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1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分享]象棋系统论

1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4:43:00

象棋系统论
阮宜正 著
技术顾问 柳大华

  在未见硝烟的车马炮大会战中,不仅我们的性情受到陶冶,而且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及水平亦将步人新的阶梯。
                                              ——题记

前言

  哲学,古来即有“智慧之学”之誉;而象棋,列宁说她“是智慧的体操”,诗人歌德又说“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二者原本就具有内在联系?
  下棋究竟有何益?最大的益处即在于能帮助人学会正确思考,便思维受到启发锻炼。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哲学教师,同时又是一个象棋爱好者。作为一个象棋爱好者的我,有时在小小棋枰前一坐,却常常不感觉其小。因它能使我由小见大—从中领略到世间万物的复杂性与联系的多样性。平时的我,有时常常情绪急躁,或体察问题失之偏颇、囿于一端,或偶有所得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浅尝辄止……。此类毛病在未尝到苦头的情况下,让自己承认也并不很容易。但如果在棋枰上就曾经受到过“惩罚”,则多少总能使自己早一点醒悟,多几分自知之明,少一点自以为是,时时警惕自己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去认识事物、对待问题。
  象棋是一个充满辩证法的领域,这一点大约不会有人否定。但能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作指导,从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棋局之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在象棋中能进一步具体化?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也许就可望建立又一特殊门类的辩证法—象棋辩证法了。这不仅有助于象棋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能使开展象棋活动在培养训练人们科学思维方法方面起到更积极有效的作用,能使人们更多地领悟到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思想。
  哲学是对真理与智慧的无止追求,它只有里程碑决无终点站。作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始终追踪着时代与科学的步伐,不断实现着自我丰富、完善和发展。唯其如此,它才生机勃勃并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近十多年来,随着一般系统论在中国迅速、广泛、深入传播,矛盾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的关系间题又成了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诚如著名哲学家黄楠森教授所说:“矛盾辩证法需要系统论,系统论也需要矛盾辫证法”。在肯定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前提下,将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用于指导象棋理论的研究,以图建立又一特殊门类的系统理论——象棋系统论,这是我多年来执著追求的目标。现在这本小书虽算是完成了,但它究竟能说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标呢?尚待聆听各界批评,不敢自以为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值此第三届“世界杯”象棋赛又将在中国举行之际,先人的遗训仿佛在耳边重新响起。但愿能有更多的同仁为此目标而共同努力,使中国象棋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更能显示出崭新的时代特色,使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对她喜闻乐见。

                   阮宜正1992年10月

再版附言

  新世纪的脚步声已越来越近,历史将进入下一个千年。我们正在跨入“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增多。我们在闲暇中娱乐,又在娱乐中学习,提高知识和智力。本书得以再版,应感谢蜀蓉棋艺出版社。亦期望本书能对社会继续起到一分有益的作用。

                   阮宜正1999年3月

2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4:51:00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从象棋艺术走向象棋科学

