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则扼杀了象棋的艺术魅力 发布时间 [2007-5-29 0:36:00]
近日里,“七斗星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开战了,联赛采用由胡荣华发明并倡导的“和棋黑胜、贴时竞叫”新规则,该规则实施部分源于赞助商的要求。鉴于目前商业化象棋市场的毫不景气,只能说,新规则作为拯救之方值得人们去尝试一番。
推行新规则主要是消除消极性的和棋,使得每盘棋都必须拼出胜负来,其次是,抵消掉先行的优势。没有了和棋(确切地讲是平局)的退路,棋手(其实只是执红棋手)的进取性增强了,比赛的激烈程度自然会大有提高。
但是,这一颠覆象棋传统的竞赛新规则,虽然克服了平局现象,同时也闭塞了高水平的“和局”,以至于湮灭了企其审美境界的行棋之道。
第一,规定黑方的比赛用时太少,于是犯错就会大增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临场难以构思出妙手和上佳之局,执黑棋手的发挥水平定会下降许多。
第二,选手凡是执上黑棋的总是以守和保本为上上策,由此大大失去了双方互攻对搏的精彩局面。对于后走方的黑棋来说,平稳守和便可得2分,从博弈论上讲是可取的策略,要不然,盘面出现了激烈对攻的局势必是危险的,于己不利,因为用时明显少于执红的对手。即使冒险成功也只是获取3分,仅多增加了50%积分而已。于是执黑有保守倾向者,“不贪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比起老规则去弈,更为显然。反观先手红棋,由于不进则退,被逼上了梁山,别无他求,只得作破釜沉舟式的搏击,这样也就遏止了稳健型棋手的发挥。由于新规则的偏向性导致了双方战略的绝然不同,比赛就形成了固定的纯单向性的攻防战,每盘棋都呈先手狂攻,后手死守的模式,显得单调而枯燥。
第三,艺术之美是自由的形式,自由愈大,美愈丰满。自由与选择相关,象棋之成为艺术,就在于存在着和棋(平局)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对弈双方多增了一项选择,其战略构思有了立体性的谋划:遇强则谋和,逢弱则取胜;上风时全力进击,下风时不妨兑子以简化局势,亦属上策。艺术之事,须刚柔兼济,张弛有度,不作偏袒。故枰纹对弈,凡饱含以韵律美感的,乃时攻时守,或进或退,飘忽而不定,变幻而莫测,行棋就充满着辨证的变数。譬如某团体赛上两队交锋时,当某棋手最新得知其队友刚获胜(或落败)时,常会中途变招,稳妥地兑子求和,以求得本棋局简单的平局积分,从而确保团体总分的优势使之晋级,或者强行出击,释放出“胜负手”——此乃博弈论之道。大家知道,足球比起其他竞赛项目更有魅力,其原因之一,正是有平局的结局,从而增添了战局多样性的变数。竞赛艺术的魅力正是与可供选择的策略多样性成正比率的,象棋就是如此。
可是新规则下,黑棋用时太少,无暇构思新颖招法,只得被动地跟着红棋应招而行棋。为棋手所熟读的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但若现今运用于红棋则全然失效:既然平局被取消,后手黑方自然不会主动来请战,这样,己方本已“不可胜”矣,而不主动请战的策略反而会固化黑棋之防御,何有“以待敌之可胜”机遇之谈?进而,红棋不胜敌,又怎以获取分数?
第四,对抗性比赛的艺术魅力,乃建构于高度对称性的公平基础上的。在象棋中,双方从开局起始,排兵布阵完全一致,行棋规则(老的)也是相对等的,并无红棋与黑棋之区分,如此,双方才具备了真正意义的“对抗”性质。只是红与黑棋,有先后手之分,存在着布局策略的差异,先手略微得到些便宜。可是如今的新规则,划分出红棋与黑棋在用时、和棋得分上的显著差别来,红棋与黑棋的对抗似乎进行着“时间”VS.“空间”的较量,而不是同类性质范畴的抗衡,观赏这样的比赛,真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第五,象棋之境界,蕴涵着不可或缺的和棋作为结局。两名棋手斗智斗勇,若双方都无大错,最终激战便成和局,这本身就体现了高深的“棋道”境界,蕴涵“棋道”的棋谱也许就是一件动态的艺术珍品。1981年在温州举行的全国个人赛上,浙江陈孝坤与河北李来群大斗133回合,就是以精彩异常的鏖战最终成“和”,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名局。
正因“和”体现了棋道高境界,千百年来,象棋名家创作了无数的以守和为结局的优秀排局,最为经典的有《七星聚会》、《野马操田》等。
当然,近年来的赛程中,消极和棋确实太多,果然乏味且保守,但若取消和棋,则象棋运动更为黯然失色,由此也许将会失去更多的棋迷和商业市场。
望象棋改革者三思之。
施卫江
2007-5-27
好文怎么才发上来哦?!严格来讲,新赛制并未取消和棋,只能说取消了得分一样的传统和棋得分制。和棋还是继续保留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