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名人·棋专栏】之《礼萨·汗·巴列维》

1楼
fuyinyongsheng 发表于:2019/9/29 11:59:00

img_20190929_11500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名人·棋专栏】之《礼萨·汗·巴列维》
出品/北平永胜

礼萨·汗·巴列维
(Riza Han Pahlavi,1878~1944年),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创立人。
他出身于今伊朗北部马赞达兰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不久父亲去世,少年时外出帮工,14岁投入由沙俄训练的哥萨克旅当兵。他身材魁伟,勇敢过人,屡建战功,由军士提拔为尉官、校官,直至指挥官,被誉为“伊朗的哥萨克”。

img_20190929_11490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公元1921年2月,哥萨克旅士兵因数月未领到军饷而发生哗变,并准备进京城追讨军饷。该旅的长官和高级军官都因惧怕而躲避,唯有礼萨·汗挺身而出,率军向德黑兰进军,乘机实现他的政治野心。
同月21日,哥萨克旅进入德黑兰后,礼萨·汗成为决定恺加王朝命运的主宰者。他自任陆军大臣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挟天子以令诸侯”,立即改组政府,玩国王于股掌之中。
礼萨·汗却颇有政治头脑和远见,他为了平定北部受俄国苏维埃政权支持、宣布“独立”和“自治”的左翼地方政权,在进入德黑兰仅5 天就断然在前任政府不敢签字的《波俄友好条约》上签字。

img_20190929_114909.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苏俄红军撤离后,礼萨·汗就向北部派兵讨伐,消灭了那里的地方政权。随后,又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分裂势力,统一了全国。
礼萨·汗用“文明”的手段,迫使艾哈德·沙国王以去欧洲“治病”为名自动流亡国外。
1926年4月25日,礼萨·汗加冕登基,建立了新的王朝。由于礼萨·汗采用了古代波斯一个强烈王朝巴列维之名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因此他创建的王朝被称作巴列维王朝。

img_20190929_114917.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礼萨·汗登基后,为了巩固他的政权以及国家的振兴,对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礼萨·汗的改革思想颇受土耳其的凯末尔思想的影响。
礼萨·汗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下国际象棋和体育运动,并且提倡全民参与,所以伊朗的国际象棋普及率非常高且高手如云。
礼萨·汗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行司法和行政改革。他以法兰西法典为蓝本,制定了新的产法、刑法和民法,替代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法律。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了大行政区,把全国划分为11个省、49个州,撤销权倾一方的总督,限制地方长官的权力。
(2)实行军事系统的改革。建立现代国家军队,削弱传统部落的地方武装力量。采购新式武器装备,举办兵工厂,聘请外国教官,建立海军、空军和机械化部队,提高了武装力量的战斗力。实施义务兵役制,规定凡年满23岁的男性公工必须履行服兵役2年和服预备役23年的义务。
(3)实施政教分离制度。削弱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国教地位,废除伊斯兰教的宗教司法权,禁止宗教干预政务,限制(伊斯兰)经学教育。(4)发展民族经济和建立现代化工业。兴建了钢铁、化工、纺织、水泥、机器制造等现代工业部门,鼓励开发矿产。创办中央银行,鼓励私人开办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5)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政府投入巨资修建铁路和公路,促进了全国物资的交流和经济发展。
(6)改革传统的习俗。主要改革与宗教有关的习俗,如禁止男子戴历代相传的缠头“头巾”,命令摘除妇女佩戴的面纱,鼓励妇女参加工作,推行服饰“西方化”。
(7)建立现代教育系统。政府鼓励开设实施现代教育的中、小学校,严格限制伊斯兰经学教育。开办了德黑兰大学和其他大专院校。保护妇女受教育的权利。

img_20190929_11484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礼萨·汗还是一位强硬的民族主义者,他坚持民族利益,与欧洲列强进行斗争。
他上台后,宣布废除欧美列强的治外法权,收回海关的自主权,取消英国帝国银行在伊朗发行货币的特权,宣布废除列强及其侨民所享有的最惠国待遇。
礼萨·汗还与英国的英伊石油公司进行斗争,迫使该公司提高对伊朗政府支付的租税和派发红利的比例。
礼萨·汗统治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错误,甚至是严重的、不得人心的错误。他为人粗暴,常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待人处事。如以武力为后盾,以强硬的手段推行他的改革,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往往引起多数人的反感,特别是引起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强烈愤懑。
因此,什叶派与巴列维王朝长期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境地。
又如,礼萨·汗在“民族统一”的概念下,强制推行国内各民族“波斯化”,从而引起少数民族的强烈反对,甚至出现流血冲突。因此,巴列维王朝与国内少数民族的关系比较紧张。
礼萨·汗在外交上最大的错误莫过于他的亲德立场。
他敬佩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奋斗精神,更敬佩德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显著成就和军事上的先进。他积极推进与德国的友好关系,并于1929年2月17日签订了两国友好条约。他大量聘请德国的教官、顾问、专家、技术人员,向德国购买武器,扩大两国的贸易。礼萨·汗希望德国人帮助他实现国家现代化计划,还企图利用德国的力量来抑制英、苏对伊朗的分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朗政府宣布中立,但未改变亲德倾向,继续向德国提供战略物资,不理睬同盟国要求伊朗与德国断交并驱逐所有在伊朗的德国人。礼萨·汗一再表示,伊朗需要这些德国人,并有保护他们的道义责任。
1941年8月25日,英、苏军队分别从南、北两个方面进入伊朗,礼萨·汗命令伊朗军队进行抵抗。留居在伊朗各地的德国人逃往德黑兰,寻求礼萨·汗的保护。虽然盟军包围了德黑兰,但礼萨·汗仍拒绝交出德国人,显示了传统的道义精神。最后,为了保存巴列维王朝,他于9月16日宣布退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礼萨·汗落入英国人手里,被软禁在毛里求斯岛,后又转移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1944年7月,这位将波斯更名为伊朗,被称为“伊朗国父”的一代枭雄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文中部分资料及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2019年09月29日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703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