象棋首先是一门艺术,一门思维的艺术。列宁曾经把国际象棋誉之为“智慧的体操”。象棋又何尝不可同作此论呢?一对棋手临枰对座,看上去十分恬静文雅。却能在见方棋枰上掀起无尽波澜。激烈的搏杀,精彩的场面,常令观者为之倾倒,乐于其中,有时甚至忘乎周围的一切。正是由于象棋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使它历尽人间沧桑而恒久不衰,成为愈来愈受世人重视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而显示其光彩,成为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三大棋种之一。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可胜数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喜爱甚至迷恋过它,不少的文人学士也曾吟诗赋文赞誉过它。在科学发展正突飞猛进的时代,在中国象棋正走向世界的今天,象棋能否同时兼具科学与艺术这两种品质?能否跻身于世界科学之林?自然成了有识之士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早在八于年代初,象棋理论家黄少龙同志即率先发出了象棋科学化的呼吁。
  象棋,它并不仅是一般的胜负之争,在更大的程度上乃是一种思维的竞赛和智慧的较量。是斗智而非主要斗勇。在它从诞生至今上千年的历史之中,始终都伴随着人们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检验着人们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提高人们思维的能力与素质。人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究竟如何?遇事能否都保持一个辩证的头脑?有无浅尝辄止的肤浅性和片面性?有无见微而知著的洞察力? ……这些,都能在象棋这个充满着辩证法的领域中接受检验,经受锻炼,增强自知之明。由于象棋集整体性与矛盾性两大突出特点于一身,因此它是唯物辩证法、一般系统论所应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正象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都要经历个长久的阵痛和艰难的分娩过程一样,要使象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也决非轻而易举之事。我们在进人正题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科学所负有的使命以及科学理论体系的一般特点
  在一本类似于散文诗般的哲学著作中,笔者曾读到过如下段话:“当苹果落地,石子落地,一本书从书架上掉下来,或者当月球绕地球永不停息地旋转……,所有这一切形形色色的现象在物理学家眼里,是令人心烦、痛苦不堪的零乱。牛顿的天才,恰在于他从这一片零乱现象中整理出了一种管天辖地、包罗万象的井然秩序……,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见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第80页)由此,原书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宇宙万物都处在急流的游涡之中”。“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动机之一,便是渴望在这急流中攀附一块永恒的岩石,企图从纷然杂陈的大千世界中整理出秩序。”“大秩序,大贡献;小秩序,小贡献。”(同上书第82,83页)所谓科学的使命,从根本上来讲,也就是要从千差万别的现象背后寻求共同的本质方面。人类每一科学成果的取得,相对于已往的科学成就来讲,都可以看作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中的个的阶梯。(参阅列宁(行学笔记》第239页)
  关于科学理论体系及其特点,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爱因斯坦的有关论述。爱因斯坦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对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始终充满着童心般的好奇,而且处处都在努力“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结在一起的思想体系”。即科学理论体系,爱因斯坦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位于最底层的基础性层次。即该理论所涉及范围内的事实材料,因为这些事实材料是构成理论体系的经验基础部分;然后是一些基本的公理和假设,它们是在一定的事实材料的启示之下“发明出来的”,同时又是构成整个理论大厦的逻辑基础;最后第三个层次是具体推论,它是在基本公理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得出的具体结论(这些具体结论是否有效与可靠可通过与事实材料相比较而得到验证)。
  在理论体系的上述三个层次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基本公理或假设”在爱因斯坦看来,这些基本公理或假设要具有科学性,就必须能够满足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一,它必须“具有最大可能的简单性”,即“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其二,由这些公理所推导出来的具体结论必须能够尽可能完备地解释大量的感觉经验事实。总而言之,“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344页)
  象棋,它自古以来都一直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时至今日,随着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象棋科学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里,我们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象棋艺术与象棋科学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问的关系
  相对于象棋科学来说,象棋艺术无疑应属于象棋科学的第一个层次,即它的“经验基础”部分。因此这是一个不容有丝毫忽视的领域。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象棋,它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是通过三个方面共同体现出来的。一是弈林高手的精彩对局;二是棋艺评论家的探幽人微式阐发和再创造;三是排局创作家和众多研究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象棋艺术,它的永恒课题是要研究、回答在每一特定的局势之下应该走什么?如何走?棋局千变万化,奥妙无穷,这就要求一个优秀棋手必须具备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有时面临的局势,虽与以往的某一棋局看上去十分相似,但却常常隐藏着许多新的变化,若不仔细分析研究,满足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是难免要吃亏上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艺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变”,在于它的变幻难测,亦即在于它的非模式化。因为在茫茫弈海之中,从未有过,而且也不可能找到那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模式。惟其如此,它才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才有无尽之宝藏可供人们长年开采挖掘,才会千古流传而令人乐此不疲。也正是由于象棋艺术的非模式化这一特点,才能为人们思维之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一个广阔驰骋的极大天地,并为一大批不甘就事论事的理论探索者们提供无比丰富的沃土。
  象棋也应该成为一门科学。但要使象棋真正能够成为一门科学,那也就必须按照科学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去建立它的高层次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应由一些抽象化程度比较高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所构成,并且相互之间还应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联系,不能只是一些主观任意的拼凑。这些较高层次的概念和原理,也不是从实战经验中就能直接得到的。它只是以现象、经验作为研究问题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并对大量的经验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综合整理、概括归类,扬弃掉直观中所得到的表层方面的东西,抽出其共同的本质,并以较为精确的术语加以表达。
  虽然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形成不能离开现象、经验这一活的源头.但它毕竟是己经经过了思维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因此也就离直接经验比较远。大凡抽象化程度愈高的东西,其涵盖面也必然愈广,能够解释的现象也愈多。原因即在它属于众多个别中的一般。与此同时,也正因为它属于众多个别中的一般,离直接经验比较远,因此也就不应对它提出一些超出其职能范围之外的过分要求(比如要求象棋科学必须回答在每一特定的局面之下应该如何走子等等)。考察迄今存在过的其它学科,一般也都有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应用技术之分,三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既然其它科学如此,我们又何必要对象棋科学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份苛求呢?
  难道象棋科学就不能对象棋艺术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了吗?当然不是。象棋科学既然想要争得一张“出生许可证”,那它对象棋艺术的发展就决不会表现得无动于衷。总起来讲,象棋科学与象棋艺术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研究其个别、显示其多变为固有特征的象棋艺术,相对于从个别中寻求一般的象棋科学来讲,无疑是相当于一片沃土、一股活水。这是因为象棋科学中的一般不可能凭空而来,它只能来源于个别。所以象棋艺术越发展,“家珍”愈多,那它为象棋科学的形成发展所能提供的养料也就愈多。倘若一种自称其为科学的东西却又对“沃土”、“活水”视若无睹,或原封不动地简单照搬,不作更高层次的科学抽象与再创造,那么其“科学”者云,也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另一方面,严格意义上的象棋科学一且形成,则将又对象棋艺术向更高水平的迈进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由于科学的理论所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具有涵盖面广的重要优点,这样也就能够帮助经验克服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不管是别人的东西还是自己的东西,也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如果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加以把握,要想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总是比较难的。反之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则容易使自已进到一种“见其形而悟其神”的境界。若果如此,则以后当遇到“形虽不似,神却相通”的别一局面时,也就无疑会提高自己的嗅觉灵敏度,既可使过去曾经的错误不再重犯(或多犯),更可帮助自己去敏锐地捕捉战机了。所以在象棋这个领域中,也如同其它任何领域一样。我们决不可忽视理论的重要性。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选集》第版第1卷第286 页)

