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棋道·再传播征文:马竞爽;和之思

1楼
李建新 发表于:2017/5/11 16:22:00

        “和”之思

               马竞爽

 

象棋对弈的双方在攻守往来全力厮杀难以“中盘”决胜的情况下,进入了所谓的残局阶段。就棋局最终的结果看,“和”是一个选项,也是一个可以展开探讨的“选项”

和局,字面上有平局之意,一盘棋之后你我不分胜负。如在对弈无法互相将杀的情况下,己方处于劣势,为尽力保持一种“最后的均势”所采取的保守策略,使战局陷入“长打”的局面中,迫使“南北议和”;再如,对局一方另有他图,下棋之前就企图求和,和棋顺其自然成为必然结果……种种情况造成和局,不一而足。但和局既冠以“和”字,就必然有与平局不同的弦外之意,这就与传统的和文化勾连起来。

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种主流的社会主导意识。而象棋中“和”的哲学智慧也脱胎于这种无不在的和文化意识。和,强调异质的协调与对立面的消解,千年的思想史孕育了和文化极为丰富的意蕴,而象棋时至今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依然只是它具象化的冰山一角。“和”作为思考象棋文化普适性的出发点,象棋的和局可以存在求和、弈和、胜和三个层次,并且可以从这些不同的层次观照人与社会,使“和”成为联结象棋与社会现实的重要节点。

 

求和:醉翁之意

对于象棋,和局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局形式,但存在一些人借和局做文章,致使和局天生所带来的灵韵在这里惨遭扭曲。某些人为各种不可言说的目的,棋局的博弈还没有开始之前,棋士们就开始“直奔和的主题”了。即便是自己的棋力比对手略胜一筹,也不愿以积极的心态去求胜,反而以消极的心态去求和,和棋为此蒙上了不和谐的阴影。

有人说和棋是达到目的就失去动力了,也有人说消极和棋就是给下棋注入水分。其实,对于消极和棋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只一点可以明确,和棋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和输家,此是持正气的棋士的共识。譬如在现实中有人会给某些“资源”丰富的人故意献上一盘和局,以获得自己在棋盘外的利益。表面上不分胜负,而实际上献和局的人得到自己应得的,被献的人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棋力,不能进益,长远来看对于被献的人是损的。

正因为有不和谐音,反感此路和棋招数人们才纷纷献计献策,譬如使用量化方式改革判负规则等以避免过多的“和棋”出现,极端的甚至认为中国象棋不应该有和局存在。

 从分析可以看到,许多建立在“求和”意义上的和,并非和局的“和”之本义,也并非没有杂质的纯粹的“和”,这是带有消极心态的“一团和气”,是为棋界所不齿的“和”。

 

弈和:剑指完胜 

和局的存在本身就是象棋智慧的一部分,如何正视和局的结果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才是我们用“和”的眼光去解构和局的意旨。抛去求和的负面心态,正视和局的起点就应该归为“弈和”了。与其说“弈和”是一种结局,倒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准备。在对弈过程中,尤其是在残局阶段需要及时准确转换战略战术,是一鼓作气?还是退守九宫?还是势孤取和?对于情势的判断力自不必说,当然也需要一定的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此同时“弈和”的心理准备也不能少。

“弈和”之和不同于“求和”之和,前者应当是一种异质的对立面上的和,讲求的是局和而力不和,势和而意不和。在残局的厮杀中,绞尽脑汁寻找巧胜的着法,从中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意生产,即使最终和棋,棋力的高下也能在搏斗中显现,这是局和而力不和;如果情势对己方不利,则可以退为守,寻找迫使对方无法杀将的路数,创造和局的机会,达到“最后的均势”,但即便最终和棋,还是以尽力拼搏为要,和棋只是不想看到但又无奈的结果罢了,这是势和而意不和。

