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屠景明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北京体育馆的灯火通明, 当首届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最后一仗上海何顺安击败了哈尔 滨王嘉良时,顷刻间全场骚动,棋友们纷纷涌向赛桌,一方 面向扬官璘祝贺,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全国棋王”,另 一方面亦赞赏何顺安毕竟身手不凡。原来他胜王之战,间接 为杨官璘铺平了道路,有利于杨登上冠军宝座。
从积分表上看,杨官璘胜了刘忆慈、侯玉山与何顺安; 平了李义庭而负于王嘉良得七分;王嘉良胜了侯玉山与杨官璘 、平了刘忆慈、李义庭得六分。如不负于何,可稳得桂冠。因此亦有人称何顺安为具有冠军之才的“陆军上将”, 何名列第六,后来他亦常自称为陆军上将。
面对众多的赞扬,何顺安不禁谦然地道:“我只是就棋 论棋,尽力而为,下好最后一盘棋,未考虑谁得谁失,虽然 我打破了东北虎王嘉良在决赛中的不败纪录,但杨官璘如果 没有优异的成绩,亦难以称孤道寡。何况他在这几年来南征 北战,压倒群雄,所至有声,实是众望所归的一位主盟人 物。我最钦佩他的布局研究,按常规,分析布局一般都在十 二、三回合间,但杨却力求深透,有时要拆散到进入中局阶 段,故所以临场能指挥有方,战绩彪炳,独步棋坛了。
有诗为证:
老何击败东北虎
竟为别人铺路来
深透力求研布局
官璘不愧是奇才
何顺安善于炮兵战
在一九五六年上海的象棋活动季节里,由于杨官璘与陈 松顺在广州主编《象棋》月刊,董文渊离沪,于是大新游乐 场八楼屋顶花园棋坛形成了何顺安与李义庭两人主擂,是对 抗争霸的局面。
何、李分别主擂迎战各路英雄好汉,战绩辉煌,而更精 彩是他们一次对抗性的十局大赛。事后据何顺安对屠景明说: “虽然结果多胜了一局(四胜三负三平),但胜来非易;尤 其是下到第八局时,双方比分相等,残局阶段,我以炮、高 兵攻其士象全,按理论上讲,它是必胜的,但实战过程却是 沉闷异常,难度很大。尤其是在对观众表演场合下,往往不易讨好。幸好,一九五零年冬我去香港弈游与朱铭源合编 《中国象棋专集》时共同研究过这类残局,掌握了。(一) 兵换双象,(二)白吃士、象,(三)主帅助战等三个要 点,因此得心应手,弈来干净利落,从而迅速结局,奠定了大赛的胜基。”
何顺安又说:“炮兵残局,除了陈廉席已著专书外,还 有人称‘京都三宝佛’之一的谢小然,亦属个中能手。犹记一 九五二年十月,在上海中国大戏院的一次象棋义赛中(为普 善山庄募款),我剩炮、双兵攻其单炮士象全,纠缠了两小时,他认为我兵不下(指在二路兵线伺机试探),怎能制 胜?遂向裁判谢侠逊老先生提出应可判作和局。侠老未置可 否(频频以手杖指向台下观众),谢小然不耐烦地离场掉头 而去,可未到三分钟,又要回上舞台。原来有几位观众要求 他能作一些说明,于是侠老要我和他像相声演员般地在台上 现身说法,输攻善守,分析了双兵齐下后谢方可弃炮换兵, 构成炮、低兵难胜士象全的正官和局。于是群疑始消,拍手 叫好,一致庆贺这一别开生面的表演,是取得了没有失败的胜利。”
诗曰:
残局炮兵焉制胜
短长相益意连绵
顺安陷敌悟三昧
更誉京都谢小然
何顺安与李仁安
四十年代初期,上海棋坛盛行团体比赛。当时崭露头角的何顺安,作为“下风”象棋队的新手,以白袍小将的姿态,出现于南京路江西路口的华联同乐会赛场。据有“快金刚”之称的谢文俊介绍:何原是种德堂药店的一名送药员。因为体弱多病而学弈,继而索性弃业跟随“白莲教主”李武尚学艺,要又有“猛张飞”之称,享誉上海棋坛多年。由于何顺安得到李的赏识,获得李的悉心教导,何自已又勤奋钻研, 竟能于数月间由被饶双马上升到“对子”。据谢说:何在中局常有妙着鬼头刀,可与“小金刚”林荣兴与“小煞星”叶春华媲美。
