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读文有感---象棋的规则改革

1楼
塞北烽烟 发表于:2008/11/21 14:42:00

北大中文系的精神

——“博雅清谈”即席发言

 

发言者: 孔庆东老师  45:5057:08

 

 

 

    想说很多话,但是又觉得没什么可说。对今天这个会,久违了的一种感觉。坐在这里,马上回到了那个学生时代,八十年代的那种气氛。现在开会非常多,三天两头开会,但是都不像今天,今天这个会是比较罕见的。从上午开到下午,吃完中饭后继续开,大家都来到这里,这是大家都真心愿意参加的。

    今天早上坐车过来,堵车,我就害怕迟到了,赶不上开头,在学校周围非常着急。到达后幸好还没有开始,比较高兴。因为在我这一代人来看,在坐的老师其实都是北大的旗帜。曹文轩老师走了,在我看来,年纪在曹文轩老师之上在座的,都是我这一代人的旗帜。姜涛蒋朗朗算是我哥们,上面都是我们的旗帜。我们能够成长到今天,都是一节课一节课听出来的,一页书一页书看过来的,我们身上有许许多多老师的东西,老师的生命流淌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身上得到了传承。这个传承也许不正宗,也许不正统,也许走样,但毕竟已经到了我们生命里边来了,我觉得这是北大之惠,是北大的一个核心东西。这些东西无法量化,无法数据化的。基本上北大人身上都有,而且具有吹牛和夸张性,这些吹牛和夸张性反应了本质,在北大校园里,燕园的段子一代代传承,这些段子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可能细节上有夸张或记忆上有失误,但它传递的那种精神,是我们在别的地方都没有遇到过的。北大人也互相开玩笑,讲别人的隐私,讲这个讲那个,都是善意地在传说一种精神,别的学校是没有的。

    我们北大中文系有很多著名的老师,在社会上很著名,最近我忽然间注意有些老师不太著名,这些不太著名的老师身上有很多北大的精神,比如我在很多场合给学生们讲:你们要注意商金林老师。我们出去开会的时候,很多学校不知道商金林老师,我说这是不对的,商老师做学问是大学者气度,你们没有人注意他的文章,他的文章真是一私不苟,他也是不为潮流所动的。我说商老师就吃亏在一点,他普通话不好,他若普通话好的话,那就不得了。我很想写一个人物系列,就是北大那些不著名的老师,社会上不知道的,商金林老师、方锡德老师、孙庆升老师、封世辉老师、唐沅老师,就是这些社会上不太知晓的老师,他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是非常值得挖掘的。但我又不太敢写,怕别人会借此攻击北大人互相吹捧。因为我们是一年一年过来的,知道太多的细节。刚才乐老师、谢老师在讲,我一边听他们讲,脑子里边有很多很多画面,都过去了。我之所以对咱们北大中文系深感自信, 不是统计出来我们中文系科研成果占北大多少(据说占四分之一),那玩意也很厉害,但更主要的是留在我们身体里的这种精神,它还在我们当中。尽管我们也经常批评现在的学生,说你们怎么样不如以前,但横向比较,我仍然可以说现在的北大学生仍然是最优秀的,他还是有家国之忧、社会承担,仍然是有的。我觉得这是当年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我觉得我们大家选择这条道路,都是把自己的治学、自己的选择跟社会、跟民族国家的进步自觉联系在一起的。尽管每一个时代的想法不一样,我们觉得你们那一代人当时太热血青年,我们可能会这样想,我们今天比你们更“狡猾”一点,更“世故”一点了,但是大的方向没有改变。假如没有这样一个家国之忧在后面,那我何必选择做现当代文学?我们大家都是智商极高的人,我们有许许多多别的选择,这个选择至今不悔。我跟别人说我们北大中文系老师挣五千块钱就不少了,还有挣两三千块钱的人呀,但大家不悔,就是说我们从来都没有埋怨领导给我们开的钱太少。自己嫌钱少,可以写点文章编点书赚点钱,没有人会埋怨,而且相反以此为荣。这好像是中文系上下都能够理解的,我们不去管别人,当然我们希望系里能够创一点收,但没有人会去埋怨它,这就是我们北大一直传承下来的一种温暖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可贵的。

