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杨文敬 小时候,她跟哥哥学下棋;1998年,她夺得中国象棋全国个人赛冠军;1999年,她夺取世界象棋锦标赛女子组冠军,晋升为国际特级大师;2005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她又获得了亚洲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实现了中国、亚洲、世界三项冠军的“大满贯”。年仅20多岁的金海英已经与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 <!--NEWSZW_HZH_BEGIN--> <!--NEWSZW_HZH_END-->中国象棋是技艺,更是文化 2001年秋天,金海英走进北大中文系,成为就读于未名湖畔的一名学子。“很多运动员进入大学后选择读新闻、法律,而我却选择了中文。因为学习中文有助于我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这会帮助我加深对中国象棋的理解。” “看了很多书才发现原来象棋里面还有那么多的问号,”她说,“比如象棋的起源问题,象棋与文学、兵法的关系问题等。” 除了自己摆棋,从2002年起金海英还在北大校园里开设了《象棋文化与技战术》课程。“作为一名棋手,推广和普及象棋是我的责任。”金海英谈到开设课程的初衷时说。在课堂上,金海英不仅讲述象棋的技战术,更多的是讲象棋的起源及文化。“仅靠16次课程就想提高很多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培养起一种兴趣。”到现在为止,已有500余人选修过这门课程。 棋如人生,莫以成败论英雄 金海英在她的文章《棋在生命中的故事》里写道:“下棋可分为三重境界:技、艺、道。技者,技术也,属初级阶段;艺者,艺术也,属中级阶段;道者,追求之最高境界也。” 在北大学习的日子,金海英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棋道的研究上。“以前下棋,胜负观念很强,但那都是技术层面上的。到了北大才知道,棋如人生,要想真正弄懂它,必须了解它的精神内涵。象棋不能只是以胜负论英雄,还需要讲究棋形的完美,要注重它永不褪色的艺术性。” 由于对象棋有了更深的理解,金海英下棋更加游刃有余,“下棋是创造性的东西,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一盘一模一样的棋。棋盘很小,但变化却很多,你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好的棋手要有创新的精神,要敢于质疑以前的定式。” 中国象棋:发展需要新模式 对中国象棋的现状,金海英有些担心。虽然象棋是公认的益智类游戏,能锻炼人的思维,但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孩子来说,象棋远没有三大球、小提琴等有市场。金海英在她的文章中大声疾呼:“我们的国粹,难道只有到了没落的时候,我们才来反思、才来发展吗?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金海英说:“象棋自归入体育类以来,技术确实有了发展,但就文化来说却是停滞不前的。棋类作为竞技项目,必然存在竞技性,但它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积淀,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必须重视象棋文化的发展。”金海英说,“前不久在河南荥阳举办的‘首届象棋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中国象棋应该建立起‘顶尖棋手’加‘文化普及’的新模式。两条腿走路,中国象棋才能更加丰满,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毕业后我希望能继续从事与中国象棋相关的工作。虽然我们做的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这是棋手们的责任。”金海英说。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30日第十二版)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象棋世界冠军金海英
小时候,她跟哥哥学下棋;1998年,她夺得中国象棋全国个人赛冠军;1999年,她夺取世界象棋锦标赛女子组冠军,晋升为国际特级大师;2005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她又获得了亚洲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实现了中国、亚洲、世界三项冠军的“大满贯”。年仅20多岁的金海英已经与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象棋是技艺,更是文化
2001年秋天,金海英走进北大中文系,成为就读于未名湖畔的一名学子。“很多运动员进入大学后选择读新闻、法律,而我却选择了中文。因为学习中文有助于我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这会帮助我加深对中国象棋的理解。”
“看了很多书才发现原来象棋里面还有那么多的问号,”她说,“比如象棋的起源问题,象棋与文学、兵法的关系问题等。”
