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一闲
会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爱好者上网下下棋、关注一下新闻报道、看看棋谱,如果是直播并且有讲解那自然更好。
电视是媒体老大,但棋类项目有自身的特点和限制性,在专业棋类频道还未站稳脚跟前,不能指望电视太多。做一个棋类频道,需要资金、政策、人才、以及耐心。
报纸,综合体育报、甚至那些晚报、日报,都可能会适量有一些棋牌资讯的报道。但报纸跟专业棋牌杂志的受众是不同的,后者是铁杆,前者则更泽众、甚至有“普及”的意味。
因此杂志上一盘棋可能会摆上20个参考图,而报纸上大概连棋谱都不需要登载。这有点类似我们有时会讨论到对于一盘棋是更关心过程还是胜负结果这样的话题,不过这不需要答案,各取所需就行。
衡量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往往是看其分工的细致程度,这个道理套到棋类报道上也行。因为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爱好者有棋力层次的不同,而各种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劣势,因此,“分工”是必然的。
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现场……,比如棋类不一定适合现场,但也不见得完全不合适,至少围棋NEC杯就尝试了,至于是否会影响棋手发挥、是否需要个大玻璃罩、是否要戴上耳塞,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立体的报道和宣扬,比如我们很鼓励围棋象棋或棋手在广告和电影中露面,虽然《投名状》里的围棋像是在下五子棋,但总比《英雄》里把围棋下在格子里有进步多了~
网络是棋类报道最好的拍档,即时、信息量大,技术上也有很多支撑,成本还低。背景、图片、花絮的大量覆盖,以及论坛、博客等,甚至视频、多角度多画面的视频。
棋局的进程,对局者的表情、手势,讲解示意图的摆弄,其他相关信息的介绍,等等这些,一根网线全解决了。但是,
但也有些问题,比如棋局的版权、平台的规模,以及“市场价值”。
于是归根结底,我们需要营造这个“市场价值”(包括增大价值和降低成本)。搞定了这个,其他问题基本迎刃而解了。需要注意的一个是:除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也是市场价值的一部分。
另外聊一下关于“欣赏”的问题。
两个臭棋篓子下一盘棋,他们从棋局中得到了愉悦,这种愉悦,不仅是“量”上、在“质”上也并不低于两名职业高手对局的愉悦。
同样的,一名菜鸟和一名高手,在一盘名局欣赏中的收获,跟他们的棋力并不成正比或反比,关键只在于这盘名局的展示方式和角度。
棋力本身不影响欣赏,但展示(报道)方式会造成棋力与欣赏间的平衡问题。而我们都知道十个爱好者中九个是“菜鸟”,好在……
好在“欣赏水平”总是比实际棋力高出一大筹的,呵呵~ 这个特性使我们的报道取向难度降低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