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鲁峰王海勤文孙海涛
经济决策就如下象棋,是在进行一场富有韬略的游戏和没有硝烟的战争。
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这句话:“车走直路炮翻山。”想把“翻山炮”打响、打好,关键得找好“炮架子”。
象棋中“楚河汉界”的策源地荥阳,为了“下”好经济发展这盘棋,千方百计为各种经济活动寻找、搭建合适的“炮架子”:文化。
从郑州市驱车15分钟左右,便到了因近期打出“中国象棋之都”大旗而骤然为海内外目光聚焦的县级市——荥阳。
站在荥阳新建成的标志性建筑象棋文化广场上,记者眼前浮现出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开幕的盛况:11月10日,万名象棋手集中在“人造”的“楚河汉界”两侧,5000人黑衣黑帽,5000人红衣红帽,再现当年“楚汉相争”两军对垒时的猎猎雄风。开幕当天,万人竞技大赛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同时捧回“楚汉争雄会”成功奖牌。当真是“车无轮马无鞍炮无弹,鸿沟鏖兵;帅有才象有智士有勇,荥阳争雄!”
如果目光能穿越时空2211年,投向荥阳市区北18公里的广武山上,你看到的也许是这样一幅场景——汉王刘邦凭借黄河天险和虎牢雄关,与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处展开了为期四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3年)的拉锯战:楚占据东广武城,汉占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鸿沟,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反复争夺,相持难决。公元前203年秋,双方讲和,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战争的硝烟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散,楚河汉界却永远定格在了中国象棋棋盘上,昭示着荥阳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
回眸一年来筹办“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的点点滴滴,荥阳市委书记丁福浩欣慰地说:“没有哪一座城市能比在荥阳举办象棋文化节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我们的宗旨是通过文化节弘扬民族文化,彰显荥阳‘中国象棋之都’的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大市、文化产业强市!”
踏访荥阳,记者发现,此次活动的宗旨是“文化搭台,文化唱戏”。
“无利不起早,说到底我们还是要借助于深入挖掘源远流长的象棋文化,推进荥阳建设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让荥阳走出河南,走向全国,冲向世界,最终成为促进招商引资、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丁福浩笑谈如此安排的缘由。
把象棋“下”向世界、荥阳也走向世界?一枚枚小小的棋子,能否负载如此重任?
“1982年,国家体委定下来向世界推广的两个项目就是象棋和武术。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象棋。”专程前来参会的中国棋院象棋部第一任主任、著名象棋国际裁判刘国斌老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在全国象棋事业低迷的环境下,荥阳市委、市政府能倾力组织此次文化节,对象棋事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象棋是越下越亲,荥阳在‘下象棋’的过程中还可以做很多事。”一生痴爱象棋事业的刘国斌老先生不吝赞美之辞。
登封凭借少林武术名震海内外,荥阳为什么不能依仗象棋走向全世界?
经济决策就如下象棋,是在进行一场富有韬略的游戏和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下象棋讲究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更远。举办“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是荥阳走的第一步“棋”,其背后隐藏的经济目的也初露端倪。
11月11日,参加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的各地的象棋大师、专家,在荥阳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楚河汉界规划展,随后又游览了楚河汉界古战场,并为其开发建言献策。
据了解,荥阳已经与北京达沃斯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了楚河汉界古战场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总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总投资2.8亿元,东西道路为主要轴线,以鸿沟古战场、古军事文化及象棋文化为核心,共分为以鸿沟古战场遗址旅游区为中心的十二大功能区,总体形成“一带四沟,北水南土,中闹南静”的基本格局。
其中,核心景区鸿沟规划面积83.3公顷,总投资1.1亿元,以鸿沟为发展轴线,连接黄河、沟口及两侧节点,北部黄河规划以休闲度假及生态旅游为轴,南部为活动、文化中心,中部为生态旅游和接待区域。共分为生态旅游区、中国象棋文化区、接待服务区、黄河口湿地景观区、军事娱乐区。
楚河汉界古战场文化生态旅游区建成之后,必将成为郑汴洛旅游中又一颗光彩四射的明珠!