除了自己摆棋,从2002年起金海英还在北大校园里开设了《象棋文化与技战术》课程。“作为一名棋手,推广和普及象棋是我的责任。”金海英谈到开设课程的初衷时说。在课堂上,金海英不仅讲述象棋的技战术,更多的是讲象棋的起源及文化。“仅靠16次课程就想提高很多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培养起一种兴趣。”到现在为止,已有500余人选修过这门课程。
棋如人生,莫以成败论英雄
金海英在她的文章《棋在生命中的故事》里写道:“下棋可分为三重境界:技、艺、道。技者,技术也,属初级阶段;艺者,艺术也,属中级阶段;道者,追求之最高境界也。”
在北大学习的日子,金海英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棋道的研究上。“以前下棋,胜负观念很强,但那都是技术层面上的。到了北大才知道,棋如人生,要想真正弄懂它,必须了解它的精神内涵。象棋不能只是以胜负论英雄,还需要讲究棋形的完美,要注重它永不褪色的艺术性。”
由于对象棋有了更深的理解,金海英下棋更加游刃有余,“下棋是创造性的东西,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一盘一模一样的棋。棋盘很小,但变化却很多,你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好的棋手要有创新的精神,要敢于质疑以前的定式。”
中国象棋:发展需要新模式
对中国象棋的现状,金海英有些担心。虽然象棋是公认的益智类游戏,能锻炼人的思维,但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孩子来说,象棋远没有三大球、小提琴等有市场。金海英在她的文章中大声疾呼:“我们的国粹,难道只有到了没落的时候,我们才来反思、才来发展吗?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金海英说:“象棋自归入体育类以来,技术确实有了发展,但就文化来说却是停滞不前的。棋类作为竞技项目,必然存在竞技性,但它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积淀,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必须重视象棋文化的发展。”金海英说,“前不久在河南荥阳举办的‘首届象棋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中国象棋应该建立起‘顶尖棋手’加‘文化普及’的新模式。两条腿走路,中国象棋才能更加丰满,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毕业后我希望能继续从事与中国象棋相关的工作。虽然我们做的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这是棋手们的责任。”金海英说。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30日第十二版)
业余棋手摘走世界桂冠--记女象棋手金海英
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女子象棋锦标赛的金海英已提前一轮获得女子世界冠军。但很多人都没有想到,22岁的海英姑娘还是个业余象棋手,她的工作单位是杭州市园林局茶叶博物馆。
海英姑娘出生在浙江的台州市。或许是小海英学棋有天分,11岁时第一次参加省里的少年儿童比赛,就获得女子冠军。在以后的两年里,小海英实现“三连冠”,被幸运地调到省象棋队集训。正当小海英雏燕初飞,在省教练陈孝?的指导下棋艺再度提高时,浙江省象棋队因经费问题解散了。小海英在念完初中后分配到杭州市园林局工作。所幸园林局的领导十分支持象棋,每星期安排一天让小海英训练,她成了真正的业余棋手。
金海英也参加全国比赛,但因业余训练毕竟差一些火候,所以当海英看见和她同时代的江苏伍霞、黑龙江王丽娜等都相继获得全国女子冠军时,不服输的海英在心里默默说:“她们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海英的参赛成绩也在逐步提高,从5年前的第八名然后每年名次逐步上升,到去年则勇夺全国赛女子冠军,而且在今年初的“银荔杯”全国冠军赛中又力克群英,在八位曾经获得过全国冠军的女棋手中独占鳌头。胡荣华在背地里夸海英姑娘说:“海英的棋很有力量,那些老冠军已经搞她不过了。”
她的教练陈孝绅谈到海英时说:“她的训练条件和其他棋手比较是较差的,所以能下到这个水平,和她的悟性及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海英能在开局方面再增加些造诣,她是很有前途的。”
一个业余的女棋手现在登上世界女子象棋的顶峰,看来事在人为,金海英确实很了不起。
祝海英百尺竿头,再创新高。(曹志林)
金海英用笑靥妆扮青春
爱笑的女孩儿总会让人产生好感,金海英似乎更为特别些,无论忧伤还是失意,她的脸上始终荡漾着那股永不摹酲的青春,看得人心里暧洋洋的,似要被融化。
采访金海英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下午,当时她刚从澳大利亚访问回来,虽说风尘仆仆的,可当谈夺得个人赛女子冠军的时候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于是我有幸再一次聆听到了那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
关于冠军
问:祝贺你在1998年全国象棋个人赛取得冠军。
答: 谢谢。
问:前一阶段的“中保财险杯”你取得第二名,紧接着“省踣杯”女子棋王赛取得第七名,上下幅度很大,那么在赛前想过拿冠军吗?