  二、一般系统论与象棋系统论
  “往往有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索的这句话是引人深思的在当今时代,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纵横交错与相互渗透,使不同学科之间普遍存在着“共域,”现象和“可通约性”(“共域”是指在相关学科之间所考察研究的对象或问题中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可通约性”是指某学科中的一些理论与观点可有条件地运用于其它学科)这也就使得走学科交叉式发展道路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强大潮流。在这股潮流中,一般系统论这类有着广泛适用范围的横断科学不仅诞生了,而且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科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以至今日人们已普遍认为一般系统论所提出的基本观点、理论和方法将有助于唯物辫证法哲学理论的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攻玉须借他山石”。一般系统论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论原则能否用来指导象棋科学化研究?并促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由艺术而步入科学之林从而展现出时代的新风采呢?这无疑应该作出肯定的回答。

  其一,从二者的研究对象来看,应判定为属种“共域”。
  一般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具有整体特性的事物。象棋是否具有整体性特点?如果具有的话,那它就无疑属于这“所有”中的一种。这一点,大约是不会有人持否定态度的吧。在象棋中“每一个子力的活动必须以个体服从整体”,“以整体带动个体”,“无论进退攻守,拼杀兑换,留子舍子,绝不可醉自于孤军作战,偏师进攻,贪图一子一着乃至局部的小利,以致遗误大局。”(贾题韬:《象棋残局新论(上)》第13页)为了适应整体的需要,“车之至重,可轻如鸿毛;兵之至微,可重于泰山;一相之飞,可撑半壁;一将之闲,可定全局。”(贾题韬:《象棋指归》1984年第二版第8页)此即可见在象棋对弈中树立整体观念的极端重要性,若非如此,人们又何必以象棋作比而言及其它,说出诸如“全国一盘棋”、“舍车保帅’,、“舍卒保车”一类的话来呢?

