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象棋、竞技象棋和艺术象棋(首篇)
在中国象棋软件(以下简称“棋软”)出现之前,“网络象棋”同“现实象棋”除了道具和平台的不同外,纯人对纯人这一特征基本相似。但有了棋软后,对弈形式从单一的纯人对纯人演变为六种形式:纯人对纯人、纯人对软件、纯人对人机、软件对软件、软件对人机、人机对人机。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式,一个问题随即而生:棋软对象棋的发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解释一下三个概念。一,娱乐象棋。无论网络还是现实不为争名夺利的象棋统称“娱乐象棋”。二,竞技象棋。无论网络还是现实有名利之争,统称为“竞技象棋”。三,艺术象棋。无论网络还是现实,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是探究象棋的规律,发现新的内容,统称为“艺术象棋”。
“娱乐象棋“目的和特征就是好玩,所以没有必要也无法限定玩的形式。如果纯粹为了消遣或者只想锻炼自己的思维,不计较胜负,那么一直保持纯人的状态,无论对手采取什么形式,都可以享受到象棋的乐趣。如果在消遣的同时,还比较重视胜负,那么可以设法配置一套性能优良的电脑,购买顶级的棋软,再锻炼自己驾御机器和棋软的能力,这样在享受象棋快乐的同时,还可以拓宽和加深自身的象棋思维。
竞技象棋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如果是现实比赛,就目前来说,就是纯人对纯人这一种形式,除此之外的任何形式都是“非法”的。但棋手可以利用棋软赛前研究,赛后分析,拓宽思路,提高效率.棋软不带任何感情地高质量地运算分析可以帮助人类找出自身思维上的一些弱点,从而在比赛中更有效地将"棋感"和"计算"调和.而如果是网络比赛,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基于选手有六种选择,那么就该允许棋手选择他(她)最擅长的形式。提到网络比赛,有必要对网络棋手使用软件的“合理性”和“人性化”做些解释。软件象字典。字典上告诉了所有的字,所有字的意思,但字典并没告诉如何思维,虽然它甚至提供句子和片段,是使用者给了这些词灵魂,让他们富有个性的运动起来。使用软件也是这样,人性化的使用软件而不是照搬,那么软件就有了人的思维,而人的思维因为软件而拓展。“人机”谋绕从单纯的棋艺的比拼过渡到棋艺加上驾御机器的能力的综合较量?lt;br/>艺术象棋超越了娱乐,也超越了竞技,以揭示象棋的奥秘为终极目标。无论是人的思维还是机器的运算,只要能推动象棋的发展,就该承认它的价值.机器的非人类可比的计算能力,可以帮助人类充分认识"算度"在象棋的中的价值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除"算度"之外的能力的发展,比如棋感、想象力、子力结构的优劣判断、棋的态势的转化等等,以弥补因"算度"偏弱对棋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棋软并不影响娱乐象棋的趣味性,丝毫不构成对竞技象棋公平性的威胁(实际上拓宽了竞技象棋的领域),对艺术象棋的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之棋软的出现,对象棋发展是个"利好",绝不是有些观点认为的“毁灭了象棋”。
作者:文晴
技术人性化-----再谈中国象棋软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有过一场关于“电脑”对写作影响的大讨论。概括起来有主要两个观点:一,“笔耕”的写作方式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电脑写作颠覆传统,违背人的习性,不利于创作;二,电脑写作是一场写作方式的革命,把人类从艰苦的“笔耕”中解放出来,并且为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两个观点强烈碰撞,一时难有明断,但到了今天,还有谁在继续这样的讨论呢?短短几十年,电脑写作这项技术已彻底人性化,被人类广泛接受。
中国象棋软件(以下简称棋软)相比中国象棋几千年的历史完全是新兴事物,但棋软加上网络这样一个大背景,必将引起一场历史空前的象棋文化和技术的革命。几千年的对弈传统和对弈文化是对弈双方全凭个人力量"挤兑",不能借助外力,所以有"观棋不语真君子"一说。但在网络象棋世界里,在空间被无限分割的情况下,再要求对弈双方全凭个人之力无疑是“刻舟求剑”。“网络象棋”必将从纯个体的比拼演变为个体对资源整合能力的较量。
有观点认为,有了好的棋软,再加台好机器,便可以无往不胜了。这是对棋软片面错误的认识,也是对人的能力的漠视。“人机”高手绝不是有台好机器有个好棋软那么简单,如果这样象棋真的走到末路了,“人机”高手是让机器具有人的眼光和思路,而人的眼光和思路通过机器外化和深化。最关键的是,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主体,机器始终是附属状态,如果本末倒置,人便成了机器的奴隶。