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这句话:“车走直路炮翻山。”想把“翻山炮”打响、打好,关键得找好“炮架子”。为了“下”好经济发展这盘棋,荥阳不停地为各种经济活动寻找、搭建合适的“炮架子”。寻寻觅觅之后得到的答案是:文化。
老祖宗为荥阳留下了太多现成的“炮架子”,除了是中国象棋的摇篮外,荥阳还有太多值得向人夸耀的“宝贝”。
荥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西汉时,荥阳就是“天下名都”之一,与当时的蓟(今北京)、邯郸、洛阳等著名城市并列。
荥阳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荥阳有中原地区独一无二的旧石器时期遗址——织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有国内最早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秦王寨文化遗址以及郑国京城遗址等。
郑氏的发祥地是荥阳,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夫人嫘祖、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诗书画”三绝的文人郑虔、晚唐最杰出诗人李商隐等都出生在荥阳。
荥阳是著名的古战场。荥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春秋时晋楚荥阳之战,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鸿沟对峙,三国时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唐初李世民在牛口峪大败窦建德,明末李自成荥阳大会等重大军事活动和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荥阳,并对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对此,丁福浩说:“荥阳是文化资源大市,可不少文化资源依然躺在那里,我们不能让祖先留下的‘宝贝’闲置,要想办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举行的前一年,荥阳就曾尝试架起另一座“炮架子”:寻根文化。2004年10月29日到31日举行的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凡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在繁衍生息;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郑氏族人在拼搏劳作。”这句话无法考证出自哪里,但极得华人和郑氏族人的首肯。这句话也颇让荥阳人自豪,因为,正是荥阳这片沃土抚育了代代郑氏族人。
郑氏族人兴于荥阳,遍及世界。据粗略统计,目前全球有1200万郑氏后裔,分布在美国、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代郑氏在世界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郑氏在海外的经济实力占海外华人经济总量的49.7%。郑裕彤被誉为东南亚“珠宝大王”,郑元豹是浙江著名企业家,郑世进号称深圳建筑业的领头人物。泰国万富工业城发起人、实业家郑午楼,韩国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梦九,新加坡商界领袖郑明川等均是荥阳和天下郑氏的骄傲。
近年来,先后有1.6万郑氏宗亲到荥阳寻根谒祖,兴办实业,一批“郑”字企业相继落户荥阳。
2003年7月开始,荥阳决定趁势而上,唱好“天下郑氏热爱荥阳,荥阳服务天下郑氏”这台好戏。
为办好这次文化节,荥阳在入市口建成了标志性建筑——目前堪称中国之最的高达28.10米的郑氏三公(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人物铜像,取名成功广场,修建了郑氏文博院,修缮了郑成功纪念馆。
2004年10月29日,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开幕。来自26个国内代表团以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名郑氏宗亲回到祖地荥阳寻根。
文化拉着经济跑。此次文化节上,荥阳以“寻根、联谊、交流、发展”为主题,共有40个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洽谈、签约。同时有10个项目奠基,投资额达到11.5亿元。此次是荥阳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规模最大的文化盛会。
为了方便郑氏和祖地联络沟通,荥阳成立了世界郑氏联谊中心,并规划建设了郑氏工业园,入驻企业享受相应优惠,为郑氏宗亲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努力,一些动辄几十亿元的大项目都相继凤栖荥阳:投资40亿元的中原国际小商品城项目已经开工奠基;40亿元的国电集团2×60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建设正在筹备中;荣获“中国名牌”的少林大客车生产线项目启动;中科院投资7亿元建立希格玛高科技产品工业园项目日前签约……
文化资源可富财政,也可直接富民。
2005年9月10日至11日举办的荥阳首届河阴石榴文化节,让农民体味了钱包迅速鼓起来的甜蜜感觉,荥阳的石榴产业化步伐也随之加快。
20多年前读小学时,就从课本上知道了“新郑大枣,荥阳柿子”,后来又知道了河阴的石榴特别好吃。
河阴石榴因荥阳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成为果中极品,其中尤以荥阳市刘沟村的最为有名。河阴石榴有“中州名果”之美誉,唐至明清,为朝廷贡品,成为应节佳果和吉祥的象征。
五月赏花,九月品果。古人早已尽情享受过石榴之美,他们留下的佳句可以作证。明朝蒋一葵就曾有诗云:“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曾这样吟咏:“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古往今来,吟咏石榴的佳句华章层出不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
近几年来,荥阳市大力发展河阴石榴产业。目前,荥阳市河阴石榴栽培面积已达1.1万亩,栽培品种20多个,年产石榴300多万公斤,大批石榴销往郑州、北京、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在深加工上,推出了河阴石榴干红和河阴石榴养生酒,初上市销量即达300吨,促进了石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种植石榴的积极性。
在今年举行的荥阳首届河阴石榴文化节上,果农的收获更大。
“荥阳周围的人来了可多,果农不用出家门就能卖石榴,价格比市场零售价高出近一半,当然高兴了!”一位果农说起刚刚结束的“石榴文化节”,依然喜不自禁。
荥阳市河阴石榴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刘学超说,从9月20日至10月20日,他每五天为河南省绿安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供应1万公斤优质河阴石榴;广武镇唐垌村水果生产合作社的理事长唐留保也拿到了6万公斤的购销合同……
荥阳市也请来了省内外石榴专家及经销、加工企业代表,从学术、技术、市场等不同角度和种植户一起研讨河阴石榴的发展。组织企业与农户签订扩大种植、供销和深加工协议。
首届河阴石榴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荥阳市看到了石榴产业的发展后劲,拟出发展规划——5年内使河阴石榴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形成北部邙岭河阴石榴产业带,带动邙岭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与企业联手培育石榴贮藏及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使河阴石榴成为荥阳市农业的支柱产业。
这次石榴节让广大农户真正开了眼界,知道自己怀里抱着的河阴石榴真是祖上留下的金宝贝,经营好了将受益无穷。
河阴石榴、郑氏祖地、象棋之都……从2004年起,接二连三的文化盛事,让荥阳人为之感动,为之振奋,为之骄傲,为之欣喜,为之难忘。
还有多少“宝贝”可以拿出来让其大放光彩?这一命题,继续考量荥阳掌舵人的智慧!
记者手记
文化产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提上如此重要的议事日程。放眼天下,我们真切地看到,文化实力作为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正日益受到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势头发展迅猛。荥阳市廓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搅动一池春水,发现自家的“金山银山”,抓住机遇,一马当先,乘势而上,强力发展文化产业,经济也随之大步向前,必将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