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象棋文章 >> 棋手文章 >> 浏览正文

棋峰会专家文集:围棋、中国围棋和我的围棋(马晓春)

时间:2011/4/18 23:06:00

      棋峰会专家文集:围棋、中国围棋和我的围棋(马晓春) 
       
  二月底,我应邀到广州参加中国棋文化广州峰会,在峰会的学术研讨会上,主办方约我写一篇关于围棋的文章,我当时未经思考便草草答应了。冷静下来后,我发觉自己接了一个烫手山芋,因为写这样的文章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可是已经答应了的事也不能反悔啊,于是我使出缓兵之计,一拖再拖,直到今天才勉强弄出这篇拙文,望大家给予指正。

     本文分为关于围棋、中国围棋和我的围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琴棋书画,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棋所指的就是围棋,琴棋书画诗酒茶也一向被称作中国古人的七件雅事。

   围棋被称为是智力的角逐、战斗的游戏、变化的艺术、趣味的科学。它集历史、艺术、哲学、军事、竞技、游戏等于一身,通过几千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其闲情雅趣及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它本身迷人的魅力和高雅的艺技,吸引了当今社会一大批名人、雅士,并成为当今高品味休闲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围棋的世界里,不同层次的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在追逐和体验围棋的同时,也从中领略和感悟着人生的哲理。

    围棋起源于中国,至今大约有近5000年的历史了。围棋是中国文化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也是最有魅力的游戏之一。在围棋盘上,你可以自由自在、非常奔放地发挥你的才能。正因为围棋的变化多得几乎无穷无尽,所以自古至今绝无同局。围棋的规则既是最公平的又是最合理的,它的条条框框很少,非常易学,一般在五分钟之内就能学会基本的行棋规则,然后就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力开始对弈了。围棋和象棋的区别很明显,围棋是落子生根,棋子落在棋盘上后不能再移动,象棋则每一步都在移动棋子。围棋的每个子理论上价值是相等的,而象棋则不同,“老将”是至高无上的,一旦被擒棋局就随之结束。围棋的价值观是体现在棋子与棋子之间的配合,从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如何用最高的效率在棋盘上围出最高效的地盘,这就是下围棋所要追求的最根本法则。

    下围棋可以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落下每个棋子和构思棋子之间的配合可以让你遐想不尽,这其中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是不下围棋的人所难以想象得到的!

  目前,围棋已经推广到全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每年在欧美等地都有规模较大的业余大奖赛等赛事,全世界的围棋人口保守估计大概有六到八千万吧!即便如此,有一点还是比较遗憾——尽管围棋现在已经非常普及,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但是由于围棋的特殊性,目前的电脑围棋对弈程序还是处在最初级的阶段,根本原因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围棋和象棋截然不同。围棋的变化不但太多,而且还有打劫等额外的因素,再加之价值观问题,这一切导致电脑目前对下好围棋这个领域还是一筹莫展。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但是要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更重要的是还要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度,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恐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二部分:中国围棋和世界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在《左传》、《三国志》、《博物志》等著作中都有所记载。到了唐、宋时期,就非常盛行了。据有关考证,围棋大约在汉代就随张骞出使西域传播到海外了。至于通过什么方式、到底最先传到哪里,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即使是在国内,围棋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目前也难有定论。譬如我所去过的浙江衢州的烂柯山,和山西晋城的棋子山,近几年都以各种形式在举办围棋文化节,收集申报围棋发源地的资料,不过具体围棋发源地到底在哪里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围棋虽然在很久以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兴盛,然而中国围棋真正走向繁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周总理、陈毅元帅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经过我国老一代棋手如南刘北过等、接下来是以陈祖德为代表的一代棋手、然后是聂卫平为代表的时代,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的围棋无论是在技术水平上还是在普及层面上,都得到了质的飞跃。从聂卫平之后,我国大约每5至10年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一代的棋手。

  尽管国家围棋集训队在1959年已经成立,在1961年国家围棋队正式成立,但比赛却少得可怜,当时只有官方举办的全国比赛一项,而且一年也未必有一次,到后来虽然有所改变,但每年也仅有一次,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则早已经步上职业化的正道,每年大大小小固定的新闻棋战多达十几个,冠军奖金更是高达500万到2000万日元。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围棋所谓的第一个新闻棋战“新体育杯”邀请赛在1979年开幕了。虽然冠军奖金只有80元人民币,不过在那个时期,80元大约是普通人二个月以上的工资,不算少了。接下来的第二个比赛“国手战”是在三年后的1982年创办的,冠军奖金也仅仅是80元。直到1987年,新民晚报财大气粗,大手笔地隆重推出了“天元战”,将冠军奖金一下子提高到了1000元,中国围棋真正的新闻棋战才算是正式拉开序幕。次年,人民日报随即响应,出台了奖金更高的“名人战”。自从1987年到现在漫长的22年中,虽然相继出现过奖金更高的棋圣、棋王、霸王等等正规的比赛和很多五花八门的邀请赛。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天元”和“名人”这两个最早创办的比赛,直到现在都还在一年一届如期进行。