  其二,从理论自身的内容看,二者亦存在着“可通约性”,即一般系统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可用来指导象棋科学的研究。
  一般系统论认为,客观事物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属性并不是单由各个组成部分的属性所能直接决定的,而是由各部分的属性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所共同决定的。这些联系和关系不仅使原来各自独立的部分形成为统一整体,而且还使各个组成部分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以致同样的元素或部分在不同的整体中能表理出不同的属性或功能。对于同一种元素来讲,常可表理出多种不同的功能。可是,如果它存在于某种整体之中,处于某种特定的结构的支配之下,则将会使某些方面的功能得到强化,并使另外一些功能受到抑制。由于结构还能使各个部分中那些被强化了的功能之间达到互相耦合,这样也就产生出了属于整个系统的高一层次的整体功能这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对象棋科学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在象棋之中,同样的一个棋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常可发挥多种不同的作用。比如有时可用来吃去对方的子,有时可控制一定的“地盘”(使对方的棋子不能随便闯入),有时充当“炮架”,有时用于阻拦或限制对方棋子的活动,有时又自相阻塞反受其累,有时还为达到“引蛇出洞”或其它的目的而强闯虎口,有意送给对方吃……,如此等等。在象棋艺术中早已司空见惯,并为众多棋手运用自如。但遗憾的是至今却仍基本停留于经验的层次,缺乏一些必要的基本概念对其加以规范,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了使经验上升到理论,我们应该借助于一般系统论中的如“功能”这个范畴作为新的认识工具。
  仅仅做到了以上这点还是不够的,用一般系统论的基本理论观点来指导对象棋科学的研究,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比如它还要求我们对象棋中若干种最基本的战术组合作出结构上的分析。即要去研究若干单个的棋子是如何通过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达到整体配合的。棋局虽然千变万化,但我们却可根据整体功能的不同而将其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摘王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得子系统”等。这些目标不同的系统在结构方面各有哪些特点?其形成演化过程究竟如何?促成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何以能从无序达到有序又从有序再转化为无序?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尽管研究起来难度比较大,但总是有规律可寻的。若将象棋与战争作比较的话,那战争的不确定性比起象棋的不确定性来讲无疑是要大得多。既然军事家尚且能够总结出战争的规律来,难道象棋就找不到它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了吗?问题的关键只在于我们是否善于运用“他山之石”——唯物辫证法和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和探索。
  由上可见,在一般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建立又一特殊门类的系统理论——象棋系统论,这不仅只是可能,而且(依笔者之见)它也是促进象棋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因为一般系统论既然能够称之为“一般”,就理应对特殊的具有整体性特点的事物和研究有指导作用。惟其如此,它才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至今它已几乎是“无孔不人”地渗透进了各门具体科学领域之中,形成或正在形成各个具体门类的特殊系统理论。从这一现状来看,建立又一特殊门类的系统理论——象棋系统论,这既应是当前系统理论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又应是象棋理论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把系统论中的一般性原理与方法运用于象棋研究中来,它虽可对象棋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照搬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探索过程。需要解决个别、特殊、一般之间所存在的大量矛盾(更何况目前般系统论的理论本身也不十分成熟和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一般只能大致地包含特殊而不可能包括特殊的一切方面,更不可取代对个别、特殊问题的仔细深人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一般只能存在于特殊之中,因此对特殊问题的深人研究不仅对该学科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它的一般性理论来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反过来推动一般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系统论的更加成熟和完善。也必须吸收包括象棋系统论在内的各特殊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使之进一步升华。这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一般系统论“作为高度概括的一门科学,并非四海皆准(指它目前的某些具体结论—引者注)。它要有普适性,就得参照各具体领域的进展并修正自己”(陈亚保《系统演变的目的性》,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9期第63页)。
  象棋系统论作为一门正在孕育之中的特殊系统论,是有其独自特色的系统理论。比如,与其它门类的系统论相比较,它的两极对立性、互反性就十分突出。在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的行棋过程中,一方的意图常常由于为对方所识破而难以实现,一方的棋子所发挥的功能,也常常要被对方的另一些棋子的功能所克制或抵消。按照目前人们的理解,系统总是具有特定结构和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但在象棋运动中,对阵双方的某些棋子之间的功能一方面互相抵消,另一方面又相互紧密联系,乃至形成互相牵制的有机整体,这种既互相牵制、又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是否算得上是一个系统呢?这或许会引起人们的争论。因若单从功能的角度来讲,这种局面之下由于谁也占不到便宜,因此整体功能为零,故可被视为非系统。但如果根据子与子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去判定,它又仍应被视为一个系统。又比如,其它有些系统,如象生命系统、机械系统等等,其结构通常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不因一次功能的实现而使结构随之解体。但在象棋中却恰好相反,在某种局面之下双方可通过若干回合的必走之着而造成一方赚得另一方的一个大子。那这种局面中的各相关棋子无疑是构成了一个功能型系统,但一旦一方谋子到手之后,原来的结构也就不复存在了,旧系统随之解体,新的系统将重新逐渐形成。象棋系统的这种鲜明的动态性特点亦将为近年国内学术界所着重研讨的无序与有序的相互转化问题提供又一具体的研究素材

  总之,象棋系统论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苦努力,远非本书所能穷尽。但愿今后有同仁和我们一道朝这个方向不断迈进。

3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4:52:00

第二节 一般系统论简介

作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系统论,从它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这并非一种偶然的现象。
  早在二十年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1901-1972年)在从事生物学研究中,就对传统的研究方法深感不满。因为这种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只是分析还原主义的原则。该原则的理论基础则在于把事物的整体简单地看作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加。以为只要认识了各个组成部分,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分析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对于结构简单的事物来说,是近似正确的。而且也正因为如此,它在自牛顿以来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曾经有效地指导了人们的科学研究。可是一旦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结构简单的事物转向了结构复杂的事物之后,分析还原主义也就不再有效了。因为对于结构复杂的整体事物来讲,其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非是由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所能够得到的。所以在1934年,贝塔朗菲就已经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批判了机械论的“简单相加”的错误观点。后来到1945年,贝塔朗非的重要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终于公开发表。强调对于所有具有整体特性的事物来讲,都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客体中所存在着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方面。因为这些联系和关系,对于事物整体属性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至现在,一般系统论的理论仍然处在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以下我们只简要地介绍一下它的三对基本的范畴。