有一次老棋友葛云桂到“大罗天”茶楼品茗观弈,葛在楼上碰见了何顺安,随口便问:“李仁安,你怎么也在这里?”何顺安点头不语。他人搭语说,他叫何顺安,是一位后起之秀。葛云桂又问:“李武尚还健在,你为什么改换姓名?”何顺安拘谨地答道:“李武尚先生是我的师父,待我如亲子侄,培育之恩,没齿难忘。可巧我的生父性李,现在继父胜何,所以……”葛听后说:“原来如此。”颇有悔问之意。随即接着说:“你是李武尚的嫡派真传,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啊!”在旁的种德堂药店老板也细声自语:“如果我早知李仁安有如此好棋艺,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辞退他的。”
诗曰:
换姓更名习弈迟
白袍潇洒脱青衣
东风若许周郎便
何必根由与世知
海派儒将风——华东五虎之—何顺安
在旧社会成长的江湖棋人,最容易感染上肺病,那是因为棋人们赖以生存的茶楼、茶具不注意消毒,人员杂处,加上棋人生活大多贫困,营养极差,链霉素、异烟肼之类的新药还属于“新”“贵”阶段等原因。棋人们沾上结核病后,生活上困窘自不待言,上海的何顺安即其中的一个。
(一)发现好棋苗
何顺安,曾名李仁安,因家中排行第四,俗呼小阿四。上海人,1923年出生。何身材颀长,肤色白哲,待人谦和,算度精明,一副标准上海人的样子。
因为家贫,何于三十年代后期进上海叶种德堂药店当学徒。那时,上海的象棋活动十分活跃,除了众多茶楼开展弈棋外,大新公司、青年会等企业或社团也常举行棋赛,更有许多分散于街头的棋摊,或摆残局诱人下注,或放着几盘象棋供人下棋,只要花上几个铜板,就可杀上一盘。何在叶种德堂药店做的是给病家送药的事,成天需要由街走巷,为此,耳儒目染竟爱上了象棋。由于何颇有天资,且勤于钻研,在学徒期间就有了一定的棋艺基础。何送药的病家,不乏一些象棋爱好者,并常在弈棋,何总是乘机看上一息。四十年代初的一天,何例行去冯姓家送药,见屋内正在弈象棋,因何钟情于此,竟忘了送药之事,立于棋盘旁观看,等到他们弈完一局后才将药送上,还说了句“冯先生真厉害”的话。不料这一说竟引出一段棋缘来。先是冯邀何人座对局,成了棋友。之后在多次对弈中何显示出反应灵敏、思路广阔等优点,冯认为何的棋艺今后不可限量。于是,介绍何去著名棋茶楼凌云阁拜见了白莲教主李武尚。由于李武尚是当时上海的名棋手,颇具爱才之心,在测定何的棋艺素质时,发觉何确有棋思灵动、时有妙手等好苗头。出于爱才,收何为徒。这对何来说真是喜从天降!之后,在李武尚的指导下,何顺安的棋艺得到飞快的发展,约一年多时间,何的棋艺已达到上海一流棋手的水平。
(二)几次大赛露棋名
何顺安的棋艺以细腻绵密、轻灵飘逸见长,对开局有精深的研究,犹擅于五七炮进三兵。这些功夫最初显露于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一些比赛。
1945年时,何顺安的棋艺已大有长进,和他的师傅李武尚基本持平。但是由于“小阿四”年纪轻、锐气足,任何时候都可能弈出爆发性的棋力来。这年秋天,“七省棋王”周德格照往常一样在凌云阁茶楼设擂台。不料年岁轻轻的何顺安攻擂来了,何架中炮进三兵进攻,经过近百着的纠缠,周竟不支败北。接着再攻一局,也以和局结束。就这样,何以攻下周的擂台而出名。
1948年,南市民众教育馆举办上海市象棋比赛,除个别成名棋手外,报名者共六十多人,上海的众多好手都参加了。经过初赛淘汰后,尚余六名棋手参加决赛,最后由何顺安对吴效鲁,结果何击败吴效鲁而取得冠军。轮到吴走子:
(这里应该有棋图)
兵一进一卒5进1 车六退一炮2退3
兵一进一炮2平5 帅五平四车7平6
帅四平五将5平6 (黑胜)
1950年起至1956年全国象棋比赛前,何顺安的棋艺更加成熟。当时因“七省棋王”周德裕病逝,活跃在上海棋坛的主要棋手为何顺安、朱剑秋、董文渊三位,号称“华东三虎”。何顺安和朱剑秋常联合主持大世界象棋擂台,也迎战过来上海弈访的华南杨官璘。陈松顺,虽然总的战绩小负一二局,完全证明他和广东双雄——杨官璘及陈松顺是功力相当的。在迎战北方来访的天津 老名手庞蔼庭和北京名手候玉山、张德魁、谢小然时,都取得理想的战绩,尤其对象棋名家谢小然的胜绩,比其他任何名手的都好(谢对朱剑秋胜,对董文渊和,对杨官璘亦和,惟有对何顺安第一次负,后来想翻过来仅未能如愿),成了华东棋手的骄傲。