  1984年底,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轰轰烈烈地拉开了战幕。当时的日本是公认的世界围棋最强国,估计日本主办方根本就不会想到结果他们会输。比赛经历了长达一年之久,我们取得了第一届擂台赛的胜利。由于中国棋手在擂台赛中获胜,激发了很多企业举办世界围棋比赛的浓厚兴趣,于是,第一个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富士通杯”于1988年春天诞生。同年的8月,第一届“应氏杯”紧接着在北京开幕,不久之后韩国也步后尘将原来的国内比赛“东洋证券杯”规模扩大,从第三届起同名改变为世界锦标赛,围棋从此进入到了国际化时代。

  世界比赛虽然如火如荼地每年都在进行,但我们的成绩却不尽人意。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直到1995年我们才终于首次夺得世界冠军!然而遗憾的是接下来我们又经历了漫长的空白期,多次与世界冠军擦肩而过,直到2000年才再次染指冠军。

  中国围棋注定会厚积薄发,从2005年起,我们的冠军数开始成倍地增长,现在我们夺取冠军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的围棋已经达到世界的最高水平!

      第三部分:我的围棋

  我是从1973年开始学习围棋的。由于当时学棋的孩子不太多,学棋不久后我在所属的绍兴地区几乎就没有竞争对手了。1974年,我第一次走出家门,代表地区参加浙江省儿童比赛,结果幸运地获得了个人第三名。这个成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和水平范围,回想起来如果没有神助几乎是不可能的。

     论当时的实力,天台的金茜倩和杭州的平晓红水平最高,而且明显比别人要高一块。其他的人如陈临新等几人感觉也要比我好一些,可是在比赛中他们竟被我连蒙带捡地赢了很多盘。凭着这第三名,我有幸代表浙江省去成都参加全国比赛儿童组的比赛,由于发挥得比较好,随后便自然留在了省队。

     接下来我的弈棋之路便步上正道,外出参加比赛和观摩学习的机会基本都少不了有我。通过频频的外出参赛和观摩学习,我的棋艺水平得到众多高手们的认可,于是在1978年初我被召入了国家队。记得当年的全国团体赛,由于省队领队和教练的思想很开明和超前,我不但破格能参加成年组而且还坐镇第一台,使我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可以说我的围棋之路从一开始就走得一帆风顺。

     进入国家队以后,在各位老师、各位前辈的指导下,我的技术水平和成绩在逐步提高。主要成绩有1979年获得全国少年冠军,在1982年我国正式实行段位制时,根据1980和1981年全国个人赛所取得的成绩,我被暂定为七段,同年升为八段,1983年即升为九段,成为第一个通过升段比赛打出来的九段棋手。

     1982年我以全胜的成绩获得全国冠军,这是我第一次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夺得冠军。同年我还获得国手战和避暑山庄杯共三个冠军。1985年,我以3比1击败聂卫平夺得新体育杯冠军,这是我第一次获得挑战赛制的冠军。自从1982年首次获得冠军至2002年的20年间,我总共获得大约40次国内冠军,其中达成当时的国内棋战冠军大满贯并创造了名人13连霸的佳绩。

     1984年底,轰轰烈烈的中日围棋擂台赛拉开了序幕,围棋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大幅度在国内普及起来,同时也开始在国际上活跃起来。虽说以前也有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和中日之间的双边交往等赛事,但毕竟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不太高。 

     由于中方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借此东风大大地推动并加快催发了世界比赛的诞生。1988年4月在樱花盛开的季节里,第一个世界职业围棋比赛“富士通杯”于日本东京开幕了,紧接着在同年8月,奖金高达40万美金的应氏杯又拉开战幕。自从中日举办世界比赛之后韩国也紧随其后,将国内棋战东洋证券杯改为世界比赛,围棋的国际化时代从此拉开序幕。

     我从1988年起开始陆续参加各项世界比赛,由于自己的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成绩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自1988年至1994年的几年间,最好成绩只是进了一次富士通杯的四强。1995年,我通过几次世界比赛和中日围棋名人赛等重大赛事的锻炼后终于开始爆发,一举夺得当年仅有的东洋证券杯和富士通杯两个世界冠军,好事成双!