  一、部分与整体
  如何看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般系统论同机械论存在着原则的分歧,这种分歧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部分能否直接决定整体?
  对此,机械论的回答是肯定的,而系统论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在机械论看来,只要部分的性能好,其整体的性能也必然好。部分的性能不好,整体的性能则不可能好。即认为事物的整体是由部分直接决定的。一般系统论则认为,事物整体的属性并不是单由组成部分的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由部分的性质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复杂联系和关系共同决定的。这正如贝塔朗菲所指出的那样,“把孤立的各组成部分的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加起来,不能说明高一级水平的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不过,如果我们知道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的全部情况,则高一级水平就能从各组成部分推导出来。”(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载《科学学译文集》1980年版第310页)。
  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能好,并不能必然得出整体性能好的结论,一般系统论的这一重要观点是有大量的事实根据的。作为一个著名的军事家的拿破仑,他曾经把法国兵与马木留克兵作过比较,指出由于马木留克兵的个人作战能力强(他们有好马、擅长骑术且武器精良),因此两个马木留克兵就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但是由于法国骑兵在作战中整体配合好,善于大兵团作战。因此“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而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拿破仑文选》下卷第313页)。作战是如此,一场球赛也同样如此,个人技术好但整体配合不好的球队并不一定就能战胜个人技术稍差而整体配合好的球队。

  第二,存在于整体之中的部分,是否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对这个问题,系统论的回答是肯定的,机械论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与对前面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相联系,机械论并不懂得存在于整体之中的部分与这个部分在单独存在时的差别,以为二者完全相同。但是一般系统论却不这样认为,由于系统理论把按系统方式组织起来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视为系统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东西,因此也就必然要进一步肯定这些联系和关系对其各组成部分的制约作用。于是一旦部分和部分之间由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统一整体之后,处于整体之中的部分也就不再具有它单独存在时的那种独立自在性了。同一种元素或同一种组成部分,当它存在于不同的整体之中的时候,受制约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并且因此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基于这一点,贝塔朗菲对什么是系统曾经下过一个别具一格的定义。他说:“一个系统可以定义为处于相互关系之中的元素的集合。所谓相互关系是指,元素P处于关系R,因此一个元素P处于R时的行为不同于处于另一种关系R’时的行为。如果处于R和R’时的行为没有不同,那么,就不存在相互作用,元素的行为就独立于关系R和R’”(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第55-56页。转引自周昌忠《西方科学方法论史》1986年上海版第455页)

  二、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指系统各部分之间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合方式或构成形式;功能,则指一事物在与其它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所具有的能力或作用。
  在一般系统论中,对结构与功能这对范畴的研究是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研究的深化。因为既然事物的整体性质不能单由部分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于是也就必然引起对结构问题的高度重视。结构与功能是互相对应的一对范畴,系统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功能正是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而协作共事并产生出崭新的整体功能的。
  具体来说,由于结构把整体的每一部分都置于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之中,它一方面强化了各个部分所具有的某些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各个部分的另外一些功能。在被强化了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之间,由于能够彼此协同、互相耦合,于是也就能够产生出高一级的属于系统整体的功能。对于一个实际的系统来说,由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对功能的要求也不同。如果结构能使部分产生符合系统目标的新功能,被抑制的功能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关系不大,则该系统就被视为优化系统。反之,如果由于结构所产生出的新功能并不符合系统目标的要求,并且又削弱、抑制了各部分中原本对系统整体有用的功能,则该系统就被视为非优系统。再者,如果系统是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对系统目标的要求也具有多变的特点,这时衡量一个系统优于非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则在于看该系统是否能够不断地自行调整自己的目标,保持结构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三、无序与有序
  前面介绍的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这两对范畴。其着眼点是在系统的横向联系方面。一般系统论研究的现阶段,人们则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系统的纵向联系方面。无序和有序。就是揭示系统纵向联系的一对基本范畴,亦即把系统作为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来加以研究的一对基本范畴。
  序,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事物的秩序。无序,也就是指混乱或无秩序。当事物处于无序状态时,由于内部的各种成分、要素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要素间的相互关联运动居于非主导地位,因此从宏观整体上看事物也就显得混乱、无秩序。有序则刚好相反,它表示事物中的各种成分、要素的相互关联运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要素的独立性退居到第二位,因此事物在整体上也就显得井然有序,处于彼此协调一致的运动状态 。
  从无序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无序,这从过程的角度来讲,是事物运动的两种最基本状态从无序到有序是系统的有序化过程,它意味着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约束力由小到大,系统的整体结构由不很和谐到比较和谐,系统的整体功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从有序到无序。则是系统的无序化过程,它意味着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联系日趋松散,结构逐渐解体,整体功能不断退化。

  事物究竟是如何从无序而趋向有序的呢?当前系统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若干规律性的内容。
  当系统处于无序状态井远离平衡态时。虽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的独立性和随机运动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的外部环境的作用之下,在系统内部许多较小的局部范围之内,仍然存在着若干要素之间的局部性的功能藕合,即具有较低程度的有组织状态。其中每一局部范围之内的有组织状态(即有序状态),都有可能成为整个系统进化的潜在发展模式。这一事实表明,系统由无序状态究竟演化为一种什么样的有序状态,不是只有一种可能而是有多种可能。关键是要着哪一种模式能在竞争中获胜。在竟争的过程中,如果是其中的某一种模式单独取得,或者是某几种模式共同取得了对整个系统的支配地位的话,那么,这取得了支配地位的一种或几种模式,也就实际成为了整个系统发展进化的“胚胎”。系统的进化将按照这种“胚胎”所预示的方向发展结果是有某几种模式能长期共存,共同取得了对整个系统的支配地位,“胚胎”的原型将由共存模式之间究竟如何合作决定。其它的一些模式则会逐渐解体,并且在系统内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中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按照“胚胎”的发展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参与到系统内部协调一致的运动中来,成为系统整体运动的一个有机成分。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般系统论的大致理论轮廓至于一些更深人的理论问题,由于考虑到本书的旨趣所在,不复赘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0 14:55:07编辑过]
4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5:05:00

