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棋行荆门 弈动天下——荆门晚报记者访谈

1楼
湖南 发表于:2008/6/26 8:52:00
本报记者 黄旭升 文/

 

    时间:2008619
   
地点:市文化宫
   
主持人:黄旭升
   
嘉宾:徐建国,1968年生,中国象棋国家一级裁判,湖北电力象棋队教练。曾获地市级象棋赛前六名,被中国象棋协会批准担任2008年全国象棋团体赛和全国象棋甲级联赛裁判;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荆门供电公司培训中心主任;
   
黄万雄,1946年生,曾获市中国象棋比赛两届冠军;现为文化宫棋摊摊摊主;
   
董正林,1971年生,曾获市中国象棋比赛两届冠军;现在市银海商都经商;
   
王强,1968年生,曾获荆州地区中国象棋比赛两届冠军,湖北和华中电力系统中国象棋赛冠军,曾获市中国象棋赛第三名,湖北电力象棋队队长;现在钟祥城区供电所工作。

 

    阅读提示:中国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表现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也反映了以静制动、刚柔相济、以和为贵的儒家哲学和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活的化石和缩影。

 

中国象棋的由来

 

    主持人:军棋,是以现代部队编制及兵种特点创制而成的;围棋,有抢占地盘、围困至死的特点而得名。那么,中国象棋因何而得名?
   
黄万雄:关于中国象棋(以下简称象棋)的得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里,我只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从棋盘上可以看出,红方是“相”,黑方是“象”,取相象之意,象在古代有天象、气象、物象、包罗万象等意,所以象棋的本意是模仿现实生活的棋,表现古人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象棋也因此得名。
   
主持人:有人认为,战国时期宋玉所作的《楚辞招魂》,是对象棋的最早文字记录,如从那时算起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人说,象棋是公元前2000年舜帝创造的,有4000多年了,你认为中国象棋发展历史有多久?是什么时候定型的?
   
王强:关于中国象棋的历史起源说法很多,有“神农氏说”“黄帝说”“周武王伐纣说”“战国说”等。根据考证的情况,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中国象棋又被称为“象戏”“桔中戏”,是由先秦时代的六博棋演变而来。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象棋只有“将、马、车、卒”四个兵种;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药发明增加了炮以外,还增加了士、象。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完善,包括兵种的增多。

 

中国象棋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中国象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内涵上说,究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建国:中国象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从内涵上说,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中国象棋形象地映射着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中国象棋一方16个子,有5个不能过河,士、象有规定的路线,马有“别腿”的约束,就算是将帅,也不能步出九宫半步。
   
中国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在战法中发扬了阴柔、防守的一面,讲究以静制动、蓄势待发,如善守的“反宫马”“屏风马”。
   
中国象棋融汇了道家的尚刚思想,要求积极拼杀作战,如过河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棋子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
   
中国象棋与《周易》的原理十分吻合。我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传统文化都受《周易》的影响,象棋的演变和发展也不例外,象棋是双方竞争的游戏,就一方来讲,是按照现实生活和《周易》的原理制作的。
   
主持人:从形式上来看,中国象棋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徐建国:从象棋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古代战争在棋盘上的再现。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是根据楚汉相争而命名的。
   
从棋盘的格式上看,楚河汉界两边分别是九条直线、五条横线。九,在数字上为最大,五,在数字中处于中间,竖九横五组合成了“九五”至尊,它至高至大至广,代表了皇位。两边摆上了棋子之后,形成的黑红相峙、相争,正好艺术地再现了楚、汉争夺天下的历史面貌。

 

中国象棋雅俗共赏

 

    主持人:人们常说“观棋不语真君子”,把一盘棋的地位提升到评判君子和小人的高度。下至7岁小童,上至百岁老人,都热衷于中国象棋,普及率和受欢迎程度之高令人乍舌。为什么中国象棋普及率如此之高?
    董正林:我们在称赞某个人多才多艺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人琴棋书画样样都行。象棋的意境创造往往靠想象力与计算力合成,棋子分布的客观存在叫境,而冥思、创意、激情就叫意,这两方面组合成象棋的意境。当艺术想象力与逻辑计算力的完美结合,使棋局妙招纷呈的时候,便使人回味无穷。
   
王强:中国象棋是一项特殊的休闲活动,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俗话说:“闲时,书画琴棋诗酒花;忙时,柴米油盐酱醋茶。”象棋能给人带来对弈的乐趣,能广交朋友,正所谓“一棋在手,天下皆友”。我个人的经历与象棋息息相关,我17岁就获钟祥成人比赛冠军,1990年,在荆州地区第八届运动会象棋比赛中获得冠军。钟祥电力局为了活跃企业文化,特将我招为抄表工。象棋改变了我的人生。
   
徐建国:下棋有如人生,蕴藏太多太多的道理。比如,决定一盘棋的胜负,有时就是一着棋,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是关键的几个转折点,如果不慎重对待,必将抱撼终生。胜负乃兵家常事,胜固可喜,败也欣然,对胜负要乐观豁达对待,如果不敢面对失败,输了棋就暴跳如雷,那棋艺永远不可能进步。今年5月中旬,在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湖北队对广东队的比赛后,我采访了五届中国象棋全国冠军许银川,他对我讲了他的胜负观:“半壁江山半攻守,半求胜负半悟道。”
   
中国象棋奥妙无穷,对弈双方斗智斗勇,胜负优劣常常互相转化,有时一方“山穷水尽疑无路”,眼看就要输棋,突然灵光一现,弈出神机妙着,马上“柳花花明又一村”,反败为胜,让人回味无穷。
   