     回顾1995年的第六届东洋证券杯半决赛,我遭遇的是当时最强的、1994年的双料世界冠军曹薰铉,经过赛前的精心准备和良好的临场发挥,最后以2比1的比分战胜了他。到了1996年的半决赛,我再次与曹薰铉狭路相逢,不过那时我已经在心理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结果我发挥水平又以同样的2比1比分击败他挺进决赛。

     在接下来的决赛中,我的对手是年仅21岁但棋艺水平已如日中天的李昌镐。当时,这场比赛被中韩媒体普遍认为是世界第一的争夺战。决赛之前在一个真露杯的比赛中我们相遇了,这可以说是一场大决战之前的前哨战,这场比赛我以酣畅淋漓的方式轻松取胜。由于我的这一胜利,使本来对即将上演的大决战非常自信的韩国人,也开始谨慎地认为胜负五五开了。

     决赛五番胜负分两个阶段在韩国进行,比赛的前两局在1997年2月26、28日进行,在前二局比赛中我们1比1打成平手后暂时休战。接下来再开战是半个月过后的3月18日,在关键的第三局中,我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白白损失一目最后惨遭半目败。遭此打击后在20日紧接着进行的第四局比赛,我无论如何进入不了状态又告失利,从此之后我对李昌镐的战绩便开始连败。

     由于李昌镐的横空出世,韩国方面出台了很多比赛。而我虽然败给了李昌镐但仍被韩方视为是他的最强对手,因此那一段时间我有很多的机会和李昌镐对弈。我当时制定的策略是一般比赛采取一般的下法,为重要的比赛设计一套新战法,争取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1997年到1999年间,我曾有过两次很好的机会,但终未能把握住胜机而遗憾地以失败告终。

     我的围棋生涯中最后一次世界比赛冠亚军决赛是在2000年的春兰杯对王立诚。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届比赛中我终于战胜了李昌镐,后来又战胜劲敌依田纪基。本来这是很有希望夺冠的一场比赛,但事出有因非常不巧,我和在美国的妻子的离婚官司正赶上在这时候进入法律程序。在比赛过程中,法院经常来电沟通问东问西,让我感到非常烦,虽然很想平静下来暂时把烦恼抛到一边,但真的要做到平常心确实很难。那场比赛结果我在先胜一局的大好形势下被逆转,而且决胜的第三局我在能胜半目的情况下鬼使神差出现失误最终半目败。

      春兰杯失利后,我逐渐淡出世界比赛的舞台,最后一次有资格被国内指定参加的世界比赛是2000年首届丰田杯。不过这只是说不占本国参赛名额,并不是完全离开竞技舞台。2000年后我断断续续应特邀参加了几次三星杯,还受邀参加2001年的贵阳围棋节,并幸运地获得三国世界冠军争霸赛的冠军。

     在我的围棋生涯中,写作并出版了几本书。有一本《三十六计与围棋》还分别出版了日文版和韩文版,另外还有《笑傲纹枰》——12胜局揭秘和《黑白之间》——12败局反思等。有幸的是这些书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2005年7月,在中国队的成绩陷入低谷的时候,棋院领导作出决定成立教练组,我竞聘胜出,受命出任国家围棋队教练组长,这是自己的一次转型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上任以后,在与教练组的配合和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展开了对“大小李”的重点研究。当年10月古力即勇胜李世石,和小将陈耀烨包揽了LG杯冠亚军!这个令人振奋的成绩体现出我们的研究初见成效。不久之后的2007年初,罗洗河奇迹般地几乎横扫整个韩国棋坛勇夺三星杯,震惊了韩国和世界棋坛!在攻克了韩国“大小李”这两座堡垒之后我们就非常顺利了,春兰杯、富士通杯、丰田杯等等冠军便一个接一个地进入中国队的囊中。2008年我们还首次夺得期盼了16年之久的农心杯!

     2009年初我竞聘总教练,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利。在我的任期内,中国棋手共获得六次世界冠军、两次亚洲杯、一次农心杯团体冠军和若干次世界亚军。回顾所取得的成绩,我即使从总教练的位置下岗了也感到很欣慰。因为我在任内所作出的一些努力得到了回报,现在的中国围棋队已经强大起来,完全可以和韩国队相抗衡,并将在不久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他们!

  关于我的围棋生涯较为详细的叙述,在我的博客里有连载。我在博客里虽然写得不太多,总共只有几篇,不过也算是开了个头,我将会在空闲时继续写下去。借此机会转告一下,希望大家能关心和支持我的博客。

     马晓春简介:中国第一个围棋世界冠军,原国家围棋队教练组组长,著有《三十六计与围棋》、《笑傲纹枰》等。

图片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5699b010177ii.html

 编辑:小猴子 手机版
  • Powered by laoy8! V3.0sp1