第二章 棋子的功能(上)

第一节 棋子的功能概述 
      临枰对弈,起初双方棋子各十六枚,虽纵横对称之状,一经交手,便能演化出各不相同的阵形。这些不拘一格、难尽其数的不同阵形,就象是一座座构形奇特、各异其趣的建筑物立于人们眼前。高明的棋手,也就无疑相当于是一些高明的建筑设计师车、马、炮,兵、相、士、帅,这些各不相同的“建筑材料”一旦到了他们之手,也就常能显现出许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其中所蕴涵着的奇特巧妙构思,常令人不得不感叹其智慧之美。
  对于象棋科学来说,一个最基本的任务,便是要努力去揭开这些整体“建筑物”形成的秘密。如何才能揭开这些秘密呢了?根据一般系统论的理论为我们所提供的思路,揭开这些秘密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探究象棋中每一单个的棋子究竟具有哪几种不同的功能?二是要探究不同的棋子之间相互配合的一些基本类型。当然,在实际的对局之中,这两个方面总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诚如贾题韬先生所言,“各种子力性能的表现,绝对离不开子力的配合和双方彼此制约的关系”(贾题韬:《象棋残局新论(上)》第26-27页)。本章与下一章,我们即是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单子的功能方面。
  象棋中的任一单个的棋子,究竟能够发挥出哪些不同的功能呢?首先,各个棋子都能具有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功能无疑就是“吃子功能如,即象棋中的每一棋子,都能依照象棋规则的规定,吃掉对方的任一棋子。这是勿须专门讨论的。但除了吃子功能之外、单个的棋子是否还具有一些别的功能呢?这毫无疑问是具有的。因为在实际的对局过程之中,除了对方走出“盲棋”,这类个别的情况之外,一方要想谋得对方的一个大子,通常都需要有多个棋子互相配合。只有当这些不同的棋子各司其职,以各自所发挥的各种不同的功能互相配合,才能在不付或少付代价的前提条件下,吃掉对方的某一大子。可见,分门别类地研究单个棋子在不同的场合下所能够具有的各种不同的功能,这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本书来讲,第二、第三两章也是以后各章的前提和基础。
  总的来讲,象棋中的任一单子除了具有吃子功能之外,尚有另外六种功能。这六种功能两两对应,又可划分为三组,即:控位功能与控子功能;引位功能与引离功能;占位功能与离位功能。(注:上述六种功能中的某一、二种,在有的专著或棋评中虽偶有提及,但无人对它作过专题性的系统论述。本人上述认识是在1984年至1987年逐渐酝酿形成的)
  为使读者对这六种功能先有一个总体上的大致了解,在《概述》这一节中,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实战对局片断,并力图作出比较详尽的解剖分析。

图1所示,是1987年“风华杯”比赛中的一个镜头。现在轮到红方走子。当时的实战着法是

  ①马五进四 马6退4  ②炮六进四 马2进4  ③炮六平五  马4退2
  ④马六进七(黑方认负)