    因为想说的话太多,我再说一点,我是提前读了几位的书。我读这些书的时候,注意到一个叙述视角的问题,就是几个老师的稿子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讲燕园故事的,如果是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你们就不会这样讲,所以我很关注这个叙述视角的问题。人到老年之后,总结自己一生的历史,会用一种通脱的、通达的、很高的眼光看这些问题,但是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点质疑,是否能够遗落以前的视角,那些视角是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就应该被抛弃或遗落掉。因为我也读过老师们年轻时候、中年时候的文章,我有幸读到过谢老师文革中的文章,也是非常真诚的。我家里有一本文革中出版的批林批孔的文章集,里边有黄曼君老师的文章,我和黄曼君老师开过玩笑,当时是“华中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黄曼君”,也是写得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需求,是那个时代的真诚。你不能说那个时候写文章是不真诚的,说我们是被迫的,我们是随大流走的,这样不能写入历史,那个时候有那个时候的真诚。我们今天反思那个时代,在反思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保证我们的反思就是顶点,就是绝对正确的?这是我想说的。刚才李杨讲,也许过一些年,我们这一代人坐在这里,到了我们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还这样去写,写当时我们都想错了,现在我们都对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几位老师都谈到了中文系的发展情况和忧虑,这个忧虑好像从十年前就开始了。十年前我们最早的一批老先生开始退休的时候,陈老师主持过一个二十世纪文化中心的会,会议上老师们充满忧虑地发言,年轻的学者,当时吴晓东陈泳超他们也在,有接过老一辈学者的旗帜的意思,有过这么一个场面,已经十年了。我当时觉得这个是无所谓的,对这个没有什么忧虑。十年过去了,情况无非就这样,我们所说的其他学校的越来越厉害,好像北大不厉害,具体化之后是什么?不过是他们出了很多书,开了很多会,成立了一些组织而已。这些呢,也不能去否认人家的成绩。但是我想,最终北大人做学问,是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中国所谓的进步。最终的衡量,不是那些东西,而是你究竟有多大影响,你是否为这个民族国家的进步作了贡献。比如说我们洪子诚老师,多少年不出书,人家出了一本当代文学史,沉甸甸的放在那里,就成了一个象征,我觉得这就叫学问。我们追求做的是这样的学问。当然人家上边要检查的东西,我们大家也要去做,我们帮助领导把它完成,让我们填表,我们填了就是。这种事情不必看得太重。

    上一次陈老师带着新的班子,来各个教研室征求意见的时候,我记得一位老师讲,希望陈老师不要有太大的作为。我觉得还是要有作为,但是呢,不要轻易改动,有作为是要向前走,向前走应该有所作为。至于以往的应该继承的一些东西,体制呀,方法呀,尽量不要改动。我觉得中文系的好处,也就是今后应该保持争取的一个目标是,仍然要做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这样就真的保持了温老师座谈会上所讲的那个和气。“和”字应该是在中文系体现最好的,大家都是知识结构不同,观点不同,性格不同,但在一起,就能够那么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尊重人家的学问,尊重人家的人品,尊重人家的选择,我觉得这是北大中文系在中国能保持重要位置的所在。希望哪怕是过三十年,过四十年,李杨教授在这里讲话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持这种精神,那就是我最欣慰的,好,我就说这些。

 

2楼
shuaiyusheng 发表于:2008/11/21 15:35:00
哎,我们没知识的人就是呀,都不知道楼主想表达什么
3楼
dsx棋迷 发表于:2008/11/21 16:09:00
不知“象棋的规则改革”与“北大中文系的精神”有何关系
4楼
LLLFST 发表于:2008/11/21 21:31:00
“和”字不要轻易改掉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34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