答: 我想作为一名运动员在赛前肯定都会有些想法的,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好一些,至少应该比取蹶有所场貘。
问:看来你已经做到了。
答: (笑)
问:这次全国个人赛女子组共弈九轮,你取得5胜3和1负的好成绩,唯一的一盘棋输给了王琳娜,你俩的战绩怎样?
答:我和王琳娜的水平在伯仲之间,今年在腾蛟“女子棋王赛”我对她一局,那也是我在那次比赛唯一的一盘赢棋,而全国赛上我唯一的一盘输棋也是她,取蹶的全国赛我俩弈和,真是太富戏剧性了。
问:比赛开始至第七轮你和郭莉萍一直领先,而她的小分比你高,在遥望冠军的那一刻,压力很大吧。
答:这次全国个人赛我的感觉还可以,心态比较平静,压力不是很大。当最后一轮我与朱伟频对弈时,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求省醅不要总想这盘棋是否关系到冠军的问题,只要你放开下,你就能行,结果我真的赢了。像第五轮我与张国凤下棋时,她就是在一种求省跄心态中输给我的。只要放开下,就能发挥出真正的水平,就会取得好成绩。
问:这就是棋手们说的平常心吧。
答:平常心对于一个棋手还是很重要的,郭莉萍最后一轮与黄薇下赢了就是冠军,当我赢棋以后看郭莉萍时,她的形势很好,完全可以赢下来,我在旁边看她们对弈时很紧张,也很投入,感觉自己都不会下棋了,已经看不出步来了。
问:这次拿冠军,既可晋升为特大又可参加明年的世界杯,你应该是所有参赛选手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答:我真是大幸运了,运气真的很好。在我所参加过的比赛中从来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倒数第二轮还有五个人并列,最后 一轮又有三个同分,只得查小分,而我的小分最高,也许是命运对我的垂青吧。
问:晋升特级大师的感想呢?
答: 我觉得特大降低门槛非常好,因为对于棋手来说拿冠军是很难的,虽然有的棋手的棋艺水平已经达到冲击冠军的实力,但有时也会因为运气等各方面的原因与冠军失之交臂。如果说你已经四次进入前六名了,那么帧貅你已经有一定的实力。这样对棋手们也有促进作用,使每个棋手都有种紧迫感。棋上,相对来说,文化课就有些缺乏,现在社会竞争非常肌跻。以后的发展趋势肯定需要文化水平高一些的,如果不尽快弥补这方面的欠缺,我想会很容易被淘汰的。
问:有没有为将来打算,如果有一天不下棋了,最想做什么?会不会象谢思明那样推广象棋 运动。
答:目前还把象棋放在第一位,至于将 来我还没有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象 谢思明那样的。 出国的感受
问:听说你刚从澳大利亚回来,对那儿的印象怎样?
答:澳大利亚的环境非常好,气候不是很好。就拿墨尔本来说吧,一天有四个季节,气温变化非常大。取醍前知道那边是夏天,所以我们带的衣服不多,结果过取醣快要冻死了,跟我们这儿的温度差不多。
问:澳大利亚的华人喜欢象棋的人多吗?
答: 那边下棋的气氛很浓,普及的非常好,那儿的华人尤其是越南华人下棋的特别多。我这次出访还和当地的华人下了两次车轮战,不过每次都输一盘。对于车轮战象我们女孩子在国内很少下,感觉有点不适应。那边观看比赛的人很多,人气特旺的,还时不时用越南话在旁边议论。
问:当地小孩对棋也很感兴取跎。
答:在我下棋的地方没有看见小孩,但我很意外地发现两个真正的“老外”,他们对象棋非常感兴取醅到了着迷的程度。
问:在澳大利亚参观过很多名省跖迹吧。
答:因为在澳大利亚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有8天,安排得也很紧,没取醪么地方,只到稀踽歌剧院、堪培拉的纪念馆,还有国会大厦逛了一圈。
问:国外的生活水平要优越于国内,想过出国发展吗?
