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人谋棋棋之幸 棋人不棋棋之痛
李建新
已经多次感知并再一次得到强化的认知:棋界给它界的“示范”和榜样很多,比如棋人之对于棋的专注和专一。
已经答应了组委会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加2023年5月13-14日在上海举办的“周浦杯”长三角城市象棋公开赛,因为时间冲突而同时在南京举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的会议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会议不得不参加,因此只好放弃我自己的首选。写几句感慨和与象棋有关的文字,一表祝贺、二为推进智力文化的建设与创意发展、三是一如既往地高举国学传播的大旗。
回溯象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个肯定的判断是棋界的热闹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颇为广深的,古代帝王将相以江山为赌注进行博弈,即是一个很好的脚注。
棋界之所以能够长期繁盛是与棋人专注棋赛的组办并持之以恒密不可分的。
作为棋赛组织者的棋人高度专注于棋类比赛的组织与运筹,从棋本身出发,立足于高质量的策划、高效率的运作、高水平的服务、高效能的推广等,为棋类比赛搭建起了较为理想的平台,为这项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棋类运动作为文化、智力、竞技的“综合项目”不仅吸引了超过半数社会人群的喜爱和关注,而且因为它能够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与社会的发展进行关联,所以在社会中有高的地位和宽的疆域。
棋赛的组织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且关键的一环!没有棋赛组织者对棋赛组织的高度专注,象棋能够高开高走地发展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的专一“对应”棋手的成分大一些。棋赛有了高水平的组织还不够,还需要唱主角的棋手的高水平的“表演”。棋类特别是象棋运动的薪火相传与象棋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紧密相关,在这个过程中,棋手特别是代表性棋手的表现就起到的成败攸关的作用。而为了提高棋艺,棋手专一于棋艺是前提和保证。棋手讲究天赋,这是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的现象,但棋手的成功绝对不能够依赖天赋。
从促进象棋事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所以棋手都应该专一于棋,把精力、心思甚至比较多的物资等都用在对棋的研究上,专一、高度、持续地投入、增资于棋,长期坚持矢志不渝,这样必然会有理想的回报。这中回报既有成绩方面的也有对弈质量的,同时还会有棋理、棋文化、智力文化的开掘和提升方面的。这是一种理想局面的呈现和良性循环的周而复始,象棋高入国粹殿堂,不是虚之所得,而是因其自身的表现而实至名归!
换一种情况,假如棋赛的组织者不是那么兢兢业业、不能够专注于棋赛的组织,整天在政治、商业、娱乐的游戏规则之中游走且对此类规则多有效仿;棋手不是专一于棋本身,总想通过“关系”“选举”“交易”“盘外招”以及利用舌头、脊椎、小半身等身体的器官来谋取成绩和证明自己是一个“棋手”等,棋界和棋类运动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如果象棋界真的出现了以上的情况,象棋运动能否发展到今天就要划一个大大的问号。
棋人的不专注、不专一是棋之痛,积痛而久且不医之,一定会发展演变为病,一种无药可救的病,一种吞噬毁灭棋类的病。
欣慰的是,棋人们合力阻止了这种病的孳生和蔓延,棋人们通过专注和专一的表现,给棋类运动的发展上了一份健康的保险,高筑了国粹长盛不衰的堤坝。
本次长三角城市象棋公开赛有政府背景,但多有民间棋人承办,长三角地区的棋人对此有让人钦佩和感动的付出。王连云、肖福根、葛宝成、周昌良、葛维蒲、涂福强、吕明圣、李雪幼、翁敏、潘玉莲、吕根和、陆镇毅、王文明、李海国、金旭、王儒英、叶显昊、張明、吴圣君、钱伟华、周宝珍、夷延洋、肖国明、倪仲军、许有富、涂世明、张勤、杜向军、金纪清等棋人合力奏出了棋人为棋的动听乐章。
长三角地区的象棋名手踊跃组队参赛,朱电章、段雅丽、蒋恕忠、陈健、林松、徐茂贤、钱东升、张布克、吕根生、乔勇、王迎平、杨正宝、沙松鹤、陈兵、施伟峰、金兴谓、姚文生、张健、程洪雁、王铿、奚建球等区域和国家级的棋界代表性人物协力赛事的举办,体现了对象棋运动,特别是长三角地气象棋运动的“专注和专一”。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象棋活动,特别是非职业的象棋活动搞的有声有色,不仅得到了中国象棋协会的肯定和表扬,得到了媒体的誉赞和报道,也收到了政府部门的嘉奖,特别是得到了广大棋友和社会的肯定和赞赏,这是对长期耕耘长三角象棋的棋人们的集体肯定和认可。
事实告诉我们:棋人谋棋棋之幸 棋人不棋棋之痛!
浅显的道理,可能也普适于其他领域。
因为这是国粹给人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