还有观点认为,棋软的出现破坏了下棋的“公平性”。这个“公平性”就是前面所说的千百年约定俗成的“一对一”的较量。但这个“公平性”显然已经不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在网络世界中,必然需要重建另一种“公平性”。这种公平性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这也恰是网络自由精神的体现。
还有观点认为,棋软的出现剥夺了象棋大师的权威地位。对象棋艺术而言,谁能下出更好的棋步,谁就是权威。是人下的,象棋大师输了就认输,是机器下的,象棋大师输了却不服,那么这样的象棋大师太过狭隘。如果象棋大师是人类追求象棋艺术的杰出代表,那么就应该接受来自任何方向的棋艺上的挑战。
当然在棋软出现的初始阶段,混乱在所难免。一种新秩序,新文化的诞生必定是个痛苦挣扎的过程。但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棋软彻底人性化的时代必将到来。
作者:文晴
当下“人机”还远远无法被传统的象棋所接受。这是单一模式长期发展对“异己”形成的一种偏见。事实上无论从技术上,观念上,“人机”高手都堪与专业棋手媲美,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当然将两者放在一起较量有失公允,但正如刚猛的拳师值得钦佩,而精准的神枪手也同样值得尊敬一样,“人机”高手理应赢得世人的尊重。
因为网络的快速发展,人类的许多生活方式被改变。“网络象棋”,甚至绵延到“现实象棋”的“多元化对弈”也将成为必然。这是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生活方式嬗变,价值观重新定位,审美观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纯人PK纯人”这一古老的对弈传统会因“多元化对弈”更显人性的光辉,而其他对弈方式将打开棋人多层次的价值取向。
有观点认为,“人机”高手一旦离开了机器便根本不是专业大师的对手。但如果从“多元化对弈”的思维来理解,大师加上机器也未必敌得过“人机”高手。乒乓球的双打世界冠军,未必就需要两个运动都是单打顶尖高手,而两个单打最强的运动员加一起双打未必就天下无敌。这个例子充分说明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和相适应的领域。“人机”中人跟机器之间需要默契的配合。人需要不断地通过实战和研究,相互间取长补短,达到心领神会,才能和机器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当前的象棋市场,“纯人对纯人”极不景气,而其他对弈方式得不到主流的认同,一片“百废待新”的景象。但当人们还没找到合适的词汇去形容网络,形容网络象棋和象棋软件的时候,有一批先锋的实验者已经大胆地尝试了“多元化对弈”的可能性。
希望总是在迷途中孕育。希望总是在尝试中诞生
作者:文晴
人性物化--------四谈中国象棋软件
近一百多年来,人性的物化倾向成了困扰人类一大难题。工业革命带来物质极大进步的同时,人的一些机能却呈退化趋势,特别是人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退步的尤为明显。
中国象棋软件(以下简称棋软)是科技的产物,在拓宽象棋研究空间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人的思维会被禁锢。而随着棋软棋力的不断加强,留给人自主判断的空间将越来越少。一方面是技术人性化,另一方面是人性物化,这两者的矛盾纠缠直接指向“人”能否始终成为象棋艺术的“代言人”这一严肃的命题,而不仅仅是关系到棋软对象棋的发展利弊如何的问题。
中国象棋的最大魅力是思考的乐趣。“思考能力”是人性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中国象棋和其他一些智力游戏原来可以作为避免人性物化的有效工具。但棋软的出现使得对弈者也有被物化的危险。许多网络象棋的玩家一味追求电脑的档次,追求棋软的品种和级别,下棋当中个人的思维则全由机器代替。这种恶劣的状态下,人会逐渐沦为机器的奴隶。
许多人把这一罪魁祸首强加给棋软。然而棋软只是一个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危害性。造成这一毒害的纯粹是人自身的问题,对弈中的“人性物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弈者虚荣心使然,硬把结果当过程。所以该讨论的不是棋软该不该存在,而是如何摆正使用棋软的心态。
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的是,网络象棋和棋软的出现揭示了当今的中国象棋文化的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文化中的功利性色彩太浓。对弈者往往为了胜负会轻易地牺牲个人的尊严,甚至为了胜负不择手段。
古人早有明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对人性物化最好的一个警示。网络象棋和棋软对中国象棋产生的冲击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直接触及到整个中国象棋文化的根基
作者:文晴
出自:http://blog.sina.com.cn/anni0451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