电视台或网络平台合作,改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也未嚐不可!做了而做不好,尚可以改进,但是很遗憾,这些力所能及的事,象協都沒有做,就连官方的网站资讯,更新的效率都很低,所以象協真的要好好检讨并重新振作起来。
现回过头来谈谈”胡规”,筆者建议规则可以改成「红方贴时黑胜加分」,如红方40分vs黑方60分,每走一步加30秒,计分方式则按,负方0分、和局1分、红胜2分、黑胜2.5分,当然这计分方式并不适用于番棋赛上,仅适用于分组循环的赛制上,即便如此有人也许又会问:红方既然已贴时了,黑胜理应和红胜同分才公平啊?其实执红棋有二大优势,一是主导布局方向,二则是先手之利,红方贴时只是弥补了其一,另一项优势却未能平衡到,因此仍须添上「黑胜加分」才合理,另外”胡规”还可以替代快棋,像今年MM世界大师赛许银川和王斌,二盘慢棋战平后,就加赛了四盘快棋,才分出胜负,人都搞疲乏了,棋的内容可想而知,不如直接加赛一场红方20分vs黑方10分,红和判负的规则,至少比快棋有意义多了,就当成是有「中国特色的突然死亡法」吧!
赛制方面筆者认为最理想的,就是预赛采用分组循环制,成绩靠前的八位选手进入复赛,复赛采分先二盘,仍实行「红方贴时」,打平则加赛”胡规”的方式进行,决赛则采用四盘以上的番棋决战。要改革首重配套措施,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希望筆者的意见,能有助于主政者们理清思路并作参考,说得不对尚请海涵,能促进中国象棋的发展,毕竟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