但即使是“弈和”,对于不同人而言同样还有境界的高下之分。有的人境界高,也有的人却达不到那种高境界,这是各人素养、心境、学识、阅历等诸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第一境界是除“武战死”而不能够的武士道精神,是低层次的,认为胜利是比求和更能畅抒胸臆的结果,如能力战而死,绝不全力求和。这种精神在对弈中固然值得持有,但也少了几分韧性。再比这个高一层次的,不太注重胜负,能胜则胜,不能胜则委曲求全,自认为在正确的情况下做出和棋的判断便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与段位比自己高的棋士下成和局便飘飘然忘乎所以,有些许自我麻痹之嫌。比这还要高一层次的,应该是秉“除完胜,复何求”的心态对待和棋。和棋不会意味着双方棋力相当,和棋反而意味着没有胜利,在一次次没有胜利的“失败”中增进棋艺,以“完胜”为圭臬,此为“弈和”的正道。

推而广之,不仅是在博弈当中需要“弈和”,身处社会生活同样也需要“弈和”的气质,常见于双方势力不均衡,敌强我弱的情形中,己方更应该以一种“弈和”的平和心态,一种“除完胜,复何求”的终极目标,正视双方之间的对抗以及最后的结果。

 

胜和:以“和”为“胜”

胜与和,两种不同的结局,放在一起看似矛盾,细细吟味下来却有着从象棋文化观照现实社会的哲学智慧。“胜和”从字面推敲,即以“和”为“胜”,将和局看作成为一场胜利,这种胜利当然并非棋局层面上的胜利。棋局层面上双方和棋,本质上没有输赢,但是这样的和局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双赢?

下棋并不在于非厮杀到你死我活不可,异质性的对抗往往才是常态,强调和谐也非刻意抹杀掉对抗这种性质的存在,而是宣示一种以“和”为“胜”的姿态,一种“和为贵”的文化内涵。

高手之间难分伯仲,棋力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水平与差距不断地缩小,致使出现和局的情况越来越多,但这不能成为否定和局的理由。“胜和”的“和”不是归一、不是平分秋色,是超脱了“弈和”的制衡状态,是唯有高水平、高竞技之后才会抵达的“胜利”。《孙子兵法·军形篇》讲求“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为了这种“先胜”,需要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才能确保有了胜利的资本、胜利的筹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胜和”才具有了“和”的意蕴,具有了双赢的意义,才展现出真正拔萃的实力,无往而不利。

由此,抵达“胜和”须有两阶段的过程:一是为达到“先胜后战”的目的所做的前期积淀;二是因积淀造成实力的相对制衡,以此带来的和局,看似旗鼓相当,实则互为佐证,佐证了自己的真实力量。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观照现实的人类社会,大国之间的博弈正是需要“胜和”的意识,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对抗,要以“和”为“胜”。追求此“和”,要以国力的增强、科技的发达、精神文明的提高为基石,做好前期积淀,否则无法掌握“胜和”的筹码。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而和平正是“胜和”所展现的“和为贵”的精神。

从作为个体的人的层面,“胜和”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启迪,不仅是象棋的棋力对抗,在任何竞争环境中,持有“胜和”的观念将使我们更加注重厚积与薄发两个阶段的过程。而急功近利的人恰恰忽略掉厚积的阶段,没有前期积淀,谈何“薄发”?运动员需要体能的积累,翻译员需要语汇的积累,演奏家需要基本功的积累,凡此皆是。这是由象棋和局的“胜和”引发的基于人文主义观照的一点思考。

由“求和”到“弈和”,最后归为“胜和”,将和文化内嵌入象棋之中,由此生发出三对于“象棋之和”的解读层次,并向社会现实稍作延伸。总的说来,最后的落脚点还在一“和”字上:真正的和局是以求胜换来的“调和”,以全力索来的“弈和”,以正心赢来的“胜和”。

<!--EndFragment-->
2楼
阿国 发表于:2017/5/11 20:2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