  这是一个十分精湛的入局过程,虽然仅仅只有四个回合,却囊括了单子可能具有的全部功能,故有必要对此作出详尽分析。
  ①马五进四
  分析进马踩炮,这无疑是实现了吃子功能,但这点对于以擒王作为目标的战斗来讲井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步棋同时还具有如下两种功能:控位功能与离位功能。控位功能,即指红马进到了4- H点(注)之后,具有控制黑将不能走将4平5的作用(若黑方应对不当,这种控位功能将会发生实际效益。);离位功能,即指红马离开了5-F点之后,为黑方的6路马吃掉红车疏通了道路,这里的离位功能,若单独孤立地看,应属于“离位疏敌负功能”。但在目前这种特定的形势之下,却又是以红车为饵,诱黑上当。
  ①…… 马6退4
  分析:黑马吃掉红车,从这局部来看,是实现了吃子功能,但从全局来看却是大误(或许因临场时间精力所限,未及细算。若改走车5平4弃车砍炮,很可能成为一盘和棋),它是红方以车为诱饵,(弃子)引位功能的成功。因马吃了红车之后,即位处红方炮口,从而为红炮开赴前线参战提供了条件。
  ②炮六进四
  分析:红炮打马,从这点讲、也是实现了吃子功能。但从整体而论。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红炮借吃掉黑马之后,由于换到了新的位置,使黑方因被照将而必须解将。
  黑方如何才能解将呢?其一,黑方显然不能走将4进1,因黑将现在所处的4-N点以及4-M点均在红炮的“控位功能”的控制范围之内;其二,黑方4-H点上的士也不能动弹,因这时黑方5一M点有黑士,它实际起到了“占位阻己”的作用(此属于“占位阻已负功能”);其三,黑方也不能走将4平5,这是因为有红挂角马的“控位功能”存在。所以黑方唯一的解将手段是只有走马2进4。
  这里还要指出的是,黑棋4-H点上的士由于充当了红方的炮架,因此具有“占位助敌攻负功能”。
  ②……马2进4
  黑马由2路底线进到了4路之后,从暂时看,是以其“占位”而解除了红炮的照将。故有“占位阻敌功能”。从长远看,却又具有负功能。因为第一,黑马离开了原位之后,便失去了对3-H点的控制(这可着作是红炮以照将为手段,而实现的“引离功能”);第二,由于黑马占据了4-M ,又以其“占位阻己负功能”而堵住了下个回合中黑将4进1的逃路。(这也是红炮照将所造成的)。
  根据以上分析,红方炮六进四打马这步棋,除了最明显的吃子功能之外,它的另外两种更重要的功能则须根据黑方的应着(马2进4)去加以判定。一是引离功能,即迫使黑马必须离开原来的2-N点,从而失去了对3-H点的控位功能;二是引位功能,即迫使黑马必须进到现在的4-M点从而产生了占位阻己负功能。
  ③炮六平五!
  红方炮六平五这步棋是入局的精华之所在,虽献之黑方车口,却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离位功能,即由于它离开了原来的6-G点,这也就为续走马六进七铺平了道路;二是控子功能,即借助于黑方中象的占位功能,控制了黑方中士的活动,使其不能士5进6吃马,否则马六进七照将后,黑将仍不能将4平5逃离(因这时红炮对5-N点的控位功能取代了红四路马的作用)。
  ③…… 马4退2
  这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解杀之着单纯就这步棋而论,具有两个功能,一是退回2-N点之后,恢复了对3-H点的控位功能;二是离开4-M点之后,为黑将留下了一个可动点,此属“离位疏通功能”。但由于目前形势红方已是马炮联攻、大兵压境,且又有黑方的双士自相顶撞,替红助战,为红棋进攻添了一臂之力。所以孤马守城毕竟显得势单力薄,难拒众敌。
  ④马六进七!
  红方进马照将,这是以“捉将”(属捉了的最高形式)为手段,迫使黑方解将。这步棋的功能也须根据黑方的应着去判定。以下黑方只有两步棋可走:一是走马2进3吃掉红马,但这样一来红马便以其自我牺牲而实现了引离功能,因黑马离开了2-N点之后,下一着红走炮五平六即成将死局而。因黑马从2-N点走到3-H点之后,已不再能走到4-M点解将了;二是走将4进1,而这样一来,红方马八进七这步棋则又实现了引位功能,因黑将走到4-M点之后,红方接走炮五平六,黑亦失去了任何解将的手段。

  注:为了克服在分析棋局时所经常遇到的叙述上的困难,本书知有必要,为使棋盘上的每一个点都便于说出它的确切位置,特在棋图的每一横线旁自下而上循序标出A、B、C、D、E、F、G、H、 M、N这10个英文字母,但纵线称谓仍依常规不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9 11:19:59编辑过]
5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5:14:00

第二节 控位功能与控子功能

      控位及控子两种功能均是以棋子自身的威力(对方某棋子若在其“火力”范围之内,有被吃掉的危险〕为依托,限制对方棋子的活动范围削弱其攻防能力。

  一、控位功能
  控位功能以棋子自身的威力为依托,控制棋盘土若干重要的点或线,使对方的棋子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不能轻易进入,否则即会造成送吃等不利后果。
  例1如图所示,是1983年全国团体赛中,安徽蒋志梁与浙江于幼华战至残局时的一个镜头,由干上着红方误走相七退五绊马腿解将,从而给黑方提供了利用控位功能制造绝杀的机会。以下实战着法是:

①……炮2进2:
  黑先进2路炮至红下二线,使之与红帅同线相望,其作用有二:一是为以后续走炮3进2照将造杀作准备;二是利用其控位功能。使红不能走仕四进五为红帅腾出退路。

  ②马四退六 马4进5
  红方马四退六系解杀必走之着。而黑方却趁红不能走仕四进五之机抢先将马进至红方五路底线,预先控制了红方帅四进一的逃离之点。顿令红方诸多机动兵力均已鞭长莫及,无从阻止黑炮3进2之绝杀(红若帅四平五黑则马5退3亦杀)。
      例2 如图是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象棋团体预赛中,黑龙江王嘉良与广东吕钦酣战时的最后镜头,此刻轮到黑方走子。粗看盘面、黑方虽有车卒锁胁,但在红方车炮的守护之下却似乎一时难有入局手段。值此关键时刻,棋感敏锐的吕钦即刻便抓住了局势的症结所在,一步进炮妙手,便使战局宣告结束。