何弈访北京和天津期间,和棋艺名家屠景明会战名手张德魁、侯玉山等,被称为“三雄会京师”,轰动了北方棋坛。如何顺安先走以当头炮攻扬官璘的一局棋,轮到何走于:
(这里应该有棋图)
车八进三炮3平7相三进一炮7平8
车八平七炮8退3马六退五车7退2
前车进一车1退1炮九平五车7平5
前车平二车1平2车二退二(何胜)
(三)全国大赛得棋名
自1956年起至1971年逝世时止,何顺安曾多次参加全国象棋比赛,总的是成绩逐步上升。
1956年,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共有三十个城市的代表参加,何顺安顺利地通过初赛、复赛后进入决赛。这年何34岁,但是由于在旧社会时的苦难生活,何顺安早已染上了肺病,连续不断的比赛,使他的身体不堪支持,出现了比赛成绩下降的情况。在决赛的第四轮前,尚未一开胜局,第五轮何对黑龙江王嘉良,王胜或和都将获全国冠军,而何胜或负或和都不会改变第六名的命运,但何仍弃好最后一场棋,经努力拼搏,以一胜一和击败了王嘉良。
1958年全国比赛在上海举行。棋赛过程中何顺安过关斩将,始终保持前列成绩,到最后一轮结束,他和武汉李义庭同获26分,按当时的比赛规则,若两人之间和棋,则以用时多少确定名次,因何的用时稍多于李,而屈居亚军;如按现行的规则,若两人同分,则着对手分决定名次,则应何夺得冠军。所以棋界一般认为,何有全国冠军之才,却因身体和时运不佳而没有得过冠军,这是何的一大遗憾。
再如 1960年,对于全国棋坛来说、又是一次飞跃,从这年起,全国有了团体比赛,这不仅反映各地的综合水平,且使各地体委领导更加重视。个人赛采取从团体赛中决定参赛资格的新办法,何顺安参加的上海队,不但夺得了全国团体比赛冠军,上海队的三员上将都取得参加个人赛资格。何在团体赛中 以轻灵的棋风和准确的算度,一路过关斩将,成为第一台的最高得分者。个人决赛时,最后何顺安和杨官璘、胡荣华同积14分,因何对杨及胡均和,而胡荣华因对杨胜而得冠军,何只好屈居全国亚军。
何顺安还夺得过全国赛的第三名、第五名等前列名次,按规定(三次进入前三名)可取得特级大师的评审资格,可惜他英年早逝,没有得到这一荣誉,而先一步离开了人世。
(四)棋战以外
1959年,何被吸收为上海象棋队成员,从此他有了正式工作,可以不再为衣食操心。在上海象棋队,他除了代表上海征战外,还悉心象棋著撰,为棋艺宝库增加财富。
何顺安的主要著作有《弈径》《当头炮进三兵对屏风马》《象棋大观》(与李武尚合编〕等。其中《弈径》作于1953年,主要阐述“当头炮进七兵对屏风马”的布局理论及各种让先。让子的局法,有破二先法八局、破三先法二局、破让马法二局、破马先法二局、破马二先法二局、破马三先法一局。《当头炮进三兵对屏风马》则主要介绍他擅长的阵势,重点在当头炮方面。《象棋大观》系其和李武尚合编,荟萃了众多名手的对局。
从1960年起,上海棋坛冒出了一颗新星——胡荣华。胡连获十届全国冠军,后又获得过四届冠军,是中国棋坛少有的奇才。1957年时,当胡从一个少年棋手进入上海市象棋集训队后,就和何常在一起切磋,何顺安曾给予很多指导,使胡在棋艺成长道路上少走不少弯路。如1957年的一次象棋比赛,胡和一个成年棋手对阵,中途时对方走出一步棋后,说了声“啊呀”,意思是走了步坏棋,胡一看可以抽车,动手就走,不料被对方一个反将,反而输了棋。事后何顺安耐心且又严厉地对胡说,弈棋不能看假动作,对方落了子,是不能悔棋的,应多看着才是。这对胡的影响很深。
何顺安对外地棋手和棋队,也均热心给予帮助。如有一年山西队因要参加全国比赛,慕名到他家求教,因何家的环境太挤,何于次日赶往山西队的驻地,还给送去了有关资料。
何顺安作为上海棋坛的一个重要棋手,棋品棋德很受人称誉。在弈棋过程,何从不说三道四,高声谈笑,更不妄论人家的短处,表现出一名海派棋手的风度。
何顺安于1971年因病逝世,终年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