象棋也是一项智力运动,有助于提高智力、启迪思维。据资料记载,我军招收首批飞行员时,考核智力这一关,是以象棋下得好不好作为标准的,凡是下赢主考官的,进入下一关,下不赢的当即淘汰。
   
下棋讲究着法的连贯、计算的缜密、局势分析判断的准确,子与子之间的协调配合,不拘常套的创新求变等,这对提高逻辑思维力、分析判断力、创意创新力、大局掌控力等是很有帮助的。下棋的原理与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我过去长期从事文秘和新闻工作,在写作困惑的时候,我常常打开象棋软件,演示高手之间的对局谱,一方面缓解思维的疲劳,另一方面从中找些灵感。我的新闻、文学、公文作品能多次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棋。
   
在这里,我特别要提醒那些爱好中国象棋的青少年朋友们,下棋应该张弛有度,不可沉湎。我在读小学五年级时,还被誉为班里的“三驾马车”,学会下棋后,天天溜到本地、外地的棋摊上下棋,学习成绩江河日下。想起来,还是挺后悔的。

 

中国象棋与历代名人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后,最有名的棋手有哪些?
   
黄万雄:1956年,中国象棋被列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5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优秀棋手层出不穷,先后涌现了杨官鳞、李义庭、胡荣华、柳大华、李来群、吕钦、赵国荣、徐天红、陶汉明、许银川、于幼华、洪智、赵鑫鑫等13位全国冠军。
   
主持人:徐建国先生,我们知道,你不仅是优秀的棋手,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可谓棋文并举。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不仅喜欢下象棋,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你能跟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徐建国:唐太宗李世民倡导“象戏”,武则天推而广之。当时,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弈棋,文人学士会不会弈棋、水平高低都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所以唐宋八大家人人善弈,其中白居易颇为自负,曾有“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的感叹。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更是一位棋迷,他下棋“三局输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他的影响下,宋朝涌现出一大批象棋爱好者,如王安石、陆游、李清照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人们只知道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诗句,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棋艺相当精湛的象棋专家。他“行弈决胜负,愈负愈乐,忘日早暮”,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象棋的浓厚感情,如“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桔里枰”。他还善弈盲棋,应该说,在中国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属。此外,文天祥还是排局能手,被俘后仍未忘情象棋,在狱中,他曾精心制作过40多个象棋排局,可惜仅有“单骑见虏”一局留传下来。明仁宗朱高炽爱棋更甚,他与状元曾子启下棋兴浓时,相互赋诗助兴,曾子启作的一首象棋诗,至今还非常有名:“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时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笙歌过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残枰。”清代左宗棠率兵西征时,与一隐居高人对弈,高人撰写棋联(上联)相送:“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视此去,一炮功,方不愧出将入相。”把中国象棋的棋子全部入联。

 

中国象棋在我市

 

    主持人:徐建国先生,你作为我市唯一在中国象棋协会注册的中国象棋国家一级裁判和唯一执裁全国象棋赛的裁判,你对我市象棋运动的开展情况有何评价?
   
徐建国:我认为我市象棋运动的发展有喜有忧。一方面,发展有优势、有潜力,主要表现在群众基础好、棋风盛行。在城区和乡镇都有许多棋摊,像城区的文化宫、三眼桥、北门路等都是很有名的棋摊,城区的许多棋手都聚集在那里。另一方面,群雄争霸,后继有人。在老一辈棋手黄万雄、缪洁军、刘万强、罗明书、邵万春等逐渐淡出“江湖”后,一批年轻选手又脱颖而出,如沙洋的陈怀国、京山的张敏、钟祥的刘建国、东宝的董正林等一批知名棋手都先后“称雄”一时。
   
同时,我市象棋的发展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活动开展较少。在2001年举办全市职工象棋赛后,就再也没有举办;没有专业培训基地。对高手来说缺少进一步提高的渠道,也让许多想学象棋的青少年感到十分遗憾;缺少特别顶尖的领军人物,在省内团体和个人比赛中成绩不太理想,在省内缺少知名度。
   
主持人:你多次执裁全国象棋赛,信息多、资源广,怎样推动我市象棋运动,你肯定有想法、有行动。
   
徐建国:去年,我通过一级裁判考试后,柳大华等湖北棋院的领导嘱托我:“你要珍惜这份荣誉,目前全省平均一个地市只有一到两名国家一级裁判。你有责任和义务协助有关部门将本地的象棋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因此,我也深感重任在肩。回来后,我也做过一些努力,去年3月份,在荆门供电公司的支持下,借湖北电力象棋队在荆门挂牌成立之际,我成功策划了特级大师柳大华在荆门进行一对十的蒙目棋表演赛和象棋大师李智屏一对十的车轮战,当时吸引了几百名象棋爱好者,荆门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
   
目前,我有几个初步的打算。今年10月份,借荆门供电公司培训中心建校20周年庆典之际,再次邀请柳大华等象棋特级大师来荆门进行蒙目棋、车轮战表演;积极争取市文体局有关部门的支持,与荆门供电公司培训中心联合承办湖北省2008年象棋锦标赛;组织湖北电力象棋队队员和武汉等地高手与荆门市象棋名手进行对抗赛;推荐市顶尖高手到武汉等地现场观摩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并到湖北棋院接受名师指点。
   
20080622日《荆门晚报都市假日》11版“文化沙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7 17:36:34编辑过]
2楼
小卒建功 发表于:2008/6/26 23:05:00

大沙发!很好,很强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湖南 发表于:2008/6/27 17:3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天涯海角棋手 发表于:2008/6/27 18:19:00
用户已锁定!
5楼
湖南 发表于:2008/6/28 18:27: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湖南 发表于:2008/7/5 18:1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