①……炮2进6
  调运黑炮潜伏于红方下二线,暗藏着入局的手段,这是控位功能的一种较为隐蔽而巧妙的运用。因以下黑接走车4平5,帅五平六,车5平4,帅六平五,卒6进1,帅五平四之后,黑再走车4进1照将,黑2路炮便恰好控制了红帅四进一的逃离之点。所以黑方进炮之后,虽轮红方走子,却无解危手段。


 

6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5:19:00

例3 在1987年“奔马杯”象棋大师邀请赛中,河北李来群与北京付光明大战四十回合之后如图形势。观图可知,红方优势已十分明显,但什么是迅速获胜的最佳方案呢?红方在实战中找到了入局的最好手段。

①炮一退一
  红炮退一,首先是为了下一步走马四进三照将时使黑方不能走车6退3垫车,这是控位功能的第一次利用。

  ①…… 炮4平3   ②马四进三 炮5平4  ③马三退五!
  至此,红炮又控制了黑方将4进1的逃路(控位功能的第二次利用),使黑方受红车八进三杀棋的威胁,黑已无法挽救危局。因以下黑只有走车6退3,红则车八平六,炮3平4,车六进一,将4平5,车六退一,士5进4,红方多子胜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0 15:36:33编辑过]
7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5:21:00

例4 在1984年全国团体赛中,云南年轻棋手陈信安与湖北特级大师柳大华在第一台相遇。当弈至如图形势时,轮黑方走子:

①…… 象3进5!
  于进攻之中突然飞起中象,表面上给人的印象似乎属于缓着,其实是不易觉察的巧手,有重要的控位功能隐匿其中。
  ②车九进二? 炮8退1 ③帅四退一 炮6平7!
  至此,黑方补中象之秘,终于真象大白。现在红方若欲解镣,只有走车四平三喂之象口,但已难挽败局。

8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5:25:00

例5 如图是全国两位著名棋手,胡荣华与王嘉良于六十年代中期(1965年)在全国个人赛中走出的一个中局形势,以下黑方运子颇见巧思。

①…… 炮7平8  ②马三进四 卒7进1  ③相五进三 炮8进1!
  以上三个回合,黑方在看起来十分平淡的对恃局面中,先让开7路炮放出红方三路马,继之弃掉了卒引红相高飞,然后再走炮8进1,利用8路炮的控位功能使红相不能立即退回中路(因红如接走相三退五,黑则马8进6交换之后可白得一马,从而使得红方阵营中出现某种散乱状态,经此三个回合的交换同之后,黑虽末能获得什么大的优势,但却足见王大师对控位功能的运用达到了得心应手,出神人化的境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0 15:26:14编辑过]
9楼
弈棋乐 发表于:2012/11/10 15:36:00

例6 如图在1992年全国个人赛中,两位著名棋手“小东北虎”赵国荣与胡荣华狭路相逢。弈至如图局面时,赵国荣神不知鬼不觉地飞了一步边相。

      ①相三进一 车2进6
  此时.胡荣华看到自己的6路车牵制住了红方车马炮三子,认为形势十分有利,并未细察其中奥妙,迅即挥右车过河向红方施压,却不料遭到了红方妙手平炮捉车的猛烈反击。

  ②炮六平四
  至此,红方相三进一的妙用方真相大白,由于红方边相的控位功能,使黑不能走车6进2吃马,因下一步红接有炮四平三叫闷兼捉车的超强手段,只好为自己的草率进车而摇头叹息。倘若黑方不进车而改走炮9平8,则红方平炮捉车的棋就不能成立了,因黑车吃马后红再平炮叫杀时,黑则有沉炮叫将逼退红相后再平车拦炮的解脱手段。以下,黑只好逃车,其牵制作用丧失殆尽。红方优势大增。(此局红相的控位功能与例4中的黑象的控位功能相似)

  简短小结
  控位功能是以控位者自身威力为依托,以吃子为后盾,禁止对方的棋子“随意闯入”所控制范围。若对方棋子违反“禁令”,其后便有两种可的:一是“入位者”自身可能被吃(如例2.例3、例4,例6,以及例1中的第2回合之后均属此类);二是“入位者”,自身虽无危险,但由于它充任了控位者的炮架而导致其它子被吃〔如例5、例6、以及例1中的第l回合之后即属此类)。另须指出的是,若“送吃者”属有根子,且其价值小干或等于控位者的价值,则不属“随意闯入”之列(其它若属弃子抢先或弃子抢攻等类情况亦如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0 15:37:36编辑过]
10楼
youhao 发表于:2012/11/10 15:59: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1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1]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