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的赛事分级也许特色较强,象大满贯、大师系列赛、黄金赛事的说法都是比较拗口的,与其历史的沿革有关。而羽毛球的分级就很大众化了,简单地按奖金的不同,划分为七个星级,
七星级的有奥运会、汤尤杯、苏迪曼杯、世界锦杯赛。
六星级的有世界杯、印尼公开赛、韩国公开赛、中国公开赛、香港公开赛、中国大师杯。水平最高的中国办的赛事最多。六星级的赛事总奖金在25万美元左右。
五星级的有丹麦公开赛、日本公开赛。总奖金17万美元左右。
四星级的有全英公开赛、亚洲锦标赛等。总奖金在12万美元左右。
四星以下的比赛,高手一般是不参加的了。但都是算积分的。
如七星级赛事的冠军可得600分,以下六至四星级的逐级递减60分,分别为540、480、420分,而三星级减120分为300分,二、一星级又按减60分的规则分别为240、180、120分。而亚军、四强、八强直到有参赛资格的也各有对应的分值。
可见赛事分级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了计算积分。
而我们现在照搬国际象棋等级分的那一套,已经用了很多年,感觉不是很适合象棋,至少有以下的不足:
一是国际象棋的等级分是用于计算各国职业棋手的世界排名的,每个国家上榜的人数不多,但加起来人数就不少了。而象棋普及主要在国内,但能纳入等级分计算的人数很少,赛事也很少,不适应群众基础雄厚的特点。
二是体现不了不同赛事不同进程的重要性或含金量,目前的算法是不管什么比赛、在比赛的什么阶段,计算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比如于幼华在来群杯名人战决赛胜柳大华得5分的话,则于、柳如在嘉周杯第九、十名决赛中于再胜柳也是得的5分。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样地,徐天红在五羊杯上经常是不能保本的,等级分自然是只跌不升,但其他棋手可是连参赛资格也轮不上,所以老冠军在顶级赛事中被扣分也是比较冤枉的。又如孙勇征,等级分是很高,但大赛冠军就是拿不到手(朱家角杯没什么代表性),还不如拿了威凯杯冠军升特大的小师弟谢靖呢。象柳大华,等级分不高,但经常进重大赛事四强甚至决赛,类似的当年日本藤泽秀行一年只胜四盘棋圣战的决赛对局,还是超一流棋手,如按等级分,不知要排在哪里了。
三是分值变化不大,尤其是参赛较少的老棋手。一面是众多活跃业余选手没有分值,另一面是半退休的老棋手占住积分榜,不合理性显而易见。
四是国际比赛的对手没有等级分,下了棋不算分也不很合适。
五是档次稍低的比赛没有纳入等级分的计算。既影响了赛事的档次,也浪费了棋手的劳动。象周小平、黎德志们参加不少赛事,但很多是不算等级分的,如果实行等级分与积分的双轨制,更多的业余选手也可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用老在猜测周小平在全国够不够大师水平、能排第几了。
至于对赛事的评级以及积分的计算,借助电脑的话,工作量不会很大。
还有一个优势是,围棋是中、日、韩三国并立,统一规则都难,更别说建立国际积分制了,你要把人家算低了人家还不乐意。但象棋我们是绝对权威,想怎么算就怎么算,要在有国际竞争前先把规矩定好。国内的规矩定好了,可以让海外棋手来参加国内的次级赛事,让老外也过过排名的瘾;进而由世象联与亚象联牵头,把各国国内的赛事也划分一下星级,再在智运会、世锦赛、亚洲赛的基础上再办几个象样的国际赛,国内、国际赛事都算分,国际排名也出来了。既然兼有体育、文化各方面的特点,在体育这一面,有条有理的才象个样子嘛。而且有了积分制,海外感觉象棋赛事还正儿八经象回事,和网球这种档次的运动也差不多,没准重视程度也高了,否则只靠两年一次的世锦赛顶不了什么用,每月公布一下积分榜还可以吸引一下眼球呢。
所以说资源其实是有的,只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工作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着手的,就看你想不想和做不做。把有限的赛事包装好借题发挥一下,新闻就有了,积分制也不是新玩意。真正经常上网看谱的全球估计没有1000人,但有1000万可能只是喜欢看谁胜谁负、谁前谁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