答:我想到国外发展不一定好,开始出取蹉肯定会很辛苦,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在那边做什么呢?你得适应好场趸段时间,所以,现在我还没想过这个问题。
金海英:我是北大女生
作者 李翔 杜蕾
“金姐姐”是女生们对金海英的习惯称呼,亲切而自然。的确,金海英就像知心的大姐姐一样关心、爱护着周围和她同年级却比她小的师妹们,那种友谊是自然而真诚的。
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棋艺进一步提高的期待,在2001年的夏天,金海英走进了北大中文系,开始了她崭新的学生生活。初来乍到,一切对于她都是那么陌生,由运动员到学生的角色转化着实对她是一大难题。压力、忙碌、紧张,让金海英确实感受到了做学生的辛苦,“做学生真是一件挺累的事情,起码比我想象的辛苦。”但是凭着顽强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金海英从基础做起,在周围同学的热心帮助下,逐步适应了北大快节奏的生活,并且现在越来越得心应手。
现在,金姐姐的生活忙碌而充实,除了学习之外,还在每周二的晚上开设中国象棋的公选课,再加上许昱华和徐莹,三位巾帼英雄共同代表着北大棋界的最高水平。在北大开设这样的课程之前,南开等学校也有某种单独棋类的课程设置。本着对北大的热爱,她们认为北大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于是向校长写了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金海英说,在进校的时候,学校给了她很多照顾,所以作为北大的一员,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北大贡献自己的力量。说起在北大开课,金海英颇有感触。刚开始讲课时,忽然面对着一些本应是同学的学生,难免有些紧张,兴奋之余也有点焦虑。但是,一旦进入了棋的境界,她也就自然而然放开了,也越来越投入。在上课的同学之中,有的已经有了一些基础而希望得到提高,有的则是初学者,为博大精深的中国象棋慕名而来。可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对中国象棋巨大的热情,这让课堂上始终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氛。
金海英在上课时总是尽心尽力,力求让最大多数人达到满意,她说这也许是由于北大的老师给她做了很多榜样性的事情。她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教高数的陈维桓老师。高数对于没有接受过很系统的数学知识的金海英来说,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当时向老师说明情况后,老师可以站在我的立场上去考虑,不断地鼓励我,告诉我我会觉得难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接触过,所以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其实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于是,伴随着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同学们无私的帮助,金海英坚持了下来……
除了日常的开课、上课、比赛之外,在闲暇的时间,金海英很喜欢看电影。她说电影是浓缩的人生,看不同的电影就像在品味不同的人生,延伸到象棋中便可以感到很多不同的东西在流动。
作为中国象棋的世界冠军,金海英毅然选择了回归学校,继续学业。在她看来,学习知识,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可以让她从更多的角度来理解象棋,而不单纯是技术的方面。把学习中自由畅想的境界带入到棋中,也可以丰富她对象棋和人生的理解。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北大的日子会成为她永远值得珍藏和骄傲的记忆。
世界象棋锦标赛女子组冠军金海英
从小时候同哥哥学下象棋,到此次夺得世界象棋锦标赛女子组冠军,金海英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自己棋艺发展道路上的三次跨越:1988年,年仅10岁首获浙江省女子少年象棋赛冠军;1998年,获全国象棋个人赛女子组冠军;1999年11月,获世界象棋锦标赛女子组冠军。
金海英从一名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世界冠军,在外人看来,成长道路肯定是一番风顺的。可金海英说,自己的成才之路迥于众人。小时候,金海英是在观看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下棋时学会下象棋的。因她的家乡浙江台州没有正规的棋校可去学棋,金海英直到上了小学,才报名参加了象棋兴趣班。在这种不正规的训练中,金海英连续3年夺得浙江省女子少年冠军,并进而被浙江省象棋队选中。而1994年,浙江省象棋队解散,金海英几经碾转才进入杭州市园文局象棋队,每周只有一次机会同浙江省有限的几名棋手下一下训练棋。正是在这种训练条件下,金海英于1998年获全国象棋个人赛女子组冠军,并于今年连获全国象棋冠军赛女子组冠军和世界象棋锦标赛女子组冠军。谈起这些经历,金海英说:“一名棋手有一个好的下棋环境固然重要,但环境再好,个人不努力也不行。对于我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研习棋艺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快乐。”
此次夺得世界象棋锦标赛冠军,使金海英成为继胡明之后第二个夺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棋手。但面对荣誉,金海英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她说:“目前,排在女子象棋等级分前八位的棋手水平都极为相近,这也导致了自1995年以来,全国象棋个人赛女子组每年都产生一个新冠军。因此,我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保证自己的棋艺水平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