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象棋资讯 >> 棋坛动态 >> 浏览正文

“布衣棋迷”的象棋梦--访《顺炮春秋》作者张雷

时间:2005/11/16 12:02:00

  有人说,象棋是“草根文化”,以为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象坛,有一大批挚爱象棋的“布衣棋迷”,他们正在为象棋的发展默默奉献着智慧和力量。张雷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张雷的网名叫“普京”。近两年来,“普京”活跃在秋雨夜、华工、象棋家园等论坛上,他的多篇象棋政论,如《象棋,我拿什么拯救你》、《近年来目睹象坛之怪现状》等,笔锋犀利,分析精辟,颇具震撼力。他的象棋对局评论,资料翔实,评注细致,文字鲜活,集史料性、趣味性和技术性于一身,受到了棋迷们的热烈欢迎。特别是他的《顺炮春秋》专集,在网上风靡一时。今天,布衣做为同好象棋的同道,对网上棋友张雷进行一次专访。

  1、燕山布衣问:张雷你好,我们经常上网看你的帖子,很多棋迷朋友都在后面跟贴称赞你,很多人还跟贴问,“普京”到底是何方高人?现在,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好吗?

  张雷答:实在是不好意思。我在棋艺方面没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只是一个非常热爱象棋的普通棋迷。我是浙江省瑞安市(一个隶属温州的县级市)人,1976年生,今年刚好是三十而立。我读书比别人早,1996年就从大学毕业了。我读的是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也一直在行政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从乡镇机关到县级机关又到市级机关,现在在温州市政府办公室工作,担任综合一处副处长,还是爬格子、写材料。

  2、燕山布衣问:那你什么开始迷上象棋的,你经常参加比赛吗?

  张雷答:因为受两个舅舅的影响,从小我就很喜欢下象棋。但真正去读棋谱是初中以后的事情了,那时没有人指点,完全是圄囵吞枣地看书,实战的机会也很少。读大学的时候,下象棋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主要部分,每天都在摆棋,也经常跑到杭州的茶馆里下。1995年的夏天,我一个人跑到丹东去参加棋友杯赛,那时候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那年发大水,铁路都冲毁了,我是好不容易才到了丹东的。那次比赛,有100多人参加,印象中13轮棋我赚了2盘,其中我下的一局棋被登在《棋海新友》杂志上。我没有保存这本杂志,也不记得是赢了谁了,只记得中盘我有一着弃炮打士。大学毕业回温州后,也经常参加一些温州市里的比赛,前列名次打过一些,最好的成绩也就是2001年温州市运会的冠军了。这几年工作忙了,也就不大出来比赛了。

  3、燕山布衣问:你是怎么想到在网上系统地发表象棋评论和对局评注的?

  张雷答:网络象棋的出现,确实是象棋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它已经成为棋手们学棋、练棋、长棋的阵地,也是广大棋迷交流信息、互通有无的家园。过去我也在一些棋艺刊物上发表过一些文章,但总体上感觉周期太长,比较慢,空间也不大。现在,有了网络论坛,就大不相同了。

  4、燕山布衣问:你在网上发表过很多有力度的象棋评论,从中我们也读出你对象棋的深厚感情。请问你作为一个棋迷,对象棋发展的现状有什么评价,有什么好想法和建议?

  张雷答:老实说,对象棋的现状,我们很不满意。我曾经在《象棋,我拿什么拯救你》、《近年来目睹象坛之怪现状》和《作为棋迷最心寒的三件事》等文章中作了批评。很多棋迷朋友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的焦虑。记得我去年11月,发了一个《象棋,我拿什么拯救你》的帖子,当天就有700多人看了帖,50多人回帖发表热评。关切之情可见一斑。现在,象棋发展的情势是每况愈下,按照一些新闻媒体的说法是“日渐式微”。胡荣华老师曾说,象棋危险了!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问题,本来不是我们这些“布衣棋迷”可以妄加评论的。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有些想法不吐不快。我认为,象棋的发展实际上是个系统工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看起来很多,其实只需要解决两个方面:一个是象棋精英层的出路问题,或者说要解决“象棋能当饭吃”的问题。我以前在老家也客串去教教学生,有的家长就会问我,学象棋以后有什么用,出路怎么样?我总是感到难以回答。现在,象棋比赛的奖金很低,就是这么低的奖金,也只是几个特大拿拿的。正常情况,一般大师要靠下棋养活自己已经困难,更不用说过上体面的生活了。怎么能鼓励有天赋的孩子走象棋之路呢,怎么能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呢?另一方面,还要解决一个社会支持面问题,也就是由谁来支持象棋发展的问题。象棋的发展,要靠精英层棋手,让他们来挖掘象棋的艺术魅力;但更要靠社会各个方面,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新闻记者。比如说,新闻界对象棋的关注度不高,当然有象棋比赛影响力不大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一批对象棋有深厚感情的新闻工作者。过去,羊城晚报有陈幸、新民晚报有蒋是枢,这两个报纸的象棋报道就很热。但现在这两个报纸已经很少有象棋报道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来源:劳动午报 编辑:任意棋 手机版
  • Powered by laoy8! V3.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